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2.
教师反思录     
<正>时下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所谓"前卫口号"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例如:"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此话似乎不错,但里面却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渔"可以脱离"鱼"而得到,以为大量支离破碎的分析,大量讲授一些"规律"和"方法"就等于"授之以渔"了。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千曲而后知音"。作为规律和方法的"渔"还是要从大量的抓"鱼"、吃"鱼"过程中获得。离开"鱼",或者"鱼"抓得少、吃得少,怎么能得到"渔"呢?而所谓抓"鱼"、吃"鱼",便  相似文献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国古代老子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教育隐喻。"鱼"比喻为知识,渔则指方法。完整的解读是,教给人以知识,不如教给人以方法。这一经典古训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形象比喻的方式,将"授知"与"授法"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作出了自己的价值取舍,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4.
古人写作立论,多爱用典。修辞意义上的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成果中的璀璨珠玑。精彩的典故,以极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窍;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生哲理。诗文中用典,可以使作品熠熠生辉;论述中引述典故,可以使论证强劲有力。但随着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随之带来了对典故理解上的困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文章用典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必将影响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与鉴赏,难以领略到诗文独具的情趣…  相似文献   

5.
<正>《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做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中的第一个考点,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个考点主要是针对阅读古代诗歌的。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现象。这三类形象鉴赏的试题高考中都出现过。现以2013年高考题为主,结合2012年两道题和2010年一道题就诗歌鉴赏中的形象题的解法做一探究。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  相似文献   

6.
<正>《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做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中的第一个考点,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个考点主要是针对阅读古代诗歌的。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现象。这三类形象鉴赏的试题高考中都出现过。现以2013年高考题为主,结合2012年和2010年  相似文献   

7.
一、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句颇具哲理性的话明明白白地揭示了"教"的最终目的。如果把教学过程喻为"垂钓",那么教师的天职不是孜孜不倦地"钓鱼",而是千方百计地"授渔"。因为学生一旦掌握了"钓道",便会乐于垂钓,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8.
"之乎者也以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文言虚词在古代诗文之中担负着表达情感与语气的使命.假若没有虚词,那文章便会丢失"性情",失去应有的活力.正因如此,在高考古代诗文阅读中,"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以后的江苏语文《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被修改成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用"艺术技巧"替代了"表达技巧"。一、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艺术技巧"的命题特点江苏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考查了以  相似文献   

10.
正古诗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总会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由此看来,吟诵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蕴,内化其中的思想,将其升华并表现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1.诵读要"授之以渔"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  相似文献   

11.
韦亚芹 《新高考》2011,(12):16-17
高考《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这一点上明确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  相似文献   

12.
金代前中期,杜牧的诗文较少引起文坛的关注。金代后期,文人逐渐重视杜牧的诗文,诗评家认为杜牧文笔宏放雄健,其诗有豪俊之气。元代前期,诗文评家认为杜牧的绝句雄伟,律诗极工而全美,杜牧之文四方落落。元代中期,诗评家认为杜牧的诗歌诗情豪迈、语率惊人、好奇,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元代后期,对杜牧的接受转入低潮。此外,金元人以杜牧诗歌入画。元曲中亦演述杜牧风流多情、放浪疏狂和诗酒魔汉形象,扩大了我们了解金元人对杜牧及其诗文接受的空间。杜牧及其诗文在金元的接受和传播与宗唐复古的诗学思潮、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和尚俗的审美风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研究》2012,(19):2+67
创办于1982年的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年轻学校。在短短30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以"读经典诗文,做少年君子"为育人目标,以"古诗文启蒙教育"为办学特色,书写着精彩与辉煌,先后创建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扬州市古诗文启蒙教育特色学校、扬州市经典诵读示范学校等。围绕"读经典诗文,做少年君子"校训,学校以诗画图、古诗长廊、蒙学匾额、诗文吊牌等文化小品营造"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孩子们处处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快乐学习,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4.
傅鹏 《语文天地》2008,(4):27-27
"床"字,我们熟知的解释是睡具。而在古典诗文中它还作"坐具"讲。如《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这里的"床"就指坐具,这种坐具小的只容坐一人。  相似文献   

15.
感受西湖     
很早,便在描绘西湖的诗文中沉醉,便想变作那风景中的一史鸟、一株树,静静地守望她.  相似文献   

16.
古诗文是语文文学中的"极品",诗词中意蕴丰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对古诗文的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净化人们的心灵。因此,高中古诗文教学便显得相当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结合"少教多学"理念进行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对以后的高中古诗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建议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滨州学院学报》2018,(1):59-62
元朝至元七年,山东滨州刘平妻胡烈妇杀虎救夫。这一事件引起轰动,众多诗人纷纷题咏,创作了大量诗文。通过对相关诗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元代作家对胡烈妇杀虎事件的熟稔,却也不乏谬误与想象。在叙事中胡烈妇形象不仅得到褒扬,更经过了改造,以实现批判俗妇、讽喻社会、宣传名教的意图。并借此梳理了胡烈妇杀虎在明清以至近代的传播,文末附元诗中涉及"胡烈妇杀虎"的作品名录。  相似文献   

18.
<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家喻户晓。粗疏读来,仿佛平浅如话,略无凝滞;若涵咏再三,便觉疑义丛生,殊不易解。本文先拈出向来不为人们注意的“外人”一词,与喜好陶公诗文的朋友商讨,希望会得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乐趣。“外人”一词在《桃花源记》中凡出现三次。按其先后次序,一为武陵渔人乍见桃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二为桃源中人自述来历,谓其祖先“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三为武陵渔人辞别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  相似文献   

19.
万物溯源     
<正>"闭门羹"是哪种"羹"拒绝客人进门就叫做客人吃闭门羹。"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闭门羹"语出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前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难以见到她。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规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做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标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有两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是针对古代诗歌的。从高考新课标卷的考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两个考点的试题最多,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只不过融入其中。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