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瑶族具有强烈的"同源共祖"的祖先崇拜意识。在不同叙事场域和时空场域中,瑶族的祖先崇拜意识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形态。瑶族民间叙事文本《评皇券牒》和"华夏"文献典籍共同建构了瑶族盘瓠祖先崇拜的各种神奇传说;而在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叙事中,蚩尤被认为是瑶族各支系共同的祖先。在广西金秀大瑶山五大瑶族支系中,瑶族虔诚的祖先崇拜意识表现出杂糅多样的文化表征形态,既具有瑶族共通的"同源共祖"的祖先崇拜记忆,又具有各自特色鲜明的"家族祖先"崇拜观念。这种复杂的祖先崇拜既是大瑶山瑶族自我认同的身份表征,也是自觉融入瑶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表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2.
节日起源于仪式,因此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酥油花灯会也同样起源于宗教活动,在4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演变成藏民族独有的宗教节日,岁时节日,成为藏民族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塔尔寺酥油花通过灯会的表现形式,表达着对佛像、佛寺的敬仰之心,离开宗教信仰就无法解释其源头和内涵,但它们已经民间化,成为一种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不同程度地负载着信仰价值。通过酥油花灯会中的民俗活动,可以看出藏民族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3.
南岳民间信仰以圣帝祝融信仰为代表,是一种集祖先崇拜与文化英雄崇拜于一体的民间信仰。南岳民间信仰是湖南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民俗事项,当代南岳民间信仰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变迁是其必然趋势。具体表现在信仰对象趋向复杂化,信仰方式趋向多样化,信仰群体趋向扩大化、松散化。当代南岳民间信仰的生存策略:采用"双名制",依附法定宗教,以寻求政府认可;利用宗教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实现大小传统的契合;利用以乡村干部、宗教人士、富人为代表的乡土权威的影响力,使民众重拾延续了几千年的信仰,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祖先崇拜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着丰富的反映,其中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尤具典型性。传统节日中所反映的祖先崇拜特点鲜明,多与农业生产、节气息息相关,且一年到头从不间断,具有周期性。虽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民众向来都是把节日的欢庆和对祖先的崇拜联系在一起,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然而由于具体地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祖先崇拜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信仰文化现象。人类学意义上的祖先崇拜,是指以相信已故的成员给某个集团的现有成员的生活带来影响这一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信仰体系。通常,进行崇拜的现有成员和被崇拜的已故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子孙"和"祖先"的关系。某个群体活着的成员认为自己以及所属集团的延续和繁荣有赖于祖先。人们认为,承认这种事实并不懈地感谢和祈祷,是为确保继续获得祖先保佑,过更幸福的生活或为免遭不幸所不可缺少的。而子孙为了和祖先沟通交流,为得到祖先的佑护经常需要向祖先供献祭品、举行相应仪式并诵唱祷词,这种带有仪式性的行为,宗教人类学上叫做祭祖仪式。  相似文献   

6.
在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中,通常用表层和基层来把握复杂的宗教现象,日本宗教的表层和基层这两个词中却包含着时间、结构、价值的内容.日本民俗宗教主要包括精灵信仰及基于这种观念的祖先崇拜和巫术性的宗教现象.哈尼族以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为主并保留了长期培养出来的宗教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宗教形态.作者从表层和基层出发,对日本和云南哈尼族民俗宗教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冶"接太公"民俗是一种祖先崇拜文化,它既是一种民间信仰,又是一种心理需求。"接太公"祖先崇拜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祭拜价值、教化价值、凝聚价值等方面。民俗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薪火绵延、世代相传并且历久弥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相似文献   

