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诗经》中的"薪"大多出现在歌咏婚恋内容的诗歌或诗句中,"薪"也是先秦婚俗中的一件重要物象。"薪"之所以成为先秦婚俗什物,又被《诗经》的创作者们用来取譬起兴而引出婚恋内容,是因为它在上古抢婚习俗中有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功能。考察其在抢婚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照明功能、攻防功能和马料功能。  相似文献   

2.
《咬文嚼字》2012年第4期《又见“夯货”》中,有一个“无独有偶”用例。为说明问题,恕笔者详引原文: 曾陪十岁的女儿看张纪中版《西游记》……只听悟空劈头骂道:“你这夯(hang)货!”……  相似文献   

3.
张士亮 《山东教育》2004,(21):103-103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4.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话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胡适多次谈到文章的“通”与“不通”,认为做文章“先要把句子做通”,“通就是通达”。他常常指出古人诗文中的不通。苏轼的词《临江仙》有“家童鼻息已雷鸣”一句,胡适说:“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决不可用雷鸣二字。这就是说得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5.
《阿诗玛》是共和国初期较早搜集整理的一部少数民族叙事长诗。通过分析不同版本中整理者如何处理“抢婚”民俗以及如何拯救受害者,可以发现地方性文艺和新文艺的纠缠以及存在的缝隙。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社会主义新文化如何能移风易俗,如何完成对新中国的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6.
2013年第9期《咬文嚼字》“向你挑战”栏所刊《古瓶之累》中,有这样两句话:“一日,一群朋友来欣赏他的藏品。寒喧了几句,他就忙着如数家珍般一一介绍。”此中“如数家珍”,设计者未将其归入“差错”之列,但笔者以为,它属于误用。  相似文献   

7.
“学贵在疑”,这是人们在谈论治学态度时常常引用的一句话。它告诉人们,治学要有怀疑的精神,要能够怀疑,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只有怀疑,才不致落入前人的窠臼;只有怀疑,才能有自己的“匠心独运;”,才能创新。  相似文献   

8.
《咬文嚼字》今年点击了文坛12位著名作家,很精彩。可惜的是,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每期只刊发五篇文章,有些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没能完全咬嚼。如莫言姐高粱家族》第四章第二节中叙述奶奶大殡前夕遭到那郎中偷袭后的凄凉景况时,  相似文献   

9.
"见方"是日常言语中常用词之一,但学术界关于"见方"的用法讨论却非常少。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关于"见方"的搜索只有一篇短文,即刊在1999年03期《咬文嚼字》上的《"见方"的误用》(作者:金连东)。吕叔湘《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0.
《咬文嚼字》杂志是一本学术风格十分严谨的杂志,创办至今在许多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2008年第11期刊登的晋由的文章《网民的语言智慧》(第7页)中说:《水浒》中便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笔者认为这里的“《水浒》”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王德彰先生在《“侧目”不可乱用》一(载《咬嚼字》2004年8期)中引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侧目”的释义和沙汀小说《淘金记》中的例子,指出《燕赵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对“侧目”的使用属于“乱用”。笔读后不敢苟同,在此提出管见.以就教于王先生.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揭示战争规律,提供战略战术的兵学圣典,它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在法学领域同样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奇正相生、能攻善守的战略,因敌变化、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技巧在法庭诉讼中都有其具体的指导实践的意义,《孙子兵法》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 其中有三处可能值得商榷,如下。1.第二段中“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上旬版《杂文选刊》转载了2011年7月11日《西安晚报·漫笔》上的《大学与大款》。此文先后出现以下四句话:  相似文献   

15.
金爱华 《现代语文》2006,(7):114-114
据《人民日报》2006年3月16日报道:“学生花钱买版面发表论文,甚至公开剽窃,请人‘操刀’,导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类学术腐败,在高校屡有上演。”另据《体坛周报》2006年3月25日报道:“最佳射手‘迷失’十二码,三丢点球托尼不再操刀。”前一个“操刀”是指代替别人写文章。后一个是指主罚点球。那么“操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6.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老九”考     
《襄樊学院学报》2010,(12):36-36
《咬文嚼字》2006年第5期登了篇《称谓十二问》,其中提到"老九",第6期对"老九"的来历作了"参考答案",笔者认为这一答案不确切。将知识分子称为“老九”古已有之。据元代郑思肖《心史》记载,元朝统治者为统治的需要把臣民细致地划分为十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知识分子)、十丐。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先生写过一篇《咬文嚼字》,现已收入中学教材。这篇文章强调: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却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作者引了《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2003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著名演说家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该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病句: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这句病句的病因就出在“公诸于众”这个词语上。  相似文献   

20.
曾刊于1985年6月《人民文学》的小说《百合花》,谁读了谁说好。作者是著名作家茹志鹃,她别的一些小说也脍炙人口,令人爱不忍释。她小说之所以写得好,得益于读书功夫深,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茹志鹃的书室里,挂则条幅,赫然写着"煮书"二字,道出了她读书的情怀与方法。"煮书"靠的是"火候"。需要有高度的热情和持久的毅力,用心读,下工夫读,要读到家,品出"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