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春丽 《甘肃高师学报》2013,18(3):36-38,142
左拉作为自然主义写作的开创者,他在超越前人,力求在作品内容上更为客观地表现真实的现实与人生的同时,也是关注作品形式改革的,他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果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他的这一尝试为作品注入了鲜明的现代主义因素。通过对作品《娜娜》中现代主义因素的揭示,试图解读出这一因素的运用给作品带来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奠定曹禺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不朽地位的主要是他的悲剧作品。从文艺辩证学的角度看,曹禺的悲剧作品有一个共同的艺术支点,即对生命本体及相关的人性、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深刻追询与思考,这个艺术支点在作品中有着具体的、多方面的表现。曹禺悲剧艺术支点的产生有着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进行了分析评论,指出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台北人”形象,在历史变动与人生际遇中,在生存危机与精神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陆情结”。这“大陆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土恋乡之情以及这里面所饱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扭曲和畸变。另外,也分析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坛出现最早的现代主义文学,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派作品代表着日本此流派的风格。横光利一提倡主观至上,感觉第一,表现自我。其作品在内容方面,表现人生的价值,透视人性的丑恶,流露悲观的情绪。他喜欢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在形式上,追求文体新奇,辞藻华丽。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文本出发,梳理张爱玲作品中在表现主题与技巧上有利于当时主流意识作品之处,并希望能廓清作品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暗合之处,使其作品的“超前性、“现代性”浮出历史的平面。  相似文献   

6.
曹禺剧作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出走描写体现出剧作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意义表现在:一、揭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的肮脏丑恶和因后继无人而自行消亡的历史命运;二、批判了封建文化的无价值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妇女;三、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本文认为,前两方面超过了以往作品,是曹禺的独特思想贡献,后一方面是研究曹禺思想发展的材料。因而曹禺剧作的人物出走描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作为东西方两大戏剧大师.奥尼尔和曹禺各自上演了一处人生悲剧,并在各自作品中展示了悲剧人生所引发的悲剧观念,命运的悲剧,欲望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成为其作品中相互关联,彼此深入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8.
曹禺作品问世后,批评界试图将曹禺极富个人生命体验的个人话语同化并纳入时代主流话语的规范体制之内。而面对批评界的批评,不同时期之曹禺采取了极不相同的应对方式,这实则表现了曹禺创作心态及创作方式的变化。曹禺的创作历程所走的一条自是-自审-自弃之路。  相似文献   

9.
曹禺笔下的痛苦人生--兼论曹禺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的戏剧作品里塑造了很多形象鲜活、灵肉丰富、充满质感的女性人物,她们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芳等曹禺对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充满同情与欣赏?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都是赢弱、无能、痛苦、不能自救的男人,是在人类的进化链条中被否定的人物。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人生都充满了痛苦的哀叹。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