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讯息点击     
《档案》2011,(3):62-64
临夏州档案馆翻印《河州志》为社会利用提供史料临夏州档案馆本着古为今用、熔古铸今的原则,继翻印明嘉靖《河州志》之后,近期又翻印了清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该《河州志》原本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木刻本,分六卷,开首有"凡  相似文献   

2.
马志勇 《档案》2013,(1):38-41
藏里的皮毛云南的茶, 茶叶(啦)换了个骏马; 河州的商人走天下, 尕生意做了个潇洒。 这首流传在河州的"花儿",形象地反映了河州历史上"茶马互市"中商贾活动的情况。古老的河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原农区与青藏牧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枢纽之区。  相似文献   

3.
封华 《档案》2008,(1):35-38
临夏州档案馆现保存一帧清代光绪年问《河州二十四关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由河州(今临夏)官府绘制的最早的一张原始地图,是馆藏最珍贵历史档案之一。  相似文献   

4.
甘晓芸 《大观周刊》2013,(5):277-277,178
明代是西北地区茶马互市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河州的茶马互市,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而成为西北茶马互市最重要的地区。河州茶马互市繁荣了西北地区民族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代西北地区的民族融合,稳定了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西北,一提到雕刻,人们会自然想到河州的雕刻艺术,尤其是河州回族的砖雕。其实西北回族建筑中,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到今天,都广泛地运用许许多多点缀性雕刻。这些点缀品,如同西北回族建筑一样,形成了自己的类型或风格。雕刻艺术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建筑主体造型艺术的发展和深化。西北回族的雕刻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雕刻作  相似文献   

6.
封华 《档案》2008,(3):35-36
临夏州档案馆现存《杨增新在临文集》1册,收录杨增新署理河州5年间给甘肃省布政使司的禀呈16件,其中关于创办书院的7件。  相似文献   

7.
临夏,明时称河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接合部,自古是西通青藏和西域,东连中原的交通要冲,是民族之间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旱码头,也是历史上中央王朝控驭西北少数民族的桥头堡。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早在隋唐时就已出现,唐德宗年间,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是为我国茶叶外销漠北之始。接着吐蕃也因茶易消化肉食,逐渐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饮料。而马又是封建王朝军事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遂进行了以马易茶的商业性交换。到了宋代,朝廷鼓励中原与边疆进行贸易活动,并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在河州设立了榷场,市易司专管。此时贸易的主要商…  相似文献   

8.
临夏,古称枹罕,后改称河州、导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又改称临夏。漫长的历史烟云,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浓浓的痕迹。古往今来,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慷慨悲壮、惊心动魄的史诗。然而,现在展示你面前的则  相似文献   

9.
彦生 《档案与史学》2008,(10):27-30
说起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从清朝同治年间,一直到1949年,曾经控制甘肃命脉(1928年前的甘肃,还包括今日的青海、宁夏两块地盘)近百年之久的西北“三马”家族,居然都出在甘肃南部僻远闭塞、贫瘠至极的弹丸之地上。具体说,是出在河州(今临夏)西乡莫尼沟、阳洼山这么两条黄土丘陵层层围裹的山沟里。  相似文献   

10.
许瑞源  ;郭晓梅 《档案》2014,(12):23-28
正牙含章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学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本文在查阅档案文献、个人著述,采访牙含章亲属鲁华、牙伯琴、牙跃明等人基础上,对其生平及著述作概要描述。"阿卡"经历与《青藏调查记》牙含章1916年10月出生于甘肃河州宁河堡(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买家集牙家嘴村。父亲牙善卿(即牙生祥)是一位教员,母亲牙康氏务农。牙含章童年时在父亲任教的和政县龙泉学堂读书,后因其父应聘到导河县(今临夏市)凤林学堂任教习,他即随  相似文献   

11.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查获了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折收监粮,肆意侵贪的大案,时称“甘肃冒赈案”。此案牵连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万余两,震动全国,连乾隆皇帝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这桩重大的冒赈案,发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发生起隐匿了7年,是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引发了这桩大案的败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率众起义,杀死领兵…  相似文献   

12.
在历次抵抗外寇入侵的斗争中,中华儿女都表现出英勇杀敌、"马革裹尸"的豪情气概,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就甘肃来说,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进犯浙江,河州人朱贵率甘军2000人出征,他与所属大部英勇阵亡。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甘军将士喋血正阳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的利益,许多陇原儿女也血洒抗战疆场。甘肃陇西县所属城南黄石坪人贾虎生,曾在三十二师九六团当列兵,下中土班长。1937年10月13日参加凇沪抗战、陈家行战役,"弹贯胸部,殉国"。淞沪战役历时3个月,敌我双方投入兵力之多和攻守作战的激烈程度,在抗战史上是罕见的。西固县(今舟曲县)人杨西震,"七七事变"后他  相似文献   

