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凭借自身的地位和威望,在军事哗变中被推上皇位,代周建宋。建国后,雄才大略的赵匡胤革新政体,稳定皇权,继而发起“先南后北”的军事攻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帝业,结束了自唐以后长期分裂、藩镇割据的局面。他推行“以文制武”和“权力制衡”的政体,是对秦以来政治制度的创新,又是对宋以后封建王朝“文人政治”的奠基,其历史作用和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
中国读书人具有超越地方的"天下"政治关怀,宋育仁在清末民国之际坚持的封建论是这一天下思维的具体呈现。在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宋育仁和蜀学会师生的封建论带有明显的"外向"性质,通过"自分"的构想去抵御西洋外患的冲击;民国建立之后,宋育仁的"天下"政治失去了根本的制度依托,从而回到封建的"内向"维度,以此表达对民国政体的批评,并通过倡议乡礼复古来构建一个家国一体的"天下"蓝图。  相似文献   

3.
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史学家在论及封建帝王时,往往将唐宗宋祖并称。然而,这位封建社会的杰出政治家,在位只有十七年,国家尚未全部统一,占据河东的刘氏北汉割据政权依然存在,他却突然死去了,年仅五十,实是可惜!对于赵匡胤的死,千百年来,一直有着“烛影斧声”的传说,引起不少史家的探索。本文仅就“烛影斧声”之实情,为什么赵匡胤会被胞弟杀死,当时赵氏兄弟究竟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分歧诸问题,作一辨析。有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制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积极对南展开攻势,以图平定南方,为实现大统一奠定基础。南方诸国陆续被灭,只有实力最为雄厚的南唐还在支撑,面对北宋强大实力的威慑,南唐后主李煜采取"明臣服,暗备战"的办法来维持统治。南唐表面自降身份,向宋称臣,并定期纳贡。负责使宋的是南唐大文豪徐铉,他博闻强识,有辩才,凭借满腹经纶能说会道,在两国交往中占尽了口舌之利,往往让北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崇文抑武"为重要治国方略。这一方略一方面强化了孙子兵学"文"的方面,促进了孙子兵学文献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使《孙子兵法》的"慎战"、"备战"、"将道"以及形、势、虚实等军事思想与儒家统治思想相对接,上升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孙子兵学作为"武"的特质,其诡诈机变之术,带有强烈实践性特征的作战指导原则却遭到排斥,使之难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获得创新和发展。这就使孙子兵学出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裂。这种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以后孙子兵学的发展走向,也成为中国传统兵学文化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后来"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却改不了"抠门儿"本色,皇宫里的窗帘是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衣服也很简  相似文献   

7.
<正>宋太祖赵匡胤(yìn)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套用网络流行词,他很爱卖萌。司马光的《涑(sù)水纪闻》记载:赵匡胤有个业余爱好,喜欢拿弹弓玩"愤怒的小鸟"。一天,他没事偷着找乐子,在皇宫后花园打鸟。玩得正起劲,御史张蔼说有重要的国家大事需要汇报。赵匡胤以为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呢,赶紧放下弹弓接见张蔼,哪知道张蔼叨叨了半天,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老赵很不高兴,批评他小题大做,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张蔼是个直肠子,很不服气地顶撞  相似文献   

8.
"日"字或读为"密",这一读音不见于韵书,却在宋以后广为流传。学者对此音的来源颇有争论,本文论证该读法与唐代晚期以来具注历中将日曜日注为"密"(或"蜜")的传统有关,来源于粟特语中表"太阳"义的"mīr"。  相似文献   

