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单单的诗歌语言充满诗性,物象丰富,将背景设定在诗歌本身,时间性和空间性关系和谐。想象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事物体验的结果,王单单的诗歌,正是建立在这种对物性的追问之后,让普通的常人熟视无睹的东西诗化,这就是其诗歌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众声聒噪、诗歌日益边缘化的时代,白连春带着泥土的芬芳,孤独偏执地行吟于乡村与城市,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书写着农民、大地、庄稼、以及漂泊中的孤独和血泪,以他特立独行的诗歌创作塑造了一个大地之子形象,显示了一个诗人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阮籍的诗文创作,离不开他所生存的时代、环境。哲学是理论之王,也是一个时代思想、精神领域的精华。阮籍咏怀诗的创作与其"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与玄学思潮密不可分。论文主要研究阮籍在玄学人格理想下,他的诗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悲剧是诗艺的高峰。词作为诗歌的一员,最适合表现主体的悲剧审美体验。半塘词正是王鹏运悲剧人生的写照,是其国忧家难的悲歌。他生活在"天地日流血"的晚清时期,亘古未有的变乱,国家的败亡形成了浓烈的时代悲剧氛围;命乖运蹇的遭际更增添了人生的悲剧性。悲剧性时代和人生化育了他的审美心态,形成了观照世事人生的悲剧情感积淀,释放在词中,主要体现为睠怀君国,失志不遇、感逝伤离、羁旅怀乡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9,(1):87-95
穆旦1940年代和晚年的作品被过多的关注重视,而1950年代诗歌则少人问津,即使被提及也被简单地认为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断裂"。诚然,穆旦1950年代的诗歌明显表现出靠近主流规范和趋时写作的特点,但通过文本细读会发现,这些作品依然呈现出一种有限度的混乱痛苦的状态。源于对主体"我"的分裂书写和直达人性的生命体验以及"新诗戏剧化"手法的因袭,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诗人早年的诗歌理想和诗学精神。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穆旦显示出在趋向"规范"与保持个人理想之间的游离矛盾心态,从而看出穆旦在把握时代话语与秉持个人价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云南昭通80后青年诗人王单单以其自然、凌厉、赤诚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近几年来成功跻身中国诗坛备受瞩目的新生代诗人之列。王单单的诗对乡村历史进行了沉重追忆,对逝去亲人表达了亲切缅怀,同时也给予了底层人民以细腻的体察与真挚的同情。王单单的诗歌创作观念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情结,这来源于其童年生活经验,成为他最初的创作动因,并成为他整个诗歌创作的追求,其诗歌创作可以视为一种精神还乡之旅。  相似文献   

7.
王襞一生作诗很多。与王艮、王栋的教育性诗歌有所不同。他借诗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其诗风清新,不拘一格,雅俗共赏;以率性为特征,以自然为起步;其内容主要是他对社会、对生命的感悟和心理体验,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8.
钟鸣是一位学者型诗人,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广博的学问交织、渗透,扩大了其诗歌的表现力。经验层面,与北方诗人不同,钟鸣有着鲜明的"南方精神":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果敢与反叛,独特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时代大环境让他放弃传统,追求发明与实验,奠定了诗歌独特的语言与形式。语言层面,钟鸣追求冲突效果,以词语的实验性质、错裂形式以及不合逻辑的逻辑成分,抓住诗歌的思想之间的关系,身体和语言的关系等。而在独特的个体经验和语言选择中,诗歌的形式也被塑造与充盈。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下的诗歌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诗歌本身的"性灵"来濡染、熏陶学生。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诗歌的认同与重构,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审美经验以及瞬时情感体验,借助想象与联想等阅读方法,富有个性地解读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升华诗歌主题,从而形成"同课异构"的教学体系,在相同的诗歌文本中发现不同的阅读感受、情感体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个有自己独创的、成系统的诗歌理论的诗人,他的诗歌可看作其理论的实践.他主张新诗要用合乎语法的“文学的国语”写作,表现诗人个体的生命之诚,即由现实触发的感受、想象.他的诗歌文本的语言是自然形态的语言,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诗味”.其诗美内质在于“诗的内容”,即个体的感受、体验,独具机杼的想象.  相似文献   

12.
王独清作于域外的新诗,或因含叙事的成分而表现出情节和节奏的融合,或因诗体造型的有规律排列而促成韵律的形成,几乎每首都以韵脚的复沓及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具有音乐美感。诗歌音乐美是王独清创作刻意追求的目标,它不仅表现在探索新诗字句、体式方面,还表现在矫正新诗某些偏颇的努力上,其结果却出现颓废的迹象;这一定程度与他在欧洲浪游的经历有关,就是说,他能从都市生活的底层体验中提炼诗歌的语言并制造出和谐的韵律。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著名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赵颖征 《新疆教育》2012,(18):173-173
诗歌原本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化身,是灵魂的造化。因此,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以融入到文本里去,获得深层的感受,生成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诗歌是典型的抒情文本,欣赏诗歌就是经历内化与外化.内化,指体验在体验者内心生成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是外化,即将内化后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等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形式传达出来.简言之,内化与外化是诗歌鉴赏的二弦.  相似文献   

17.
夏志清将文学史的写作回归至文学本身,他将文本的价值放在文学史写作的第一位,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他对文本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比较,这样的细读使他寻找到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提倡"真实"写作观点的学者,他将这种观念带入到他的文学史写作中,他不惜用一些主观性较强的语言阐述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做法引来了众多争议,不少学者批评他的这种做法缺乏文学史所必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他对文本价值的评判是一种遵循文本阅读体验的"客观"。夏志清的这种写作范式赋予《中国现代小说史》不可复制的高度和灵魂,使其成为文学史写作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这个非诗的时代,田湘却对诗歌一直心怀"放不下"的情怀,他以纯粹的诗歌姿态构造了一个纯净的诗歌世界,坚守传统的抒情话语方式传达情感与感觉,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同时他在诗中书写他对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反思,构筑了其独特的诗歌特色。  相似文献   

19.
青春盛唐     
著名诗人兼学者闻一多曾经相当敏锐地论说了诗歌由六朝宫廷到初唐的过渡。其中,他提出卢照邻"这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骆宾王"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指出"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年少的清新歌唱。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闻一多所"强调"的刘希  相似文献   

20.
审美鉴赏,有一个从艺术直觉发展到艺术体验的过程。最初是诗歌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鉴赏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经过调整最终会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画面。这主要是想象起了作用,这想象源自于文本,属于再造想象。依此循序渐进,当鉴赏者反复沉吟于这幅画面之际,他必定会参照自己平日对生活的体验,乃至化身为诗人来感受此中的滋味。此时,眼前的这幅画面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融会着他的感情和意绪,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文本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欣赏者才可以说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这个意境可能跟诗人创作文本时比较接近,但绝不可能是文本的再版,它是鉴赏者运用创造想象和联想的结果,这就叫做"再创意境"。解读文本侧重于"表",再创意境侧重于"里"。下面是两位同学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改写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文本解读的到位和意境再创的美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