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悖论现象成因、评价及其学理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有人认为道德悖论现象及其研究是一个“虚假命题”或“伪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错觉在逻辑基础和起点上制约着道德悖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源于将道德悖论现象成因与评价混为一谈。道德悖论现象的发现(显现)离不开道德评价,其作为道德实践中的客观事实不因道德评价而存在。关于道德悖论现象成因的研究属于道德哲学和逻辑学的学理问题,道德悖论现象评价所涉多属于价值哲学和政治学的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优良道德品质的高尚与先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理解和评价优良道德品质一直注重用"高尚"而少用"先进"。如今,这种理解和评价范式会误导优良道德品质的培育和践行,引发道德悖论现象。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优良道德品质应是高尚与先进的有机统一。实现这种统一需要对高尚进行"时间刷新",对"伦理观念"进行理论创新,并在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中把高尚性标准与先进性标准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RZH(罗素-策墨罗-哈克)标准是衡量狭义逻辑悖论消解方案成败与否的一般标准.逻辑悖论消解中的路径和方法是消解道德悖论的重要资源.剖析"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更新道德理念、厘清道德认知层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是实现道德悖论消解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影视美学"课程逐步走进各大高校。但由于影视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和综合性之间的悖论,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所以,我们提出理性思辨与感性体验的互渗、理论讲解与创作实践的结合、知识传授与精神陶冶并进的影视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方法,是化解悖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以推动影视美学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影视类学生。  相似文献   

5.
道德悖论研究需要拓展三个认知路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道德悖论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它的兴起是对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困惑"进行审慎考量的产物,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亟待拓展,而要如此就需要厘清三个认知路向,即运用伦理学的方法分析和说明悖论的道德内涵、运用悖论方法分析和说明道德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及拓宽逻辑悖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悖论和道德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思维内容可将悖论分为理论型悖论和知行型悖论;在理论型悖论中包括逻辑学悖论、哲学悖论、学科悖论等;在知行型悖论中,包括同各学科悖论相对应的学科知行型悖论。道德悖论是学科悖论的一种,包括理论型道德悖论和知行型道德悖论;理论型道德悖论有道义逻辑悖论和伦理悖论;知行型道德悖论则称为德行悖论。  相似文献   

7.
儒家早期经权思想是关于道德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反经行权"思想,并开解决传统道德悖论之先河.王船山巧妙地将儒家经权思想运用到解决传统道德悖论的问题上,认为在礼用方面经权思想非常必要,提出了"因礼以达权"与"权伸而不损于礼"以及"循礼之经"与"行礼之权"的方法论思想,并认为道德悖论解决的尺度是"求其称".船山运用儒家经权思想成功地解决了传统道德悖论的问题,并将传统经权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实现了礼之经权思想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掌握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如何克服和消除在道德评价标准中的偏见,如何理解和认识生产力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和各个道德中的具体的评价标准,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列议伦理学和探索追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克服和消除在道德评价中的偏见,批判地继承传统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及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鲁宁 《教育学报》2009,5(1):108-112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指的是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正当的道德行为选择却同时产生善与恶两种自相矛盾的结果的特殊情况.与道德教育中的其他悖论现象相比较,道德悖论是一种结果式悖论,并且道德悖论中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共时性存在的自相矛盾.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而言,道德规则本身具有的"二律背反"特征是道德悖论产生的首要原因,而学生道德智慧的缺失和道德教育中人性向善假设的被利用则是道德悖论产生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可知,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并不可以完全消除,而只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来降低道德悖论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道德悖论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德性论道德悖论是在德性论层面上对道德悖论进行诠释和分析,主要是从利他主义道义论而构建的德性论层面上分析道德悖论。"分苹果"道德悖论情境是最经典的德性论道德悖论情境。对"分苹果"道德悖论情境建立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试图找到能够解决德性论道德悖论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悖论”作为一种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道义悖论与"道德悖论"的比较分析,论证后者不能归于严格的逻辑悖论,而应视作一种"类悖论道德困境";结合逻辑悖论社会文化功能的探讨,指明开展类悖论道德困境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诚信与欺骗作为根本对立的范畴,在网络交易的特殊环境下却联袂营造了合作与共赢的良好局面。分析诚信与欺骗在淘宝网络交易中的良性博弈以及这种良性博弈的人性论根源,揭示网络交易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道德悖论根源于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演变以及人性自身的张力,在人类现有的价值文明之内这种道德悖论不存在"解悖"的可能,因此对道德悖论境遇之下如何构建网络交易诚信的问题可以进行尝试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也在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传统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受到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本文将在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内涵作出分析的同时,在道德体系、道德规范、道德传统、道德利益、道德发展等方面提出了5个坚持:1.坚持道德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相一致;2.坚持青年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相适应;3.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协调;5.坚持青年道德体系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金评选中存在评选方式的公开性与保护申请者个人隐私的悖论、评选过程中民主与集中的悖论、获得方式上无偿给予与鼓励大学生自强自立的悖论、国家助学金评选结果的道德悖论等悖论现象,其解悖思路是助人与育人相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实践智慧,寻求最大平衡点;建立融合性资助体制,变"输血"为"造血"。  相似文献   

15.
由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当代中学生面临一些道德困境。穆勒的功利主义"最大幸福"原则可以作为切实可行的行为评价标准,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从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心灵快乐高于感官快乐、美德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为中学生走出目前的道德困境提供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社会的主要形式,其调节尺度即道德评价标准影响着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间的对称性问题。围绕道德评价的标准问题,历来存有规范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如单从道德规范的视角,容易走向道德绝对主义;若仅从情感维度出发,则容易落入道德相对主义的窠臼。从社会道德实践来看,道德既无法外在于人,也不能完全内在于人。因此,需要尊重道德评价的相对多元性,既注重规范,亦尊重情感,在两者的相对融合统一中,合情合理地对社会事件做出相对客观的道德评价,以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前道德现状评价问题上存在的“滑坡论”与“爬坡论”,指出把生产力进步与否作为评价道德状况的标准是欠妥当的,不是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必然引起道德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而道德上却极度堕落。当然,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是可以统一的,因为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提供道德进步的物质保证,但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导向,才能使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卢梭的自然人观点提示了科学、艺术与道德的悖论,并希望通过构建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契约解决二者的矛盾。卢梭的话题,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将造成道德的沉沦,后被康德的美是德性-善的象征所否定;而其自然人观点中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预示出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不只适用于个体或群体,也适用于政治、市场、教育等社会系统。就教育领域而言,不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需要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系统自身亦需要进行道德规范。然而,人们通常更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鉴于此,需要就后者尤其是教育的道德目的、道德价值及其实践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为实现教育育人的本真价值,应将促进幸福作为教育最终的道德目的,将完善人性作为教育最终的道德价值,将增进每个学生的利益总量作为衡量教育道德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20.
追求思想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但是作为"类"或"群体"的存在,人又有追求归属某个群体、渴望通过服从来得到群体的认同,寻求精神家园和心灵寄托的需求。思想自由和思想束缚始终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姐妹"。事实上,这对矛盾导致了公共生活当中两个双悖论的命题:一个是思想自由的悖论;一个是思想束缚的悖论。唯有思想的引导(意识形态领导权)才可以化解这对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