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学家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的作者试图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一新的探索:一是从客观历史条件的视角对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作深入的分析;二是从“两君制”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对王安石变法失败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时代一位比较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家。(一) 在王安石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日益衰落。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若干次社会改革,其中内容广泛、声势宏大、影响深远的当数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剖析这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变法运动,对认识历次社会改革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1019年——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北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神宗时任枢密副使,他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700年)出知永兴州(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中属于什么派,史学界议论甚多,莫衷一是。绝大多数论者认为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是司马光的同党。近年来,为苏轼鸣不平者亦有之,但还是认为苏轼有忽左忽右的动摇派之嫌。笔者对此两说皆不敢苟同。我认为在变法中,王安石作为主持者,有大智大勇,挽狂澜于既倒的胆识和才华,有雷励风行的实际行动,苏轼则稳妥求全,深思熟虑,拾遗补缺,功自不可磨灭。他们是宋代积弊的清扫者,同时又是宋代腐朽政治的牺牲品,政治上的悲剧的性质是相同的。苏轼既不是变法的反对派,也不是忽左忽右的动摇派,而是一个较为坚定的变法派。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熙宁年间,是我国十一世纪中叶的一次著名政洽改革。它是北宋封建统治阶级对其社会统治实行自我调节的历史尝试,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陷于失败。然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价值并没有因其失败而致湮没,它一直是历史学家热烈探讨的课题。“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王安石变法时离北宋开国已经有一百零九年。当时,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北宋社会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足以振兴自强的重要关头。王安石针对“因循苟且”的时  相似文献   

7.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中期所面临内外挑战的严峻程度,尤其突出。王安石变法的实践,反映出社会发展内因中一种要求解决问题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变法在当时受到激烈反对而告失败,至后在数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境地。通过对变法过程的考察,揭示这一改革无终的必然结局。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钱正彪 《甘肃教育》2011,(15):61-61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均输法;二农田水利法;三青苗法;四募役法;五方田均税法;六市易法;七将兵法;八保甲法;九保马法;十军器监法。"虽然历史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活动,但笔者认为,从社会关系调整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9.
章惇(1035一1105年),字子厚,北宋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父俞“起家至职方郎中,致仕”,“累官银青光禄大夫”。章悖性“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再举甲科”,与苏轼、苏辙、吕惠卿、程颢等同是一榜及第的进士。初“调商洛(县)令”,后“召试馆职”,撰修国史。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章惇深得王安石器重,任“编修三司条例官”,为变法领导机构的重要官员之一,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王安石罢相后,他于元丰三年(1080年)升任参知政事(宰相副职)。神宗崩、哲宗嗣位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分别研究,探索两个变法之间的异同点,由此发现了两个变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两个变法背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分别研究,探索两个变法之间的异同点,由此发现了两个变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两个变法背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变法是“内忧外患”的宋王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他以“富国强兵”为其变法目的,以“抑制兼并”和发展生产为变法的主要措施,设法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触动了豪强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使中等地主的经济地位趋于稳定,而获利最多的是小地主阶层。因此,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在代表中小地主阶层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究其原因主要是 :缺乏权力集团的支持 ,具体操作的失误和变法的前卫性远远超出整体社会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14.
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担任宰相后,为挽救赵宋王朝“积贫积弱”危局,积极推行全面的变法改革运动,军事改革是这次变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后世历来褒贬不一。其后钱荒的发生可从变法的经济目的及其对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自秦统一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内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其规模之巨大、时间之长久、内容之广泛、效果之显著,王安石变法当首屈一指。这次变法之所以能在全国推行,当然是由于宋神宗的支持,然而王安石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既是新法的决策者,又是主要的推行人。在辅佐宋神宗进行变法的过程中,王安石确实表现出具有治理国家的远见卓识和杰出才能。  相似文献   

17.
邱晓芳 《成才之路》2009,(20):59-59
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使北宋经济繁荣一时,但其弊端的一面却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式,鉴于此,北宋宋神宗于1068年命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新法实施的过程,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和商利贷者的利益,最终新法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主要不在司马光等人的反对,而是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走了样。青苗法意在解决百姓生活困难,但实施中由于变相提高利率,结果变成了高利贷;免役法意在免去百姓的差役之苦,由于实施中任意提高免役钱数额和民户出钱的等第,结果变成了聚敛;市易法意在平抑物价,而实施的结果是政府垄断市场;保甲法意在加强治安和御改力量,由于组织和训练不当,百姓亦不胜其扰。因此,对王安石变法,不能单从理论上去分析,还要从实践中去审视。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是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缓和各种矛盾.但他们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有所不同:王安石变法重在整顿财政却忽视了吏治,变法中障碍重重;张居正改革则先行改革吏治,然后再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改革顺利进行.改革者的地位和权限、改革者的用人制度对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当今的改革,要加大用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07,(21)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久旱不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一位看门小吏郑侠趁机进献《流民图》给神宗,冒死上奏:"都是王安石变法惹的祸,故天以异象示警。只要废除新法,我以我的人头担保:十日之内天必下雨!"郑侠的奏疏犹如晴天霹雳,看着图上百姓哀鸿遍野、饿殍满道的惨状,神宗为之长吁短叹,两位太后更是潸然泪下。第二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