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服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深圳市档案馆首推建立现行件中心的举措后,现行件服务即成为近年来档案馆服务机制创新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新举措。具体做法是:档案馆提前把各归档单位近来下发的规范性、政策性件收集起来,向社会提供利用,这样档案馆实现了不仅是档案利用中心,而且是“现行件利用中心”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目前学术界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关系若干观点的分析,以及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实践自身的探析,明确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之间没有内在的关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能成为肯定或否定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的依据,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也不能成为检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现行文件中心,其全称应该是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或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中心。顾名思义,该中心是为公民提供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或查阅的场所。深圳市档案馆于2000年4月试办了全国首家文档资料服务中心,实际上兼有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职能,开创了我国已公开现行文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先河。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都已开展了此项业务。  相似文献   

4.
现行文件开放,有的称为政务文件公开、"红头文件"公开,实际上都是指可以公开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向社会公众提供利用.据<中国档案>2004年第2期管思的文章载,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共有480家档案馆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仅机构名称就有79种之多.新华社在2004年6月22日发表了<"红头文件"直面百姓,档案馆架政策桥梁>的文章,报道了全国已有1000多家档案馆建立了各类文件利用中心.另据报道,今年年底之前全国绝大多数档案馆要普遍建立现行文件利用中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对现行文件开放模式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2年11月,云南省档案馆成立了云南首家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中心”的成立,在老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联心桥”,使公众看到了真正的“红头文件”。此举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为落实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关于把这项工作做深、做细、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行文件开放利用服务模式,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文章从法律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体制层面对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开放利用服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开放利用服务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已全面展开,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4年底,全国3121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已有1809个陆续开展了此项工作,占全部国家综合档案馆总数的58%,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①黑龙江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以现有国家综合档案馆建制建立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做法存在的弊端 ,并阐述了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来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牛耕  翟丽  陈凯 《档案与建设》2007,(11):22-24
现行文件阅览中心自从建立伊始,便成了档案界的热门话题。自深圳市档案馆于2000年4月开办第一家文档资料服务中心以来.山东青岛、北京、江苏常熟等地的档案馆纷纷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现行文件阅览中心.进而发展到全国“总动员”,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行文件服务利用工作通过不断探索,逐步走上了一条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当各级综合档案馆为了拓展新功能,大力提倡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的时候,包括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内,整个社会都开始了对档案馆的重新审视。人们普遍认为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重要信息资源的基地,作为政府公开政务信息的重要平台,将会更加面对现实,贴近现实,更好地融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专业系统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英  张丽 《四川档案》2005,(5):49-50
该文认为,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建立专业系统的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一方面使公开的政府信息更加系统、专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由档案馆开展的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中存在的所收文件深度不够,业务性强,与具体行政相对人直接相关的文件收集不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上海档案》2006,(9):32-32
分析了现行文件公开实施主体的三种类型——档案馆、中间性档案保管机构和行政服务中心各自的优缺点。1、档案馆的优点表现在在征得政府机关的同意后,可广泛收集各类现行公开文件,向公众提供利用服务,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在未得到文件形成机关授权的前提下,档案馆没有划分和决定何种文件开放的权力.也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档案馆工作人员对公开文件涉及的内容生疏,很难确切答复利用者专业性的咨询。文件的不齐全和相对零散影响了利用者信息的查全率。  相似文献   

13.
建立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并开展有效利用,是当前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现行文件中心要切实发挥作用,为社会服好务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修订案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政务公开的法规规章,都确立了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政务信息查阅场所的法律地位。各级档案馆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扎实建设好现行文件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4.
档案馆建立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档案馆建立现行文件服务机构,主要向社会提供内容涉及政策性、法规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是当前档案工作的热点之一.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共有480家档案馆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利用工作.就是现在,还有档案馆仍在筹建现行文件服务机构.因此,本文拟对档案馆建立现行文件服务机构的做法提出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档案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兰台信息     
《重庆档案》2005,(3):38-39
近日,沙坪坝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就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发出联合通知,指定区档案馆为区政务信息公开场所,设立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其职责由区档案馆馆务建设科代为履行,并且明确该中心所需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拨款,纳入区档案局事业经费预算。  相似文献   

16.
建立现行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是档案部门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一个成功尝试。随着2001年深圳、北京昌平、江苏常熟市档案部门现行文件资料利用服务中心的相继建立,一时间,全国档案系统的现行文件服务热不断升温,武汉市档案馆也不例外。武汉市档案馆是该市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档案馆,目前收有市直机关21个部门的4000多份现行文件,已于2002年11月初向社会开放2000年至今的所有非涉密现行文件,该馆还将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市民只要持居民身份证或单位证明等有效证件,即可免费查阅。据统计,自2002年11月11日开放现行文件以来,武汉市档案馆平…  相似文献   

17.
宛志亮在2004年第2期《档案》上撰文,对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查阅利用服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他认为,现行文件提供利用模式不一、形式多样,一方面反映了这项工作开展得机动灵活,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显露出档案部门对此缺乏总体规划,没有统一的业务规范来进行指导。从几年来各地形成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是档案馆拓展职能的重要表现,是政务公开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公众知情权、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工作,具有深远意义。笔者结合实地调研,提出我国当前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明确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主体、确立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法律依据、促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多样化、加大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宣传力度、适时关注现行文件的合理处置。  相似文献   

19.
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是档案馆创新服务机制的一项具体措施。一些地区现行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社会各界提供政策法规性文件,为广大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现行文件的利用服务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缺少一部关于现行文件公开的法规.哪些文件可以公开,哪些不可以公开,都没有做出界定,因此现行文件公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现行文件在一段时间内能否公开,其形成单位有很大的决定权,而档案馆则处于被动地位,在与文件形成单位的协调、合作问题上,档案馆需要花费很大精力。  相似文献   

20.
黄志刚 《浙江档案》2003,(11):42-42
近几年来,有较多的市县为了提高机关办事效率,集中建设了党政机关办公楼———“行政中心”,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单位集中一起办公。在此基础上,还开辟了“365全程服务中心”,更为社会提供了“一门受理、主审负责、联系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快捷服务方式。实践证明,这些举措不但规范了各项制度,而且提高了整个办事效率。借鉴这些举措,笔者认为,在办公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可撤销机关档案室,建立机关文件报送员制度。各机关的文件由报送员负责定期向综合档案馆报送,具体的文件整理、编目、保管、提供利用工作,由档案馆承担。这样不仅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