9.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初始动机是要将其办成官学,①这既与理学书院长期在野讲学得不到朝廷政治认可有关,更与有宋书院官学化的"主动"特征相关联。文章以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为蓝本,分析了朱熹将书院主动"官学化"的政治因素和政体原因。得出了追寻政治上的"教化权力"与"治统"、"道统"形式上分立,本质上却高度和合的政体文化背景是宋朝书院官学化和朱熹欲将白鹿书院"官学化"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无弦 《当代学生》2016,(Z1):122-123
在中国古代,每一座名楼都牵扯着一连串的故事和佳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下"天下第一名楼"——黄鹤楼。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在古时候,武昌的蛇山上有一家酒楼。一天,几个道士到酒楼饮酒,酒楼的辛老板很客气,不肯收他们的酒钱。于是一个道士临走前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色的仙鹤,对辛老板说:"以后有客人来时,你就拍拍手,这仙鹤就会在客人面前跳舞劝酒。"  相似文献   

11.
宋太祖赵匡胤(yìn)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喜好武艺。投身行伍后,屡(lǚ)立战功,最后成为了一名智勇双全的大将。公元960年,赵匡胤领兵出征契(qì)丹,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称帝后,虽然贵为国君,但军阀习气依旧不改。文武百官稍不注意,就会引来祸端。  相似文献   

12.
河桥,即黄河桥。中国古代在黄河上建桥有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五四一年,即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当时,秦国为了通秦晋之道。“造舟于河”,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建起了第一座见于文字记载的黄河桥。尔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政府都曾在黄河上建桥。然而,由于黄河落差大,水流激,而且河床经常改道,在黄河上建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宋以前的各朝在黄河上修建的桥梁都寥寥可数,就是极为繁荣富强的唐王朝,据文献记载,也只有三座黄河桥。入宋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特殊军事形势的需要,北宋政府修建的黄河桥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前代,而且,地域分布之广也为历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以后,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妇女迅速行动起来,组成"全满妇人团体联合会",以创办"士兵之家"、邻保事业、慰问出征军队及阵亡者遗族等形式,"后援"关东军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尽管这些┅活动属于非暴力性的、甚至贴着"母爱"的标签,但却鲜明地反映了日本妇女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踢球运动在京城开封城里非常流行,当时,不仅老百姓喜欢踢球,连平时威风八面的皇帝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球迷".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徽宗赵佶就是北宋历史上的著名"球迷"皇帝,要说起他们踢球的故事来,也是非常有趣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阿 Q 正传》中,写阿 Q的一段唱词,是绍兴戏《龙虎斗》中的唱词。《龙虎斗》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的义弟,大将郑子明在酒席间说了句兄弟要轮流做皇帝的酒话,赵匡胤就以为郑子明要谋反篡位而把他杀掉。赵匡胤酒醒后,又斥责缪军师为何不制止自己而把他逼走,以致奸相欧阳方作  相似文献   

16.
“搽”字,宋以前字书鲜见其迹,其用例多见于宋及以后禅籍、元曲、明清小说等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从语源的角度对“搽”字来龙去脉作出考释,指出“搽”实际上是“塗”的讹俗字,“塗”是其语源。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以来,封建国家长期动荡不安,直到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政权,国家才逐步同分裂走向统一,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宋太祖赵匡胤的良好领导素质和领导艺术起了关键作用。赵匡胤的领导艺术表现在决策艺术,用人艺术,用权艺术三个方面,加之他作为军事家,政治家良好的个人素质,畅通的信息,一改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干政,威胁皇权的局面,封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皇权社会赋税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税制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法理基础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税制以财产私有为法权基础,最后发展出平民通过代议制而控制国家税收的宪政政体;而中国"秦制"以后赋役制度的基础在于,皇权是一切"子民"人身和财产的最终所有者、支配者.这个法理不仅导致了中国皇权社会在制度方向上与欧洲的迥异,而且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中国制度形态的一系列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之前,先后任后周的“殿前司都虞侯”(禁军副统帅)和“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有的文章误改“都虞候”为“都虞侯”,不妥。按在古代职官名称中,“侯”最初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正,秦汉以后又有县侯、乡侯,散侯等。这是大家熟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称“候”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设计思路"辽夏金元的统治"是部编高中教材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二课,从知识体系上看,其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上一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密切相连,揭示了两宋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