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厚宇德  高策 《科学学研究》2019,37(2):219-227
杨振宁长期理性地思考中国的科技发展问题,并为此出谋划策。他具有超越科技发展之上的战略眼光,他洞悉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他找到了美、日等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关键秘诀,他深入调查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大科学观。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他主张既瞄准世界最有希望的前沿动态,又脚踏实地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研究杨振宁,不仅要知道几十年来他为中国做了什么,还要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追求高成功率是其思想稳健的标志;而只有追求科技投入的高回报率,中国的科技才有有可能早日赶超科技界的欧美诸强。  相似文献   

2.
他出生于“世代无鸿儒,户户近白丁”的穷乡僻壤,却有幸遇到了启蒙老师; 他14岁就参加八路军,最终却成为科学博士; 他从景仰马寅初到开创了中国人口控制论学科; 他主持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从“星火计划”到“火炬计划”,让中国的科技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他提倡夏商周断代研究,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大科学; 他亲历亲为,见证中国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历程; 宋健——有信苍穹无恙,云何不得丰酬!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战时来华期间全面考察了中国的科技力量,显示出他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现代科学事业。他不仅关注纯粹科学,更关注科学在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应用,并提供了物质和道义上的援助。通过与中国学者合作,他对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探访和理解不断深入。而他在中国开展国际科学合作的经验,直接促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奠定了战后科技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崔正  李东 《科教文汇》2008,(36):5-6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从多方面刺激和鼓舞了中国科学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科研人员,而今在被经济浪潮席卷的科技领域,科研人员该如何用科学思想武装自己,如何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家科学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钱学森同志,就“公元二○○○年的中国”的研究等有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他特别强调未来研究要有中国特色,要联系中国的实际。一马克思主义未来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的未来学。于光远同志在《未来与发展》创刊号上的一篇文章中说,要科学地预见未来,我很赞成。这句话很概括,其实科学的未来学和科学地预见未来中之所谓科学,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要闻     
加速创新体系建设中国提出2003年科技工作重点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200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大力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是科技界2003年的工作重点。徐冠华说,2003将是中国实施科技发展从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的落实年,是科技界各部门的联合协作年。2003年将启动制定中国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这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提高并强化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他以锡材加工为战场.吹响了科技创新的集结号。他把握时代脉搏.促进了电子材料的发展。在他一系列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科学人的坚定与执着。”2011年6月10日.科学中国人第九届年度人物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杜长华教授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8.
“科技”一词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现实背景。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科技”这一术语之要义有两点:从体制上说,“科技”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从观念上说,“科技”的实质性内涵是“科学性的技术”。“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广泛流行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造成国人对科学观念认知上的混乱以及导致国家在科学体制和科学政策上出现偏差。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必须厘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国家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科学教育领域发展进入攻坚期,我国在科学教育发展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上与欧美科技大国、科技强国存在一定差距。以人为本,高度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道路,最终赶超欧美科技大国、科技强国,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余翔林教授献身中国科教事业40余年,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他的回忆展现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学子“向科学进军”的青春壮志,七、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火热情怀,并论及九十年代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些重大决策。余先生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这片科研沃土上,各个领域的科学家用毅力与奉献.支撑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维护着生态平衡与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齐心协力构筑起中国科技的伟大长城。而徐宗学便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在科学浩淼的穹苍下.为了探水文之奥秘.寻治水之方略.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经济管理研究所、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科学与管理杂志社以及本刊联合举办的“全国科技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研讨会”,1992年10月在青岛市召开。会议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科技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与会者认为,科技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是科技市场化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产业经济的市场对接,最重要的是把竞争性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推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化、我国科技实力迅速腾飞的当下,国家科学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形象立体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社交媒体推特平台上有关中国科学相关议题讨论的分析发现,西方公众目前对于中国科学类相关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讨论由少量的主要科学事件主导,明显受到了西方主流新闻媒体与政治话语力量的引导与掌控,且认知偏向于负面。这种负面形象的“他塑”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被卷入政治话语与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表征为对中国负面科技新闻的报道及阴谋论的关注。而正面积极的科学形象则更多表征为“去政治化”语境下,对中国突破性科学成果与获得国际科学奖项科学家的赞赏,以及对于中国科幻的格外关注。对此,提升中国国际科学形象需要在重视社交媒体平台这一舆论场域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外科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实践与升级,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在马克思的观点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与理念.但是马克思科技观具有两重性,所以面对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科技观引领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由刘大椿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一书整合了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的研究成果,分别以“马克思科学观研究”“当代科学论探索”与“西方科学论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然后通过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社会学、科学观的转换、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中国科学论的发展、西方正统科学论、后现代科学论等八个章节从辩护到审度对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为测量基层科学文化发展状况,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文化相关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我国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基本上具备积极的科学价值观,对科技改变生活、自我完善等在看法和认识上是非常清晰与深刻的;从居民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的转移,文章通过对历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与科技传播关系的分析,认为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与科技传播力度有关,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国家必然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心。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现代科学发展使西方机械宇宙论统治地位出现动摇,而中国的整体论、有机论、系统论的科学哲学思想面临全新发展机遇,我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中心,并从科技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我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科技发展史上看,世界科技的发展已经历或正在经历欧洲小科学、美国大科学和中国超大科学时期。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小科学、大科学和超大科学时期科技发展模式及其增长规律,建立科技增长的三大动力学模型。在这些模型基础上提出小科学时代对应于科技增长的指数曲线规律,大科学时代对应于科技增长的S曲线规律,超大科学时代对应于科技增长的双S曲线规律。这三大科技发展基本规律是导致三大科学时代发展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通过比较分析科技增长的动力学模型,使读者理解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和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科技发展基本规律,以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15届)上,笔者采访了上海天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云正÷在上海科技创业中心的展位上见到他,他神采奕奕,踌躇满志,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9.
民生科技的提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新的科技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加强发展民生科技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反奇技淫巧、重民生实用的人本价值追求,从以往的学院科学、产业科学转向大众切身感受的生活世界,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民生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科技扩散、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关系,使大众分享科技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虽然早知道王大珩先生一直住在医院里,但突然传来他逝世的消息还是使人震惊。7月21日,北京的天空阴沉沉的,似乎在为这位新中国科学巨匠的辞世致哀。王大珩走了,带着他对光学科学事业的热爱,带着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深切希望,带着他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