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语堂幼年时对“上帝”怀有无比虔恪的信仰,大学期间他的神学信念受到人文思潮的冲击,之后徜徉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领域,汲取了儒、道、释三教的人文主义精华后,再次寻找的是深具人文精神的“上帝”,终于在基督发出的“威严的大光”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有了相当成熟的宗教、上帝观念,五十年代再度皈依基督教,成为上帝虔诚的儿子。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宗教信仰探索过程,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但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这正是促使林语堂最后阪依基督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文化名人,也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他本人以“一团矛盾”自谓,这“一团矛盾”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他个人宗教信仰。虽然他在基督教及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教中犹豫、彷徨、探险,然而他一生不变的宗教文化思想的内在理念即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懈追求,最终使林语堂成为一个彻底的深具思想内涵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认识一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一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在中、西宗教文化思想中,道教文化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最为巨大。他总结出老子的全部哲学是以柔弱的教义为基础,他特别欣赏老子的隽语,对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道”的独特领悟,林语堂的道家生命观、道家人生观形成了,并领略到了道家独特的人文主义景观。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在现代文坛上特立独行,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在风云变化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文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试从他的读书、写作的视角来窥探其写作生涯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在现代文坛上特立独行,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在风云变化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文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试从他的读书、写作的视角来窥探其写作生涯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7.
从福建漳州走向世界的林语堂,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有着与众不同的读书观。 林语堂爱书,也爱读书。他一直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相似文献   

8.
林巧敏 《文教资料》2006,18(22):65-66
“性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个词语。自30年代起,林语堂对性灵文学的提倡是不遗余力的。但他所提倡的“性灵”是结合了中西方以及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学观念而成的。本文试就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领域谈谈他的性灵文学观,这种文学观在小品文创作中的实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9.
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女性为中心,不仅展示女性的美丽、可人、温柔、善良,而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人格重构。他把女性的解放看做创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将女性的人格独立视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作为国内幽默文学的创作者,不仅拥有"幽默大师"的称号,还是沟通中西幽默观的桥梁之一。林语堂的幽默观以独立自由的思想为基础、以超越与宽容的胸怀为原则、以自然闲适的情愫为归宿,对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和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十分欣赏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时又非常推崇老、庄的淳朴与率性,这使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道家的眼光来观照儒家,使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的异质基因。林语堂以道家来阐释儒家元典,来看待孔子其人其事,从而把儒家思想从禁锢人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儒家思想更富人情、人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美国著名学者余英时的"林学"论述为中心,着重探讨林语堂的海外论著,以及海外学者所独有的跨文化视角及其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民族问题对明代政治及化等方面有较大影响,这从明代儒学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观中可以得到反映。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无论是对明朝民族政策的制定,还是对明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盛世剧变的晚唐,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诗人杜牧的心态堪称晚唐诗人的典型。纵观杜牧的山水题材诗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援道入儒心态。横向考察整个晚唐诗人群体,具有这种同样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变化对晚唐文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坚持三十年用英语写作,创作出许多轰动欧美文坛的作品。虽然他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与他的文学创作相比要逊色得多,但仍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注意。本文对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进行论述和评析,从而指出他在翻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倡导协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本文探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思想基础上,阐述其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巍  魏红 《海外英语》2012,(1):171-172,174
古文英译是跨越时空的文化间交际活动,而解构主义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差异性,穿越时空的意义链见证了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变迁。解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古文英译,有助于在语内、语际翻译过程中,实现意义传递,使原作在译作的光辉中长存。该文将集中探讨林语堂古文英译解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