13.
解码周克华     
《中国新闻周刊》2012,(30):24-25
无所顾忌,无所怜悯。他的眼中,只剩下钱,已经没有了人。跟恩怨性犯罪不同,在他举起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不寒而栗。因为,这子弹所射,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当他终于暴毙街头的时候,当有关人士弹冠相庆的时候,仍有很多谜团也许永远无法解开。是什么魔力,让一个沉默寡言的底层青年,辗转成为冷面杀手。在第一次举起枪之前,究竟有没有人注意到他发生嬗变的迹象。要有多么深不见底的人性的幽暗,才能催促他一次次站在光天化日的闹市,公然举起杀戮之手,公然无视这个社会。更多人痛心于身体的死者时,却无视于灵魂的死者。周克华的暴行,给我们社会留下了太多的伤痛,也让我们产生太多的遗憾。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6月1日周三乌鲁木齐天气阴郁,不见阳光。微博上很热闹,一片节日快乐的气氛。"六一"儿童节,成人们也跟着互道快乐,成为一道有趣的风景。这里有怀念,有追忆,有期盼未来更快乐的良好心愿。有很多精彩言词,令人津津有味。我也写了两首小诗,引来一阵转发和评论。在酒店吃了丰盛的早餐,车赴迎宾馆,一路顺畅,不用半小时就到了。陪黄主任查看现场,听取汇报。又与建设者合影。我即兴安  相似文献   

15.
在西安,我住闹市的一角,门前没有山,也没有河,但是依然有风景。每天看的是城市的风景。西安城内东南角,有一条街道叫建国路,名字是后来改的,1949年之前叫玄风桥。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西安时的公馆就建在这里。小街直对的城门叫建国门,门开于文革时期的1968年,是为了红卫兵造反和游行方便。当时,陕西省委设在和平门与东门相夹的西南角,是除这两个门所不能进入的一个区域。文革后,省委搬走,这里就成了西安城内最安静的地方。那时,街两边是茂密的梧桐树,  相似文献   

16.
放牧心灵     
读书是读书人升华心灵的必经之路。好书是空气和阳光,是思想之舟,而读书则可以说是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 少年青涩乱读书,喜欢优美词章,每每抄满案头。落日楼头的清丽,独上高楼的向往,随着心智的完善而飞扬。夜阑人静,万籁无声,或春风入帷,或秋月盈窗。此时一卷在手,犹如在人生寂寞的旅途上,与挚友小聚,获得一点点有用的信息有所启悟时,那份快意,犹如酷暑之饮冰淇淋般舒爽透彻,乐然,怡然。但因年轻气盛,阅历浅,毕竟只是读到了一此皮毛。  相似文献   

17.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大自然的奇迹,如今已经闻名全世界。我去的那天,不是星期天,一样的游人如织。由于瀑布横跨美国和加拿大,两边都很热闹。在美国的这一方,瀑布周围已经开辟为一个树茂花繁的公园,叫做尼亚加拉公园。面积不小,尼亚加拉河从公园里穿过,河上有几座桥,分别供车辆和游人走,把园一分为二,公园的尽头便是瀑布了。在那里,公园提供了几处观看瀑布好角度的场所。游人一般都会在夜晚和白天两观瀑布壮丽的美景。按照我们旅游的经验,这样的景点,不会不收费。既然叫公园,而且是将这样  相似文献   

18.
沙漠里的星星果然异常明亮。繁星之下,仰望天空,深感天地将我包藏,几十年来沾染在身心的污垢和伤痕,在此刻真的一点都不再重要凌晨6点多,关掉吵闹的空调后,寒意袭来。飞机上的电视还开着,在介绍沙漠。蓦地,沙漠尽头出现一栋帆船形状的建筑。直升机盘旋在它周围,哒哒哒地响。嗬,下面怎么竟然是海。旁白道,这是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里面到处是镀金的,没办法用星级衡量,号称超7星。按遥控板,接着睡。  相似文献   

19.
碧水蓝天锦绣太原是人们对龙城太原近几年变化的赞美,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我目睹了太原多年来的沧桑巨变,瞻望太原今日的辉煌不由触景生情,思绪万千。按动快门,把这些变化摄入境头,记录下这些历史的瞬间。今日龙城,汾河岸畔,微风送爽,碧波荡漾,繁花锦簇,远山绵延。清晨的熹微中有晨练的人群,休闲自得的人们在洒满阳光的路上散步。而曾经的太原是一座污染较严重的城市,天空被直上云端的黑烟刺破,烟尘蔽日,天昏地暗,一年中多数时间天空都是灰褐色的。进入新世纪后,治理污染更加紧迫。拔掉燃煤烟囱,代之以集中供热,是太原市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一步。我  相似文献   

20.
<正> 天津大学图书馆有个范铮,他不是正常人,是位聋人——双耳双聋。然而他是图书馆研究馆员,是教授,在全国聋人中,他是唯一的。当真正了解范铮走过的人生轨迹后,人们无不发出感叹。范铮真是不幸,但他不屈,更不凡。时间倒退到1950年。20岁,风华正茂的年龄,范铮和所有的青年学生一样,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当时的河北工学院(现天津大学前身),范铮是佼佼者,他是学校团总支的宣传委员,同时还担任班长。那时他热心社会工作,是个活跃分子。范铮也喜爱音乐参加了校口琴队。当他吹响一支支优美的乐曲时,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他感到是那么惬意。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