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合意义价值世界具有通过价值规范而增生的意义结构,体现和合精神的完善性原理。和合的意义性、价值性就在于其创造性,价值创造的本质在于和合。和合意义价值世界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对自身幸福与发展意义的追求,即对善的价值的追求。它展开为人生价值、道德价值和心灵价值。人生价值是依生命、生存、人生价值理路展开。道德价值蕴含着道德原则、规范、标准、境界和理想。心灵价值能感通心--性--天,达到心与天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崇尚“公忠”,推崇“仁爱”、“自强不息”、“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和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精神,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最终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赋予时代要求的新意义,就能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迄今文本伦理思想的对象都是人的“利己心”,具有假设价值论的特征。经验主义在肯定和高扬人的“利己心”的同时,运用假设的方式将道德价值实现引向尊重社会道德规则;德性主义贬斥人的“利己心”,力图以假设的道德本体权威将道德价值实现诉诸于人们的“自警”和“自觉”,由此而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假设体系,在其指导下,社会道德规则具有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必然出现道德悖论。中国传统儒学本质上是德性主义的义务论,克服其引起普遍化道德悖论的弊端,需要在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相统一的意义上倡导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追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它更要求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作为和谐之“灵魂”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支撑。即使是在经济领域中,经济发展目标也不单纯就是一个物质或数据化的概念范畴,而是蕴涵着“物化”了的科技文化、理性制度、管理理念、道德观念等精神文化价值的综合性概念。尤其是作为支配人们行动方向和行动目标的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道德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价值位移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道德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现代性价值的位移,这一位移意味着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主义价值的颠覆,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伦理生活,现代伦理从日常生活的价值的共挈性伦理转变为主观性的相对性伦理,从禁欲型、克制型伦理转变成享乐型和惬意型伦理;从精神品质型、理想型道德转变成规则型、约束型的肉身感觉性道德。从禁欲主义的内修式道德转向了纵欲与享乐的浪漫主义道德;从爱邻人的道德转向了怨恨的道德;从奋发的道德转向了精神颓废的道德。价值的位移伴随着“上帝死后”的终极价值的坍塌、德性品质的移变和道德秩序的解体;这些都表现了现代人的价值承缺失落之后的道德困境和教化悖论。  相似文献   

7.
试论信用行为的道德价值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但信用行为的道德价值却不是绝对的。信用行为可能具有负的道德价值,非信用行为也可能具有正的道德价值。伤害了更高道德原则、伤害了公共利益和从恶的目的出发的信用行为,都不具有正的道德价值。市场交易时价格商谈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言行、出自善意的不诚信言行和无违道德原则的不得已的谎言,都不具有负的道德价值。判定信用行为的道德价值应该遵循公信原则、大义原则和经权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明初文化陷入困境、道德价值失落的状况下,陈白沙重建道德主体哲学,实现了明代文化的转向。其道德主体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自得之学”与“自然为宗”。“自得之学”突出道德、精神的价值,高扬主体的人格,“自然为宗”强调道德主体与社会规范、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从而与佛、道否定道德价值、否定个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明代乃至中国文化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杜文婷 《中学教育》2008,(11):13-14
一、儿童道德社会化内涵解析道德社会化是指“从一个自然的人学会过道德生活,与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系统取得共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并且在不断地超越不适应、旧的道德价值系统、经历个人冲突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它是对当前社会道德价值系统的适应、选择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传统道德评价关注的是主体道德行为的两个端点即道德价值选择的动机和效果,忽视道德价值实现的实际过程。因而不能发现和认识道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悖论问题。这是传统道德评价存在的一个“盲区”。这个“盲区”会直接导致道德评价简单化,使之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分析传统道德评价的“盲区”及其对于“解悖”的意义,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道德评价理论和道德悖论的“解悖”学说。  相似文献   

11.
嵇康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其对社会的忧患、对百姓的同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启示作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呈现出的道德人格问题,有感于嵇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风范,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在道德实践中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2.
赵书昭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1):14-20,79
李大钊出生于冀东大地,故乡壮美山河的陶冶,淳朴乡风的熏陶,夷齐精神的浸润,燕赵文化的影响,对李大钊道德人格的塑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解读李大钊伟大人格形成的文化密码,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大钊精神,发展和繁荣大钊故乡文化.  相似文献   

13.
陈白沙的政治思想包括"士不居官终爱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民本思想。"士不居官终爱国"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无负于斯世斯民"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4.
道德作为内在的思想与文化形态,既客观地反映了大学校园内所发生的一切神圣性和人文本性的伦理关系,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行为规范性和道德评判性。文章认为以往大学人在校园里所进行的一切道德活动,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伦理文化,使之成为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道德基础,解决人心向背问题是关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必须从多方面奠定党长期执政的道德合理性基础,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只有全面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增强党执政的道德合理性,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事迹中浓缩着普通人可感可学的精神营养。家庭和部队生活为他埋下的道德种子,使他体验到自己强烈的道德需要,也是他一切助人道德行为发生的原发动力和内在依据;在生活中面对道德冷漠的现实环境,坚守道德信念,守护道德良心,最终收获道德幸福。他是普通人进行道德学习和成长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刍议制度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文化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制度文化的特质、道德教育的使命与当前道德教育的客观现状均彰显和印证了制度文化对道德的深切观照以及将制度文化用于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制度文化应体现时代道德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应凸显较高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安顿和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德育要想获得教育实效,必须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使优良的道德传统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相似文献   

20.
儒家德育思想为中国传统德性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民族精神培育、理想人格塑造、教育目标引领影响甚巨。儒家德育思想具有内容丰富性、方法多样性、修为世俗性、价值普世性诸特点,成为改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宝贵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