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将阿Q看作现实主义形象。因拘泥于此,人们长期没有明确意识到:对阿Q形象的反常性、怪诞性作出合理解释,是理解这个形象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本文则认为,阿Q作为鲁迅致力批判的种种国民精神病态的集大成者,并非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形象。小说的表现手法,已经超出了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性和客观地再现生活的要求,使阿Q形象产生了变形,并有着反常性和怪诞色彩。这种与现实拉开距离的艺术手法,就是与再现法相对的表现法,或者称作广义的“表现主义”;用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间离法”,这一点对小说艺术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它使读者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精神胜利法)产生陌生感,并在惊异中看清以往熟视无睹的事物的荒谬本质。第二,它阻止了读者与阿Q的情感交融,使读者不会在对阿Q的不幸的同情中丧失理性的批判态度。第三,它使阿Q形象超出了社会阶级身份的制约,使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抽象化了,具有更广阔的复盖力量和超阶级的普遍意义,从而拓展了阿Q形象的概括力度和表现功能。小说的艺术形式,是具有特殊审美功能的,因而是有意蕴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赵延年作为中国版画界的一座高峰,永远值得被敬仰和被研究。赵延年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他精心为阿Q等人物造像,循着小说文本阿Q命运线索构想情节,形象地再现了鲁迅小说所关注的国民性弱点。在光与影、远与近、虚与实等方面,赵延年呈现出其解读文本的精益求精。在其重刻的11幅版画中,通过人物位置、画幅结构、人物拉近的更改,赵延年努力更准确地艺术再现鲁迅小说的思想和魅力。赵延年《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呈现出独具个性、富有力度的阳刚之美,塑造了瘦削、执拗、愚昧、卑劣的阿Q经典形象,达到了现实主义版画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邓友梅小说包含着浓郁的鲁迅因子.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在邓友梅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时邓友梅小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手法也延续了鲁迅传统,邓友梅通过那五、邵清远、玉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大背景的描绘,批判了国民劣根性,进而达到批判封建文化的目的,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立场:在艺术手法上,邓友梅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和白描语言手法的运用构建了故事和人物的载体,也是对鲁迅艺术手法的承继.  相似文献   

4.
阿Q精神隐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对阿Q进行着价值的重估,表明了价值意向的迁移。阿Q形象集中体现了鲁迅艺术世界对"反常"精神现象的关切,阿Q与狂人、未庄的关系隐含着精神矛盾与痛苦。"精神胜利法"作为生存困境中精神超越,具有思想文化及个体生存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自私卑怯、愚昧无知、狭隘保守、麻木盲从等弱点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国民精神诸多弱点的集合体现。老舍作为20世纪小说作家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都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本文以阿Q这一类型人物为例,就老舍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寻鲁迅因子所在,从中透晰他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阿Q正传》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尚无人超越。恩格斯在给马哈克纳斯的信中,谈到最充分的现实主义要求时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阿Q正传》的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鲁迅从现实生活中严格地选择与提炼出足以表现阿Q的性格特征的真实细节,而且还在于最大成功地写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流浪雇农阿Q的典型性格。阿Q这个典型的审美价值在于;他既是独有的“这一个”,又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阿Q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特质,具有特定阶级地位的特质,还具有时代伦理道德、社会心理以及整个精神文明的特质,也就是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质。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杰出的典型。这里,我只就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性格的同时,怎样独具匠心地再现了阿Q所生活的典型环境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探索《阿Q正传》的文化反思意识,进而宏观鲁迅小说的美学形象体系特征。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阿Q正传》所概括的社会人生内容及其历史时代特征。文章指出,鲁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现实人生和阶级关系的其实描写,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斗争和文化思想冲突的某些本质内容,成为我们民族苦难历程和悲剧历史的一面镜子。鲁迅对“国民性”这个多维文化结构复合体的探索,为我们开拓了一条中国社会和人生的反省之路。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阿Q精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文章指出,对中国农村社会阴暗面和农民国民性病态精神的现实主义暴露,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的历史主义批判,构成了《阿Q正传》文化思想内容的两个层面。作为被压迫者的阿Q,虽然不是阿Q精神的始作俑者,但统治阶级思想渗透于包括劳动群众在内的全社会成员,则又是必然的。唯其如此,作品的文化批判意识才格外沉痛深刻。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鲁迅通过“文化寻根”这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探索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探索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层,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种具有某种共同性的国民性病态。从而启迪人们为认识自身,重塑灵魂,改良社会而去追求奋争。  相似文献   

8.
以精神胜利法为特征的阿Q性格是一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不仅存在于阿Q本人身上,而且体现在与阿Q同处于一个文化圈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与集团的人们身上。鲁迅在《阿Q正传》中首次塑造这种具有精神胜利法典型性格时是以农民形象为其艺术载体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十数年后,萧红则在《马伯乐》中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阿Q的形象一马伯乐。长期来文学史对这一事实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部游离于萧红创作的传统题材之外的小说,对萧红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它充分体现了萧红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为了超越自己过去的创作题材的…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探讨不同语境、语篇关联下精妙选词的深层翻译问题。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译词的细腻多维分析,说明文学翻译的译词选择与作品人物心理机制建构的密切关系及其语言、文化、社会意义。杨宪益、戴乃迭颇具文学韵味和美学价值的精湛译词是深度解读小说主题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沟通作者、小说人物、译者和读者心灵的纽带,聚焦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实质及社会、时代意蕴,立体再现小说主角特异性格和心理特征,生动刻画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更多联想和张力解读空间,展示主人公人性弱点的同时,深度再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旧中国社会弊病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10.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32-34,38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分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塑造了阿Q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国民劣根性,而且以其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走向世界,影响未来.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形象——阿Q.鲁迅通过对阿Q的悲剧描写,一直探寻到我们民族和人民的灵魂的最深处,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批判,无情地鞭挞了阻碍我们民族和人民前进的思想,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生路和死路.  相似文献   

13.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上说,文学形象的涵义是没有边际的。鲁迅创造阿Q这个文学形象,是为了批判民族的劣根性,这个劣根性,被普遍地总结为精神胜利法,先是本民族的,后来发现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特征,再后来知道这其实不是什么劣根,只不过它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是全世界各国被奴役的国民所共有的。”理解阿Q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显然离不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并非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而是通过塑造阿Q,去探“国人的灵魂”,以指明“国民的弱点”——“精神胜利法”,从而给读者开辟了一条反省之路。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之一,是小说创作。其中《阿Q正传》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内涵极为丰富、驰名中外的艺术典型。 阿Q之所以被誉为成功的典型,是因鲁迅通过这个形象,艺术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政治上备受欺压、经济上饱受剥削的悲惨处境,概括了贫苦农民的阶级要求,反映出他们渴求改变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强烈愿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鲁迅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深刻剖析,独到地探究了“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为我们找到了旧中国“国民性”的弱点。画出了“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正如他自己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所说的:“我的方法是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象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阿Q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帝性与奴性的二重建构,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他个陛心理的一系列矛盾均与此有关。其文化根源则在于舜帝孝亲故事中所呈现的孝子形象,发源于舜的儒家仁学思想。鲁迅对阿Q的讽刺与批判,也就是对儒家仁学的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在这部小说中,鲁迅用他的惊人的艺术才能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形象。几十年来阿Q一直活在人民心间。因为阿Q不仅充满精神胜利,更反映出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在文学史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也给中国文学史上这些不朽的篇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