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伴随着马克思世界观、历史观的转变而不断发展成熟。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活动首先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然后才深入到其他领域。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观有不同的阐述,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理解存在较大的争论;而且,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探讨,也经历了从“解读经典”向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化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梳理了教育学研究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能力人”、“理性人”、“抽象人”、“部分人”,概述了他们的主要特征,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重构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并就“权利人”、“经验人”、“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希望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4.
"人的形象"是人基于对自身的观念性认知而形成的图示概括,它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建构"的完整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传统中"人的形象"主要包括"技术人","理性人"和"经济人",文章在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和揭示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由"文化人","游戏人"和"信息人"为主体构成的"人的形象",并就其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期能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人性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的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相似文献   

6.
"人的研究"推广策略对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研究”在英国的推广策略堪称课程推广的典范,而目前我国的高中新课程也进入了大面积的推广阶段,虽然两个课程方案所处的时代和背景迥异。但从推广策略角度看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比较两个课程方案的推广,得出在国家方面加大经费支持,关注学校制度对课程实施的影响,持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争取适合新课程推广的社会理解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继《中古学集团》、《选诗研究》、《诗人体批评——中古学新语》之后,胡大雷先生于近日推出了他中古学研究的最新力作。此书虽题为《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中华书局2003年6月出版),实乃一部“以‘抒情方式’为视角,以之来审视中古时期各重要诗人的独特点,以之来贯穿中古诗歌的发展历程”的中古诗歌发展史。的确,胡先生在书中对中古由汉至唐前这800年间诗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代表作家、诗歌流派、诗学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8.
由浙江大学王东莉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研究”(课题批准号:BEA030020)于近日通过了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通讯鉴定。鉴定专家组由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朱全俊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组成。现将课题成果公告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洪承先生的治学和著述不仅是其个人志业的凝聚和体现,也是一个时代学术变迁的折射。杨洪承先生学术起步阶段对作家作品的寂寞开掘和边缘打捞,体现出他强烈的历史感;他最突出的“文学社群”研究,则是理论拓荒和体系性建构的精彩呈现,具备了一个理论家应有的高度自觉;而近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探索及文学社群研究,则是他“文化文本的文学研究”理路的生动例证。管窥杨洪承先生的治学,如果说“文学社群”是他自觉建构和倾心投入,而“文化文本的文学研究”则是暗含的一贯思路。这两个重要学术贡献的张力和意义,仍有待来者进一步延展和拓深。在他那质朴严谨的学院化研究风格中,依然不乏生命的温度甚至激情,那被遮蔽的感性的爝火从未曾熄灭。他的为学一如为人,坚忍、克制源于他的诚笃品格。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从"人"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历久弥新的话题。黄伟林的《人:小说的聚焦》在关注"人"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人"纳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中考察,连接起新时期中国不同形态的小说,切入了当前小说研究的核心。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人:小说的聚焦》挖掘出新时期小说的深层共性,将之升华到理论高度,既有深度又有内容,对当前"浮化"和"泛化"的小说研究是一种反拨,别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校教育经历了从"教学范式"到"学习范式"的变革,给世界教育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凭借活动形式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已成为美国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美国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美国学校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实施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育论坛》2005,(6S):10-13
由西北师范大学王沛教授主持的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生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及其发展研究”,已于2004年10月20日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杨治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彭运石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宁波工业学院何心展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天山研究员。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人·建筑与城市”是在上海市二期课改研究型课程实施背景下,初步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开发的高中研究型课程。本文从设计研究的视角,介绍了该研究型课程的五条设计原则,并阐释了该课程所创建的开放学习环境,最后着重探讨了课程首轮实施过程中逐步浮现的四个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7.
1.放眼世界,面向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就绍兴来说,已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四大组团、一个绿心”的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口号。对“城中村”的改造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升,作为“城中村”的小公民,也就是未来大城市的小市民,其文明素养教育的研究,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大学法学院王东莉教授在“十五”期间申请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研究”,编号为BEA030020。该课题在对国内外大量直接或间接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借鉴,对学校德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对德育人文关怀话题的不懈探索,提出了德育要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德育人文关怀的核心功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著名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这话虽然有机械唯物主义之嫌,但对于人们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说,人是环境与人的主体性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说,人的发展受“环境”与“人的主体性活动”两个因素制约的话,那么“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人——发展者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而“环境”却是人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命价值研究"系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是第一个以生命教育为主题获批的教育部科研课题。本课题面向全国,鼓励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均可向总课题组提出课题研究员的申报。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作为参与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本课题旨在通过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推动生命教育在广大中小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课题组拥有独立官方网站"中国生命教育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