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历次批斗季羡林都坚持下来了,没有倒下,背语录也多少起点作用,但是他觉得并不保险。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有个长久之计。于是,他就想到了锻炼。他下定决心,每天站在阳台上进行锻炼。他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同时,他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汗为止。他说:“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如果我不讲出来,决不会有人相信,人们一定认为这是海外奇谈。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在北京宽沟招待所,我与季羡林先生进行了五个早晨的采访,就季先生的一些生平往事以及一些大事记进行了访谈。于青(以下简称于):季先生您好,因为要写您的传记,我想就一些史料性的问题跟您聊聊。季羡林先生(以下简称季):可以。这些方面的材料我都写过文章,你可以去查一查。于:好,我们就开门见山。季先生,您去德国留学十年,回国后您先后去过上海、南京,后来直接去了北大,就是没有回到家  相似文献   

3.
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其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图书馆在季羡林学术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求学时期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到工作之后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都对其学术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季羡林亦通过赠书、倡仪成立图书室和捐建图书馆等形式支持图书馆事业.本文希望通过对季羡林与图书馆关系的梳理,对当代学者的学问之路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看到这些在档案馆收藏的我给季老拍摄的照片,我便再次想起了1997年10月他第三次来学校讲学时的情景。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不但精通英语、德语、拉丁语、梵语、巴利语、吠陀语,而且学习过南斯拉夫文和阿拉伯文,能阅读俄文、法文专业书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恩师陈寅恪,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章,表示对陈寅恪的敬仰和怀念。季羡林为何念念不忘学界大师陈寅恪呢?  相似文献   

7.
看到这些在档案馆收藏的我给季老拍摄的照片,我便再次想起了1997年10月他第三次来学校讲学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付",还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副枯守青灯黄卷、寂然了无生趣的“老僧入定”形象,实则不然,生活中的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笑话”. 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羡林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季羡林遂对身边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过了几日,便是中秋节,季羡林又去了趟莫斯科餐厅.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餐厅以它华贵的气派、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给当时的北京上流人士,留下了如痴如醉的回味.季羡林此去,不过是像一歌词唱的“回到往日好时光”.据说,季羡林在“老莫”享受了1杯啤酒,外加1份冰淇淋.消息传到季羡林的好友任继愈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爷,金克木先生的家怎么走?"想一想,我与那个让季羡林先生看行李的北大新生一样,在知道眼前这个慈祥的老人就是著名学者时,是很吃了一惊的。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在语言方面成就突出,令人惊叹.他不仅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他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丰富和发展语言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事印度古代语言研究,极端艰辛而又枯燥乏味,但他却引以为乐.即使在留学德国的战争年代,"机声隆隆,饥肠雷鸣,人命危戌,朝不保夕",他仍"积稿盈案,乐此不倦";回国后,即使受种种条件限制,从事这种研究困难重重,他仍壮心不已,"拼命钻研",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力图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12.
就连一贯治学严谨的季羡林也承认,自己在生活上是个糊里糊涂的人。 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他常说,“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80多岁时,他就感觉到自己的记忆机构在逐渐出现问题,远一些的记忆尚能保存,可对眼前非常熟的人,即使名字“似乎就在嘴边、舌上”,见面时也往往叫不出姓名。  相似文献   

13.
1968年 2月24日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就1968年毛泽东著作出版和其他出版用纸情况及问题,向国家计委写报告,称“毛主席著作出版计划会议”提出的1968年全国出版用纸数量,较中央1967年12月2日批准的计划(毛主席著作、毛主席像用纸23.2万吨,报刊、课本及一般图书用纸27万吨)增加  相似文献   

14.
1968年,老乔治和马克印都还是年轻人。前者出生于巴黎的1934年,后者出生于北京1951年。当他们把记忆拨回到那一年,同样目睹了疯狂的石头背后,却是不同的境味。  相似文献   

15.
拜访季羡林老人正赶上一场秋雨,走在北大郎润园的小路上,有些凉意,心里却是忐忑不安,一种道不清的诚惶诚恐的感觉不时袭来。季羡林,原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教授、学者、季先生精通英文、德文、法文、吐火罗文、希腊文等13种语言。他是我国的占梵文大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吐火罗语言学家之一。季者兼容百家,学贯中外,其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难忘其项背。先生一生坎坷,饱经风霜,但求学治学2道依然严谨执著,无怨无悔。先生曾这样漫谈过一生,“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主动也没有。我们糊里糊涂地降…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12,(3):116-116
季老在他九十八岁生日前不到一个月,因心脏病突发,遽尔逝世。在季老逝世的前一天下午,。他在视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还用毛笔连续书写字幅:为老友写了“臧克家故居”,又题写“弘扬国学,世界和谐”,以及“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等字幅,  相似文献   

17.
王树英 《出版参考》2005,(12):41-41
季羡林先生在语言方面成就突出,令人惊叹。他不仅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他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丰富和发展语言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事印度古代语言研究,极端艰辛而又枯燥乏味,但他却引以为乐。即使在留学德国的战争年代,“机声隆隆,饥肠雷鸣,人命危戌,朝不保夕”,他仍“积稿盈案,乐此不倦”;回国后,即使受种种条件限制,从事这种研究困难重重,他仍壮心不已,“拼命钻研”,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力图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18.
奥运会开幕的日子是组委会精心挑选的:哥伦布率领的三艘帆船在476年前(1492年)的这一天,抵达中美洲巴勒比海域的圣萨尔瓦多岛那真是个神奇的上午1968年10月12日11点,5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八万多观众的欢呼声中,缓缓走进墨西哥城大学城综合体育场。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在德国学的“笨”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  相似文献   

20.
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乘着十七大的春风召开了,我们的农家书屋专刊也迎着春风诞生了。农家书屋专刊决不是一时的应景,因为编者坚信,农家书屋会长久地办下去,并会越来越好,必然会吸引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