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6人学问题研究概述○孔伟人学问题仍是1996年哲学研究的重心之一。《江海学刊》刊发了一组“人学与哲学”笔谈,《学术月刊》刊发了一组“时代与人学”笔谈,国内其它重要的学术刊物也都先后刊发了一系列关于人学的文章。现将1996年人学研究状况作一概述。一...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从本质上看是“成人”之学。教师教育学具有丰富的人学意蕴,其研究对象是人、研究主体是人、研究目的是人,人是教师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终旨归。基于人学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师教育学要实现人学转向,研究对象由“抽象人”转向“现实人”的关注,研究主体由“个体人”转向“共同体”的构建,研究目的由“工具人”转向“完整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伴有时代境遇问题而兴起的教育人学,若想焕发出新的研究生命力,需要对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省思,澄清自己研究边界、理论视域、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考究的笼统性和含混性。对教育人学概念的确定性追求虽有利于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却不符合历史脉络中教育人学的发展逻辑。多元的教育人学概念和思想建设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基于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辨析的视角,对我国教育人学研究进行逻辑内省,发现我国教育人学在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两种不同的理论视域下发展,并发轫于“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两种不同的逻辑起点,且教育人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整体的人”,又包括“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本旨从“天-人”转向而确立人学和自我之人与社会之人的合作一人之挺立两方面去体悟孔子的德性生命的确立以及人之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人学研究越来越走向自觉和趋向深入,人学关注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促进人学学科的建构、笔仅就人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人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以及人学研究的走向等几个问题谈一管之见,强调人学在加深理论研究的同时,注意探究当今世界关注的有关人自身生存发展的一些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学理论与历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是人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工程。它的最终成果是三本书:《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和《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过去是没有的,它的出现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学学科建设的必要。从那以后,出版了多种专著,如《人学原理》、《西方人学思想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世界人学思想史》等,论文就更多了,但是把人学原理和人学思想史结合起来作整体研究,上述著作则是人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历时考察与现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要顺利发展必须确立科学公认的研究对象。建国后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历经了“教育说”——“教育现象说”——“教育问题说”——几种观点并存等四个阶段的发展轨迹。探讨教育学研究对象必须明确三个前提,以之观照并考虑到实际情况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能够被反映为有价值的教育一般问题的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日前发出《关于妥善解决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子女人学问题的意见》。《意见》说,为落实中央确定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做好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或为国服务的工作,教育部就妥善解决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于女人学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一...  相似文献   

10.
人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一种发现“人”、提升“人”、铸造“人”的成人方法之学。具体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学方法论,是一个自发的环境熏染、自觉的社会引导、以“礼”为杠杆的“外君子化”过程和以“仁”为轴心的“内君子化”过程。这是一个人我双向同构的动态过程。这一成人方法论不仅有其恒久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现今的企业管理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我们当代美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实质性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把现在美学界比较流行的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说法归纳为“美的科学说”“艺术哲学说”“审美关系说”“审美经验说”“审美活动说”“审美现象说”。在论述各种说法的核心内容,指出各派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的同时,分析影响美学确立的因素,并指出其学术上的合理之处和缺陷,希望能够给美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资料,并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哲学界有这么一种看法:马克思早期所阐述的人学观点还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有人干脆说,马克思早期的人学观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直率地说我们反对这种看法。反对的理由有二;第一,这种观点根本没有看到马克思早期的人学观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马克思的人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东西。第二,这种看法断然否定了人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似乎“人”只是地主、资产阶级哲学家感兴趣的东西,它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勿庸讳言,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中汲取了一些合理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在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化自然等问题上的观点与费尔巴哈截然不同,可以肯定地说马克思在1844—1845年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的人学观。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加以辩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经很充分,并且写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正是这一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基调。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人的表现形式既有根本的一面也有动态的、多样的一面,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性与多样性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高等教育研究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建构中,人学视角处于缺位状态,主要表现在从本体论和整体人的层面来研究高等教育、建构高等教育理论的成果较少。高等教育研究中关于“人”的研究尚未建立在人学基础上。从时代精神、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等角度来看,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引入人学视角是必要的。从人学视角出发研究高等教育,可尝试建立高等教育人学,重点研究人性与高等教育、生命与高等教育、人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和人类与高等教育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公认为在现代西方人学思潮中影响较大的萨特(Jean-Paul,Sartre)人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予之以科学的判析.进而或对其中提出的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予以马克思主义的解答,或批判地借鉴其中可资借鉴的思想见解.这对于构建“以完整的个人及其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不无积极意义。萨特把人--物关系作为其后期人学理论的基础问题之一予以着力探讨,确实抓住了人学基本论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他关于人与勃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交互关系、相互依存”的思想.则既有其值得我们重视的、闪烁着唯物主义和辩证理性之光的深刻见解,又有其自身思想方式和理论观点上的值得置疑之处。  相似文献   

16.
《教书育人》2005,(3):20-20
在理论层面,对“教育现代化”的定义、概念、主体、对象、内容、标准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局限性等问题,学术界至今未取得共识。在实践层面,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因此,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亟须着力解决一下问题——真正确立现代化发展观,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和马克思关于人的个,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人的问题,正在形成一门“人学”,“人学”以人为对象,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但是,以前我们在研究人的问题时,往往只限于从某些理论原则出发进行抽象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揭示人的本质来说诚然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为了揭示人的本质,在进行抽象的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从另一个方面,即从人的行为表现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人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又以人为研究目的的科学。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革,人学成为人类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是由人所从事、又是为了人的事业,离不开人学思想的规范。现代人学观的核心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以人为本"人学思想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地理学的视域下,绍兴的“扇形景观”促成周作人对“人学”的早期思考。由于周作人的“经验交叉”,绍兴试院与省立五中存在着儿童教育观念的联系,透视周氏“儿童学”的结构,本质上是厘清他如何以五中任教的“成人”身份重审自己以前在试院应考的“未冠”身份。从日本留学归乡后,周作人又开始把现实存在的龟山(塔山)升华为虚构性的文学意象,除了染上佛教色彩,它们还被引向了孔子所远望的“龟山”,诉诸英国加伐威尔的现代理论,周作人最终把传统的“种业说”创新为“中人说”和“种缘说”。这些学说既有融合也有分化,在“扇形景观”的诗学结构中呈现出“人学”的内在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