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登鹳雀楼》(小语五册)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它描述了一天傍晚时分诗人信步登上鹳雀楼时所看到的景色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反映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蕴意深刻。教学时,结合本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时使用电教媒体,创境激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 ,堪称唐诗中的珍品 ,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写了诗人登临鹳雀楼时所看到的壮阔景象和诗人急欲登攀绝顶放眼祖国千里山河的心情 ,从而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四句 ,可分为两层意思。前两句为一层 ,写诗人登临鹳雀楼时所看见的自然景色。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写诗人向上望 ,向远处望 ,只见一轮明亮的太阳已依山而落。这一句点明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同时暗点题中“登”字。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写诗人向下鸟瞰 ,是近景。“入海流”是诗人的想像 ,并非目力所及。…  相似文献   

3.
4.
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古诗的初始期也是关键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领略古诗之美、爱上古诗,任重而道远.本文试图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在古诗教学中融入趣味白话故事和生动形象画面,同时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寻找低段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字少句短,可以说字字千钧,句句九鼎,体现了诗人非凡的驾驶语言文字的能力,其语言特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选词眼界开阔。登楼所见景物众多,诗人独独选中“日”和“河”作为主体景物,这是因为“日落西山”的壮观深深地吸引了诗人“大河奔流”的气势激荡着诗人的胸襟。登楼所感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怀古,可以抚今;可以忆旧,可以追新。而诗人所感很特别,观落日还不够尽兴,视奔流还未纵情,还要为穷  相似文献   

6.
一 提示课题,引导质疑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登鹳雀楼》,课题中藏着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认识它们。 (出示“雀”“楼”,指名读,齐读,组词)  相似文献   

7.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一、看一看,说一说1.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夕阳西下,黄河水翻滚着向前流去,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2.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过渡:唐代有一位诗人叫王之涣,看到眼前这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名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二、拼一拼,读一读1.自由拼一拼音节,试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2.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你解决。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生读古诗)师:“尽”、“欲”、“穷”、“楼”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  相似文献   

8.
9.
备课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音乐第四册选唱歌曲《登鹳雀楼》。一、教材特点简析(一)音乐角度分析歌曲《登鹳雀楼》,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五言绝句,曲由现代作曲家黄国群先生创作编配。此曲为大调式,第一、二乐句(5612|3-|2126|1-|)的旋律比较平稳,跳跃不大,比较优美、抒情地勾勒出登上鹳雀楼  相似文献   

10.
11.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演示CAI,引出课文主体。一群活泼可爱的鹅在清清的池水中嬉戏游玩,岸边垂柳下,几只正挺胸慢步的白鹅姿态优雅,还不时传来欢快的叫声。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你喜欢它吗?喜欢它的什么呢?é[板书:鹅(学生叙述喜欢鹅的原因时,老师板画鹅的简笔画。)]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v6no学习一首赞美鹅的诗。[板书:咏]vǒnqē(齐读课题:咏鹅)  相似文献   

12.
陆枋 《四川教育》2000,(10):26-27
一、谈话引入,看图说话。1.小朋友,你们说说一年有哪几个季节?2.每一个季节都给大地带来许多变化,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幅图。(不按四季的顺序贴图)请大家认真观察,通过比较,你看第几幅图是秋天?(学生用手势表示)3.大家都觉得这幅图是秋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从下往上说一说。(生说图)4.我们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说秋天的。(板书:树叶天空大雁)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课文是怎样写的。(取下其它三幅图)  相似文献   

13.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是古今传诵的名作。前二句写诗人所见,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盛唐时期与时俱进的积极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 以“交朋友”为线索,比较学习王之涣的两首写景诗;通过看图、想象等多种方式,感悟古诗句,理解古诗意,体会古诗情,了解写景诗的特点;初步受到古诗哲理、情感的熏陶,激发热爱古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16.
唐诗现存各种版本中,王之涣《登鹳雀楼》又写作《登鹳鹊楼》,注释各异,莫衷一是。历史文献检索表明,用"鹳雀楼"者约占八成,而用"鹳鹊楼"者不到两成;唐宋元诗文皆用"鹳雀楼"写法;明清以后,始有"鹳鹊楼"之称。考该楼原为黄河岸边一座军事瞭望台,年久失修,鹳雀聚栖,因得其名。鹳雀是唐人对鹳的一般称呼,非鹳与喜鹊之集合。明中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是误植"雀"为"鹊"的肇始者,由此引起后人混乱。  相似文献   

17.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作为唐诗中的极品,史称绝唱,全诗气象恢宏,格调高迈,放射着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光芒。作者代盛唐立言,抒写出中华民族放眼世界,走向未来的理想与自信、胸襟与气魄。在诗人眼里,“白日依山尽”是时序上的一个自然现象,是暂时的,而“黄河入海流”虽然也是地理上的一个自然现象。但它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演进规律,是永恒的。这个“永恒”,在精神状态上是对“暂时”的一种应对和挑战。在这里,诗人从事物的偶然相对中发现必然的绝对性,从而在思想上开辟出有限向无限的认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女娲补天》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一、七嘴八舌聊“天”——引入新课1.在老师的描述中让生猜猜是哪种故事。(在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它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是远古人们对大自然的惊奇与遐想。它里面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汇聚成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古诗的语言具有凝练、和谐和富有音乐性的特点。教学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等训练,可以让儿童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儿童的语言修养。古诗又是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