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当心“去数学化”》一文。文章不长,寥寥700余字,但读后感慨良多!张教授在文中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对于这一现象,张奠宙教授称之为“去数学化”,并认为“‘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读了这篇文…  相似文献   

3.
<正>张奠宙教授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这一现象,张奠宙教授称之为"去数学化".在这些"去数学化"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当心“去数学化”》一文,文章不长,寥寥七百余字,但读后,感慨良多!张教授在文中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最近,张莫宙教授在《数学教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当心“去数学化”》一文。文童不长,寥寥七百余字,但读后感慨良多!张莫宙教授在文中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  相似文献   

6.
张奠宙教授在《把革新的小学数学教育带进21世纪》(载于《小学数学教师》2000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过量的计算速度,矫揉造作的应用题,正在无情地吞噬孩子们的宝贵时间,让那些‘相向而行’‘相对而行’之类的所谓应用题走远些,别再折腾孩子了,”  相似文献   

7.
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国际数学教育界经由这些年的改革实践所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即必须很好地处理‘大众数学’与‘最好的20%的学生的数学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1]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应该共同发展”[2],并称数学英才教育的缺失是“当今中国数学教育的重大隐忧”.新加坡学者李秉彝也提出:“大众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的重要措施,我们提倡大众教育,也不能忽视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育深入发展的六件要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2000年初曾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数学教育的‘雄起’”的文章(载《数学教学》,2000年第2期),其中从加强理论研究这一角度对张奠宙先生在“’99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上主持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我国数学教育将有较大变化,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教材的思想体系等诸方面部将进行改革,以适应未来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需要。张奠宙教授指出:今后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  相似文献   

10.
“数学欣赏”是我们在本期推出的一个创新栏目.令人欣喜的是,大家敬仰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应邀做我们栏目的主持人,并对每期的欣赏文加以点评.2010年本刊第1~2合期上,我们作为首篇文章刊发了张奠宙教授和柴俊老师的《欣赏数学的真善美》.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世上万物,以真善美为最高境界.数学自然也有自己的真善美.欣赏数学的真善关,就成为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数学的真善美往往被淹没在形式演绎的海洋里,需要大力挖掘、用心体察才能发现、感受、体验和欣赏”;文章用10个典型案例去说明欣赏数学真善关的多种途径.文章被读者普遍关注和欣赏.——这启发我们策划一个新的栏目,更进一步“为中学数学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例谈构建数学的教育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育学报》发表的《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0月,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学中的"找规律"风应当降温》一文指出,规律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客观性"和"普遍性",这类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借助所发现的"规律",更有效地去从事实践活动。张奠宙教授也认为,"找规律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任何一个有限序列,都可以生成无限多种规律,认为只有一个规律,推断出‘必须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把开放题封闭成只有唯一答案的题目,在数学上是不对的"。笔者正好要教学这部分内容,于  相似文献   

13.
倪明 《数学教学》2006,(5):45-46
近日访问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奠宙教授,以及《数学教学》赵小平主编,获悉该所正在征集“中学数学原创题”,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积累历史资料.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为了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深度教学”十讲之一——从“数学教育目标”讲起》中就提出,“数学教育不应停留于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应更加注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应由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转向‘通过数学学会思维’”。上述案例中,笔者从“关注经验,突出策略的迁移”“经历过程,突出思维方法的形成”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不可否认,时下不少教师以新课标理念创新课堂,艰难地走出了传统“知识课堂”的窠臼。但是,纵观我们的每一次通识培训,林林总总的名师示范观摩,学者教授的报告、讲座,常常是硬套理念,巧玩花样。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标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可以说这是课程改革必然经历的一个迷惘阶段,正本清源这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目标之伪:舍本逐末张奠宙教授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联…  相似文献   

16.
黄利荣 《新教师》2022,(7):48-49
<正>一、明确“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张奠宙教授在《小学数学研究》一书中指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本质,在于建立一类特殊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实质是数的认识(基本概念)和数的运算的综合运用。”如果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对特殊实例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或探索推理的过程中,看到“解决问题”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方法,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有效的。由此可见,教师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要以“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为基础,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并领悟问题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1“后半段”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学》2011年第4期“编后漫笔”中提出一个被教师忽视甚至被遗忘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后半段”,笔者读后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8.
正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反思作为思考的一部分,即"反省,回头、反过来思考"之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反思是"数学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活动,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言:"强调体验、经历、探究,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忽略了反思,我认为反思可能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决”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潮流,受到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美国全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在80年代制定的《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指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中学数学的核心”,“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在日本,“问题解决”主要以...  相似文献   

20.
程金元 《教书育人》2001,(19):22-24
“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最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他们在1980年向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提交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明确地指出:“问题解决是八十年代学校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发展的课堂环境”等,在我国,以数学问题解决为主题的教育改革与研究方兴未艾。张奠宙教授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他认为:“以问题解决为主导是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的突破口”。“问题解决”是一种以排除教师的绝对权威的灌输方式,代之而起的是促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去解决面临的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