8.
祭祀是中国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祖先祭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祭祀诗中,祖先崇拜的思想随处可见。后世人们主要通过歌颂祖先功德和神化祖先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在宗教上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在政治上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祭祀诗颂扬祖先之德、强调孝的重要性,这都受祖先崇拜的影响。祖先崇拜不仅能维护宗族团结,更重要的是能维持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9.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节日“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我国民间称之为“七月半”、也称之为“鬼节”。相对于中国“七月半”节日的淡化,日本的“盂兰盆会”自隋唐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后,便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除元旦外的第二大节日。本文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节日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如何更好的弘扬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社会生活、生存与斗争中产生了原始崇拜、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原始艺术与祭祀行为渐渐衍化为民俗。民间美术不仅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宗教文化服务,并借助宗教的世袭领地取得自身的发展。宗教艺术与民间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清代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其中有"大团圆"的审美民俗、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节日民俗、结拜民俗等等。研究探讨这些民俗,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李十三"十大本"的内涵,又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白鹿原》、《美穴地》等陕西经典文学作品中与"风水"文化与丧葬习俗相关的背景及前因后果予以分析,对其中所反映的陕西民俗中的祖先崇拜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予以探讨,以期发掘作品背后蕴藏的陕西丧葬习俗中的民间宗教文化,进而探索陕西民众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3.
漳州农历七月"普渡"习俗由来已久,源于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据史料考证,至迟在明末清初,中元节在闽南仍至台湾已成为规模很大的节日了.今天,普渡习俗不仅未能消失,反而在一些地方盛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俗固有的延续性.普渡习俗完全可以扬弃其旧的文化意识,代之以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藏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藏族民间音乐具有与生活相伴、与歌舞相融、与宗教难分、与时代相合的特征,又具有节日文化气息、崇高德性的观念、兼蓄外来文化的特点。呈现出神秘的文化色彩、浓郁的生活情趣、古朴的民风民俗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魏晋时期的祖先崇拜这一宗法性传统宗教在当时发挥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文化功能,即稳定了华夏文化的基本价值的表现及其政治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闽文化是以中原移民为基础,以传承中原文化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族群文化。它所保存并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元节的习俗就是其中之一。闽人早期多由河南固始迁入,固始在春秋战国时代为楚地,保存楚文化的习俗,其后相关习俗随固始移民的南迁而传入闽地。近年来,在出土文献中发现大批有关楚人祭祀内容的竹简,这里着重介绍在几座楚墓竹简中记载的人鬼的祭祀状况,让我们从中了解战国时代楚人与中元节的文化传承相关联的祭祀内容。通过研究,将使我们更好地知晓今日闽地民间习俗与古代之间的接续关系。中元节的习俗,即使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古至今也已流传1 500年之久,它融民间祭祀与佛、道两教文化于一体,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延续,并为民众所广泛重视,这种全民共同参与的习俗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理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反映中日两国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异同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节俗的比较研究,归纳出存在于两国节日习俗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并从节日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思想角度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在发展传承、佛教影响和祖先信仰等决定节日特点的方面上,呈现出主体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及局部的差别性,最终形成了两国相互联系又区别的节俗。  相似文献   

18.
西周祖先崇拜与君臣政治伦理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现象,然而由于受时代政治思想的影响,西周祖先崇拜表现了突出的政治化倾向,具体表现是,祖先形象在从“文”到“皇”的发展过程中,其道德色彩渐趋浓烈,弘扬天命、佑辟周王,治理周邦构成了臣德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彝族史诗<梅葛>是纪实性的创世史诗,是彝族毕摩口传的经典,它的展演和传承都与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作为口传的纪实性创世史诗,它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始终与当地彝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它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把彝族人民的知识经验累积其中,同时,又在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场合来反复展演,以其神圣的权威性来强化习俗的规范性,从而维护族群共同的权益,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彝族史诗<梅葛>流传地区,无论其生产生活民俗还是岁时节日及民间信仰,都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的氛围,都是<梅葛>不同内容的民俗文化场.  相似文献   

20.
小歌 《英语沙龙》2014,(4):50-51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过西方节日,从感恩节到圣诞节这近两个月的"圣诞季"里,互送礼物也成了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人们习惯用互送苹果来祈求平安。这给圣诞节这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的西方宗教节日注入的新的活力。如今,互送礼物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节日,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