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林语堂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文化名人,也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他本人以“一团矛盾”自谓,这“一团矛盾”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他个人宗教信仰。虽然他在基督教及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教中犹豫、彷徨、探险,然而他一生不变的宗教文化思想的内在理念即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懈追求,最终使林语堂成为一个彻底的深具思想内涵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5.
6.
雷琰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105-106
林语堂在现代文坛上特立独行,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在风云变化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文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试从他的读书、写作的视角来窥探其写作生涯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7.
8.
9.
杜玲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7)
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女性为中心,不仅展示女性的美丽、可人、温柔、善良,而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人格重构。他把女性的解放看做创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将女性的人格独立视 相似文献
10.
乔丽婷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2-13
林语堂作为国内幽默文学的创作者,不仅拥有"幽默大师"的称号,还是沟通中西幽默观的桥梁之一。林语堂的幽默观以独立自由的思想为基础、以超越与宽容的胸怀为原则、以自然闲适的情愫为归宿,对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和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胡明贵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50-54
林语堂十分欣赏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时又非常推崇老、庄的淳朴与率性,这使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道家的眼光来观照儒家,使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的异质基因。林语堂以道家来阐释儒家元典,来看待孔子其人其事,从而把儒家思想从禁锢人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儒家思想更富人情、人性。 相似文献
12.
13.
论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祥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1):125-129
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民族问题对明代政治及化等方面有较大影响,这从明代儒学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观中可以得到反映。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无论是对明朝民族政策的制定,还是对明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盛世剧变的晚唐,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诗人杜牧的心态堪称晚唐诗人的典型。纵观杜牧的山水题材诗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援道入儒心态。横向考察整个晚唐诗人群体,具有这种同样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变化对晚唐文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18.
19.
古文英译是跨越时空的文化间交际活动,而解构主义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差异性,穿越时空的意义链见证了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变迁。解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古文英译,有助于在语内、语际翻译过程中,实现意义传递,使原作在译作的光辉中长存。该文将集中探讨林语堂古文英译解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