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中国的汉字历来以间架合理、结构匀称、字形美观而著称。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历来也非常重视汉字的书写,对笔画笔顺的规则要求也非常严格。今年,我在使用北师大一年级教材教学时,发现教材在汉字的书写方面似乎没有涉及笔顺笔画的要求。于是,我发现不少学生在自己写字时根本不按笔顺规则。不少家长也说,孩子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例如“口”字,有的孩子就是像画画一样画成的;又如“里”,孩子们一看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土”,写的时候也就先写“田”,再写“土”。照此“画”下去,中国汉字的美还会存在吗?因此,…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收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不长,现将正文部分辑录如下:我平时经常翻阅《小学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如2001年第7期刊登的《笔顺漫议》一文,让我明白了写字必须严格依“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好规范字。这些天,我遇到一个疑惑,特向《笔顺漫议》的作者———张老师您请教。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如“田”、“园”、“国”时,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习惯于把第二笔写成“横折钩”,认为这样写好看些。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写是不对的,应该写成“横折”。也有些老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两种写法都可…  相似文献   

3.
国家语委在"笔顺规范"的有关文件中指出:"规范笔顺本身尚存在一些难点"。"母"字的笔顺国家规定它的写法是"点横点",笔者从"俗成法"、"路径法"、"主辅法"、"笔势法"和"书写法"等方面来说明"母"字的笔顺规范写法应该是"横点点"。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李萍 《四川教育》2003,(2):50-5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知识不是授受给学生的全部知识,还包括教师掌握的知识和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连续两年执教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每次在教第二单元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时,对词中描绘春天草木生长的动词“破”有较深刻的感悟.真可谓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7.
赵运普  宋敏 《语文知识》2001,(12):25-26
“敝”的笔顺目前似乎有点麻烦,就笔者所见三种工具书有两种规范标准:其一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傅永和、费锦昌、孙建一《汉字正字手册》(以下简称《正》)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996年5月第4次印刷,费锦昌、黄佑源、张静贤编著《汉字写法规范字典》(以下简称《规》)均作:敝;  相似文献   

8.
2011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指出:目标的设置应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以为始终应该贯穿一个“情”字去滋润学生的心灵。用我们的真心、爱心、细心去感化学生,切实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下面谈谈我在实际中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汪丽珍 《师道》2004,(12):20-20
你见过这样的画吗:太阳是黑色的!你听过这样的言语吗:公鸡会孵蛋!别急着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们说这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的。先听听作为这些话语创造的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酋古诗出现了“斜”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理解”,那么,究竟何为“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解”的理解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主观臆断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2.
《山沟里的孩子》一文着墨于偏乡僻壤的山村,用清新欢快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文笔描述了山沟孩子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行走在求学山路上的两个画面,表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远大的理想。全文篇幅不长,但有11处写到“黑”字,以“黑”点染场景,以“黑”暗喻求学的艰难。引导学生体会揣摩“黑”色的内涵,从中感受山村孩子的学习生活,在学生心灵的天空点燃追求知识的明灯,是本课教学值得关注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两朵水花》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特意把伞举得高高的,怕雨水把姐姐淋湿了."文中给"得"字的注音是dé.笔者多方查阅资料,认为这一注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中学古诗文中对山水的称谓相当多。如《涉江》中的“冠切云之崔嵬”,《水经注·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滕王阁序》中的“列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崇阿”,《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亦崎岖而经丘”,《虎丘记》中的“其山无高岩邃壑”,《氓》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伐檀》中的“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愚溪诗序》中的“又峻急多坻石”等。为释疑难,现将古代对山水的称谓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曹雯  柯新华 《云南教育》2003,(14):38-39
“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52页内容,这个内容在教科书中是一幅主题图导入,如果只让学生观察、口述,就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曹雯老师在执教该课时,不囿于教材,找来孩子熟悉的许多物品,让他们实际动手操作,使孩子们的口、眼、手、脑都动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冒石宏 《小学生》2009,(5):12-13
和煦的阳光像一只只暖人的小手,轻轻地挠着身体的每个部位,在这样一个醉人的周末下午,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散散步,即使什么都不买,只看看,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材作为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呈现出生动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体现了语文教学开放和创新的特点.但我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一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补充课外的资源,如图片、电影、网络、实物等,而另一方面又在浪费现成的教材中的资源,如插图、活动等,让人感到非常可惜.因此,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是语文教学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结合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识字量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本阶段内学生会认将近2000个字,会写1000个字左右,即教材课后一类生字要求学生会读会认,二类生字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并弄明白意思。本阶段学  相似文献   

19.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仁乐山,智乐水。”好山好水,常常携手为伴,相依为邻。屈原早就作过山水的合唱:“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中国诗歌自曹操《观沧海》始,也繁衍出了一支名为“山水诗”的高贵清华的家族。故而在诗歌中,  相似文献   

20.
上课时,学生对“山清水秀”这个成语提出了疑问:明明山是青的,山上树多,呈绿色,怎么能用“清”呢?其实,“山清”是指光线明亮,山水明净,它是从光线的明亮度来讲的,也可叫“山明”,所以“山清水秀”也作“山明水秀”,形容山水景色明净优美。如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蓦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