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将所有原始资料归纳为献,按照史料的社会属性,划分为八类,即献、档案、报刊、回忆录、前人述、遗址遗迹与器物、口碑资料与乡例民俗,有助于构筑科学的史料学分析体系。这一做法需要人们正确认识献所包含的史料形式,以及各类史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史料的利用上,既要承认献的可靠性,又要从它的相对性出发,承认提炼和选择的必要。“核心史料”和“关键史料”的概念,它的史料学基础就是史料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史料的教学,就是师生围绕史料展开探究,通过认识史料,解读史料,形成历史意识。主要有三种模式:运用史料创设对话情境、运用史料搭建对话平台、运用史料补充对话细节。以史料为媒介进行对话,可以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既有助于学生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也助于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式。根据近年来高考说明中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了对教科书中史料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历史研究必须建筑在全面、系统、真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没有不重视史料且在搜集史料上下苦功的。司马迁为写《史记》,“纳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且“南游江淮”,“北涉文、泗”,观察历史遗迹,并“问其故”,为搜集史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立论于雄厚的史料之上,才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①凡此足以说明史料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一、史料的类别及搜集方法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文字…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前80年(1840-1919年),虽然年代不长,但史料却十分丰富,可谓“浩如烟海”。而史料的考证、整理工作,则又是极其艰辛的基础性工作,和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相比照,这方面的工作还是有些尚缺的。可喜的是,郑剑顺老师的《中国近代史料学概论与史料书籍汇录》最近与读者见面了,它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史料概览,是初学历史考入门的工具书,也可供大专院校历史学专业用作教材。和以往的史料书籍相比较,《中国近代史料学概论与史料书籍汇录》有如下特色:一、内容广博。本书将近代史料学概论,史料目录学介绍…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料特点述略李以学,李鹏程中国近代史料是指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所必须依据的能够体现近代社会文明的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信息。从广义上说,史料应包括三种形式,即文字材料、文物材料和口传史料(口碑史)。在通常情况下,史料一般是指文字材料和口传史料,即文献,...  相似文献   

6.
历史资料是已逝历史事实的再现,是证实历史的依据。历史资料有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碑史料三大类。史料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遗存,具有主观与客观二重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史料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知古鉴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术研究,史料先行。但中华民国文献的纸质载体残缺或腐化、文学当事人和知情者逝去等成为无法挽回的损失,而已经整理出版的史料书籍所收史料不全等原因,激发出今天中华民国文学史料研究工作的机遇。现行体制的若干问题,诸如轻视史料、个体经营、重古轻今、借物生财、出版困难等又严重地阻碍着中华民国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在现行体制下,只有采取争取政府支持、机构策划重大课题、个体和区域间合作、创立白话文文献学、创设登载和出版条件等对策,才能保证中华民国文学新史料发掘与研究工作得到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史研究,受“史料学派”的影响,大多学埋首于整理史料,以辨别史料真伪、发掘原始史料为主,方豪即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他在台湾史料的介绍与校订,尤其是整理研究方志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为后来的台湾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台湾史学界仍然对史料有足够的重视。当然,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方豪也做一些研究,其解释性观点也未能脱离当时的史学主流。  相似文献   

9.
历史知识来源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并研习史料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与创新精神。学生在积累史料知识过程中,能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博古通今,感悟历史及其历史人物,读史睿智,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利用史料教学,可以激活历史教学的课堂,使课堂变成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虞骄 《江苏教育》2023,(46):14-17
史料研习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史料研习的过程中,需要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解析史料,分清史料中的客观历史事实和作者的主观论述,做出基于史料的问题设计,并认识叙述同一史事不同史料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教师通过史料研习,深化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以引导课堂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实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史料教学法已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普遍采用。大家在史料的选择、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运用等方面,已总结出许多经验。但学生史学思维意识的养成却并不如教师预期的那么乐观,究其原因,学习训练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利华教授:本课程是我给“中国生态环境史”方向研究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课名叫做“古代生态环境史资料整理与研究”。之所以首先要给大家讲史料课,当然是因为熟悉史料是做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关键。史料之于史家,犹如食料之于厨师。无论何等高明的厨师烹饪,都不能没有食料,选配和加工食料是烹调的第一步;同样,史家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而治史是不可想象的,学术造诣的高低首先是体现在史料搜集、甄别和运用上。  相似文献   

13.
“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史学研究就是在理解史料、考证史料的基础上,依据史料完成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能经得起其他史家的史料检验。所谓证据意识,即“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首先,阐述了史料实证的概念和重要性,指出史料实证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之一。接着,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史料分析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最后,强调了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重要性,以及中学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历史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史料实证教学方法,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培养出更具有历史素养和历史意识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5.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因此,落实史料实证的素养对于其它素养的落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拟将围绕史料实证素养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谈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史料实证”素养科学落地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如何判断游记的史料价值?本对游记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并逐一评价每类史料的价值,然后通过对《东使日记》、《青康纪行》和《生涯速写》等三部具有典型性的游记进行分析,来说明判断游记史料价值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二期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而在历史探究学习方面,拥有史料证据意识无论从历史学本身的要求还是从当代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中学历史学科学生史料证据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忽视史料证据来源和可靠性、缺乏甄别运用史料证据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史料证据意识教育,文章对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一、“辨别作者意图”路径阐述从历史学中史料的维度来看,无论是人为书写的文字史料还是口耳相传的口述史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意图。《新课标》还列有图像史料和音像史料,诸如绘画、雕塑、照片、录音、纪录片等,虽然许多是真实场景的记录,但他们背后都有摄影师、画家等“创作者”的存在,也无法避免“作者意图”的存在。[1]诚如课标所言,“史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的历史之间,即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其中阐述的正是作者个人因素对史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各种典籍、图表、碑、笔记、图画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  相似文献   

20.
判断一个学科的成熟与否,其史料建设的完善程度是重要标准。事实上,对史料的正视和重视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老一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一贯重视史料的保存及发掘,尽管那时候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文学史料学”的概念。阿英、唐弢等无不强调史料的至关重要性,并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史料工作。现代文学史料建设的开拓者是阿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