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短板在乡村,根本在教师,关键在教师获得感的生成。乡村教师获得感是指乡村教师在获得与自身存在与发展有关的物质资料与发展要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体现出绝对性与相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既得性与发展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马克思人学思想,结合乡村教师存在与发展实际分析,新时代乡村教师获得感主要包括物质获得感、专业获得感、公平获得感、成就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获得感是对乡村教师存在感的确证,是对乡村教师责任感的强化,并为乡村教师幸福感生成奠基。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8,(64):5-6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项教育中位居首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述,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高素质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功底,更重要的是思想品行建设,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所迫切需要的。本文以学生获得感为视角,在对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作出简述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就其创新改革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现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积极探索新时代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方式。当下,教学环境改变,教师综合素养难以与网络时代相适应;主客体错位,教师传道授业与学生现实需求失衡;机械灌输与被动接受,学生探究式学习在教育过程中迷失。面对这一现实困境,高校教师应当重视自身能力建设,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观照;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善美",积极探索网络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山西省1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学生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方面的思政课获得感比较高,但是实践性、情感性有待提高。要提高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注重沟通,研究思政教育规律,更新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现实逻辑中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从坚定党的根本宗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两个百年"目标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中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人民总体生活处于“获而有感”的良性循环状态,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面临一定困难,党领导人民不断增强获得感的奋斗之路依然艰巨。人民心理预设获得与实际获得之间存在着落差,这种落差极易导致人民对实际享有的改革成果感知力不足,进而淡化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获得感、幸福感。这一获得感知能力“钝化”现象已经影响到新时代人民获得感的进一步增强。只有通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纠正人民思想偏差;尊重主体需求层次客观规律,努力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需要;缓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重视人民关心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才能不断排除干扰人民获得感知力的消极因素,促使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落地有声。  相似文献   

9.
以芜湖市五所高职院校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相关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处于稍低水平,思政课获得感和思政课认同感之间存在正相关;高职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和独生子女与否与思政课获得感不相关,城乡高职学生在思政课获得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相互关系中,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与"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知识新颖的思政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等相关,最突出的相关变量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高职学生对"任课教师思想开放,敢于抨击社会现实""课程知识对自己有用""教材生动有趣"三项措施的赞同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在深化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要坚持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根本遵循。这不仅要正确把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更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坚持思政课建设本原,打造内容和形式、教与学有机统一的高效课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提升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基于此,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阐述该群体思想政治课获得感的呈现方式,然后分析思想政治课获得感缺失的原因,最后从多个视角探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课获得感的培育路径,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3.
当前,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高校为打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攻坚战,把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作为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但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师生之间缺乏共情互动、学科特色不明显、课堂生动性不充分、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对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对策,增强高校思政课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张晋 《职教论坛》2017,(24):25-29
采用自编的高职生获得感调查问卷,对东中西多省多所高职院校高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所编制的调查问卷信度为0.98,验证性因子分析现实问卷结构合理,发现当前高职生的社会性获得感最强,内涵素养获得提高,学习期间获得多种能力,尤其体现在容纳性、自律性、敢为性、知识性、生活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全部奋斗历程。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好“两个中心”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17.
王娟 《华章》2009,(22)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优势越来越清楚的显现,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从新的视角出发,按照新的理念和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调整自身的定位,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启发者和引导者,学生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发展的督促者,学生水平的测评者.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发挥着主阵地或说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在引言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言的重大意义、当前存在于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以及"获得感"这一概念等分别进行了阐述;接着又陈列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语言等四个方面的教学实效影响因素,并在具体的陈述过程中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最后,在结语部分中引入了市场经济思维,确切说是供给侧产品理论,点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以位于需求端的学生为根本,通过满足学生群体的切实需求来赋予他们获得感,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获得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要立足中外合作办学育人模式的特点,将全员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教育供给侧改革、学生全球化竞争力、学生获得感的延续性等理念融入教育新质量时代教育教学过程,以期让学生的获得感"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