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正确的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两句口号,我们喊了许多年,至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和学生一个是“主导”,一个是“主体”,究竟谁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是“主导主体说”合题论。笔者以为目前流行的“主导主体说”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理论本身缺乏内在的(指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其理论的缺陷。“主导主体说”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其实,这里引用的“主导”、“主体”是两个不同哲学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并与之构成一对的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术语。“主体”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一般指有认识、实践等能动行为的载体,具体为能动的认知者(或感觉者、思维者)。“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相对于“主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指认识能动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然而,“主导”与“主体”是有区别的。“主导”是对立论范畴的哲学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这里的“主导”即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另外,“主导”源于传统教学术语中的“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论术语的。  相似文献   

3.
效率为基础 公平为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以“效率为基础,公平为主导”代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求效率,是手段,是途径,是基础;“达到共同富裕”是求公平,是目的,是宗旨,是主导。如果“达到共同富裕”不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基础,就会导致普遍贫穷;如果“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以“达到共同富裕”为主导,就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这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广东饶平华侨中学许序修在现今的中学语文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对什么是“主导”、“主体”,“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怎样,理解上却未必是科学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相似文献   

5.
当前,“主体主导说”(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中小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试图阐释“主体主导说”并非科学论述。“主体主导说”的理论根据是: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真理、获得真理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这个认识主体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些“理论根据”站得  相似文献   

6.
1986年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有人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教师主导”的含意,人们是早已熟悉的;“学生主体”则是一个“新”的命题。由于它的产生,“教师主导”的原来含意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这个命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赞成这一命题者...  相似文献   

7.
姜红 《山东教育》2005,(25):22-23
教为主导的含义 “主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向发展的。②起主导作用的事物。”“都为主导”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要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事物。在阅读教学中,“教为主导”是指地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  相似文献   

8.
当代教学研究认为,如果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那么这种教学是成功的。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好“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1 “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 学生的学习要靠教师的启发和导化。没有教师的“导化”,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教师主导是师生关系性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凸显与体现,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这种“教师主导”本身,就意味着对“学生主体…‘牵”、“引”和“达”的否定和排斥。启发教学是孔子创立的我国古代重要教学思想和方法。对教师主导的主要意涵进行了重要揭示。  相似文献   

10.
王元智 《陕西教育》2001,(11):26-26
“以 教师 为 主导,以 学生为 主体”这 是我们 每一位 教师在 课堂教 学中应 遵循的 原则。那 么,怎样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呢?我以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突出“四个特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四种意识”。 教师主导作用的四个特性:一是突出思想性。教师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摆  相似文献   

11.
<正> 教学过程的问题,以往已作了许多研究,集中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以教为出发点,提出“教为主导”之说;二是以学为出发点,提出“学为主体”之说;三是以教学过程为统一出发点,提出“主导主体”之说。尽管“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各有其言之成理的可取之处,但由于角度偏一,且在论述中有相互贬斥相互否定之弊,被认为是片面的偏颇之说。于是“主导主体”之说,似有成为最终结论之势。但只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一些教学观念的变革,有些教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越来越说不清楚。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在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谓“双主说”。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在逻辑学中“主体”和“客体”是一对范畴,“主导”和“服从”是一对范畴。“主体”和“主导”不是一对范畴,不应该拉到一起。  相似文献   

13.
宋滨 《中学文科》2006,(7):80-80
一、关于国民经济的主导问题 主导,是指重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意思。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指在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的部分。在国民经济的主导问题上,现行高一政治教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另一种观点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成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讨论的文章很多,理论上较明确;但实际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在实践中,有的还是把“主导”变成“主唱”,剥夺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学语文课尤甚,似乎不主唱,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亦有的把“主导”片面理解为“少讲”,以教师在台上讲话的“多少”、长短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作用,仍然是中学语文教改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艺术秦丽华,顾云辉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导”学生“学”。教为主导,是学为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学的外因;学为主体,是教为主导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学的...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需求侧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必须探索和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逻辑起点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密切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产业需求侧主导”,必须做好“五个让权”“五个借力”和“五个出力”。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探索和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略议“教师为主导”的实质于月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论中的重要命题已探讨了多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尽管人们对“主导、主体”的认识依然见仁见智,但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数学教学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教师讲多少学生知道多少。  相似文献   

19.
谈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校长、教师们耳熟能详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实,如果用哲学的思维来分析推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的话.不难看出该说法是有逻辑性错误的。因为,主体对应的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导;主导对应的应该是被主导而不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把鲜活灵动的教师给固化了,导致许多人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绝对不能成为教育的主体,为什么?则没有人能够阐述清楚:“学生为主体”这一说法,导致许多人认为:学生只能是主体,绝不能成为客体。“学生为主体”这一说法也把充满灵气的学生这一角色给极端化了,至于学生为何只能成为主体而不能成为客体?又如何成为主体?理由是什么?这些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是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据笔者所知 ,由于有的教师对于这一原则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 ,缺乏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观 ,只孤立地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面 ,而忽视了这一原则的另一面“以教师为主导”。结果 ,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主导” ,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呢 ?  一、教师对“主导”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这里的“主导”决非简单的课堂纪律的管理和纯粹的“传道授业” ,而应该也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