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生成课堂"理念是江苏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所倡导的。生成课堂主张教师课前精心预备教学内容,写板块式教案。课堂上,根据学生及教学现场的需要选择版块教案,教学内容为学生和课堂服务,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散文在高中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散文教学却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比如模式化教学、形式化讨论、教师解读为根本,以课前预设目标为前提并且对文本作任意性解读等等。笔者认为,将生成课堂理念引  相似文献   

2.
课堂改革中要践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注学生的生成。在课前要细致预设,课中等待生成;课上引导质疑,巧抓生成;注重个性解读,促进生成。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拥有了活力,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高效课堂就会生成。  相似文献   

3.
"课前生成"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自行解读文本、提出疑问并形成文字以备课堂研究探讨。所谓"有效利用"是指教师根据这些课前生成的教学资源准确地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预设;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课前生成"资源有效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生成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大开大合的课堂.它重视课前的深度预学,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使教师进入“互联”的状态;它强调课堂的“弹性预设”,重视课堂的整体性和高效性;它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启动课堂;它把“学”和“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互联”和“聚焦”功能.生成课堂汇聚了曲折美、灵动美和整饬美,充满着“不可预约的精彩”.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的《管仲列传》课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5.
<正>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课前教学设计阶段,教师根据教法和学情,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方式.但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往往不能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推演.事实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的碰撞都是一个生长点,是课堂的再生资源,这就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生成.而课堂生成的必要与否、出彩与否、有效性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明确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笔者曾以"梯形的中位线"为例,上了一堂公开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热闹,环节过度  相似文献   

6.
<正>生成课堂是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弹性预设"、学生深度预习的前提下,在自然的课堂教学状态中,通过师生问答、对话,运用"互联"策略达到"聚焦"功能,不断精彩生成,实现教学目标的灵动课堂。生成课堂因大开大合而生成无限可能,因不断生成而精彩。那么,特级教师李仁甫是如何实现教学生成的呢?一、在对比中生成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教师都曾感慨过,自己课前精心思考设计了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在课堂上却未必都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很多教师总认为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以致课堂缺少精彩的生成。在进行了一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研究"探究后,根据自己以及实验教师的课例,不断分析反思,我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课堂的精彩生成与教师密切相关。一、精彩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灵活机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预设"错误",预约精彩生成;预设"问题",预约精彩生成;预设"弹性",预约精彩生成。教师课前多一分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分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分发展。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出"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预设"和"生成"之说.课前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习题,设计教学程序,并尽量考虑到未来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件、状况以及应对的策略等,这些内容统称为"预设"."预设"的内容在课堂上的实施却不一定能称为"生成".如果将"预设"的内容一成不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合作,学会探究。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随之改变。教学是有规律的,课堂需要预设;教学是动态的,必然会生成。如果课堂没有预设,就不会有生成。课堂的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完成的。因此,一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课前预设的优劣。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孰轻孰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课堂是应该重教,还是重学,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联想到前几年方兴未艾的有效教学和近几年争论的高效教学,我们不得不去重新评估曾奉为圭臬的经典教学体系和现正流行的各种时髦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语文课堂"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是否满足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如何评估自以为之重点、难点是否转化为学生的需学、须学?从特级教师李仁甫所倡导的生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管窥一二,探索语文教学的奥秘。李老师已比较全面的架构起生成课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课上学生的几处精彩"生成",展现出智慧的火花,至今让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3.
李镇西老师的课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把"读"他的课的人也深深吸引住。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李镇西的课里面有一种什么东西把人吸引住了呢?我们当然可以说是李镇西那诗人般的激情,也可以说是他平等待人(学生)的民主教学作风,以及他那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艺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经常会遇到预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出现相差的情况,那么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也提到过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方法等的相关调整。  相似文献   

15.
<正> 实施"新课改"以来,笔者听了一些生物教师的课,感觉有些生物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高耗低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熟视无睹,让思维碰撞的火花一闪而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灌输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束缚学生个性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如何让"生成教学"演绎生命与成长的精彩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生成教学能激发生命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照亮课堂,演绎精彩,彰显教育魅力。因而,教育工作者们都对生成教学给以极大关注,都将其作为教学方式变革的努力新方向。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对生成教学的一些看法。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课前精心预设是教学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课堂灵感的引发,学生质疑的导引,意外干扰的应变,现场适时的调节等,均取决于课前预设。  相似文献   

17.
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渔父》课例,蕴含着独特的生成性教学智慧.与传统预设性教学相比,它更能凸显教学过程的“无为之治”与“有为之智”.“治”在教学的“即席创作”,在与学生的碰撞中,即时生成的新思想、新方向;“治”在“赋权学生”,主动舍弃课堂的主导权;也“智”在生成资源的抓取与深度挖掘上.这样的生成,有语文之美,有生命之美,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将教学演绎得异彩纷呈,灵性四射?笔者认为取决于以下两点:①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②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流于形式。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试以浅谈。  相似文献   

19.
正"预设"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课前预先设定好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教学预设想要更为精细化,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本的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课堂学习。"生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者余文森认为预设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按照课前设计,安排和展开有序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预设效果和生成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课,都是指向表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这一类课比阅读教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内容更重要,一堂课的精彩与亮点,也往往是由动态生成的内容决定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随时修正教学设计中的不恰当之处,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可贵的生成点,引领孩子们到达更远的地方,这样会有精彩的生成,会有更美丽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