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跃升到一个更加自觉寻求和实践“以人为本”与公正和谐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写作丛书》是一套集学术品位与实用价值于一体、适应时代需要的教材。在林林总总的写作教材中,它广采博纳,索源求通,以“纲领”统“毛目”,观“通变”于当今,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完成了对新世纪写作学的又一次开拓。  相似文献   

3.
刘嵘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3):27-29,3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继承前人思想成果,总结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成就、反思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逻辑展开。新发展观不仅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且也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话题之一。要了解“以人为本”的真正哲学意义。我们应批判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三种人性模型(道德化的人性模型、理性化的认知化的人性模型和本能化的非理性化的人性模型)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从而给“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的建构,让“以人为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人类进入读图时代,“视觉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沟通和学习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当今的基础美术教育不能固守传统,要把握时代脉搏,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媒体广告经营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弱势媒体,广播电台必须调整自己的广告经营思路,根据“注意力资源”和“二次售卖”理论,研究广播电台自身资源,探寻市场经济、社会人文、广告市场状况等,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构建节目、市场、服务“三维立体”的广播广告经营构架。  相似文献   

7.
艺术理论界对于“中国画”的讨论此起彼伏,有说其“穷途末路”者,有说其“笔墨等于零”者……难道中国往昔的艺术真的在今天有湮灭的趋势吗?“水墨画”艺术真的必须机械地反映时代意义吗?这些由“时间崇拜”所造成的问题正是中国当今文化艺术理论界急需辨清的问题。恢复空间思维,从空间地域意义上承认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平等差异性。温故而知新,“推陈”可以“出新”。  相似文献   

8.
"秀选"时代与大学的知识使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当今的中国大学,也陷入“秀选”的困境,其结果是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于是,大学不再通过其知识启蒙和真理指引成为社会文明的灯塔和精神平衡器,知识服从于实用目的,因此,需要呼唤并重建大学的知识使命。  相似文献   

9.
“后革命”时代在当今中国理论界主要是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思想与实践的转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社会时期。多元价值观的竞争共存以及在价值问题上的暧昧态度是“后革命”时代的突出表征。在“后革命”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共存与迷惘之中,现代文学教学也要在把握其内涵意蕴的基点上进行必要的探索与转换。引导学生客观地认知“革命文学”,构建开放式多元讲授视角,确立对文学审美与其历史意识的辩证认识,重塑学生对崇高理想、价值的信念是“后革命”时代现代文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旧文人画的影响至今仍残存着,以至于许多人心目中将旧文人画与中国画挂上了等号。然而,随着时代的巨大变更,当今画坛的艺术探索迅速活跃起来,原有的“正统”观正被新的艺术观念取代。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重视经典原著(理论作品、语言学作品、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回归经典文本的教与学。这样则能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使教师愿意讲,学生喜欢学,既可拓展教师的研究视域,亦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嚼出"原典"的滋味来。经典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凝结,"回归经典"为旨趣的教学改革,就不能不从我们今天时代的需要出发,对经典进行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清代史家章学诚,从史学发展着眼,提出"六经皆史","六经"是上古政典,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还强调"六经不可拟","六经"之意可以"师仿"等.这些认识,对人们进一步研究"六经"、探索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色经典“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作品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对国人起到的精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自1988年“重写文学史”讨论开始,对“红色经典”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学术研究的一席重地。论文对“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的“红色经典”小说文本的研究从角度的变化和方法的多元化做一总体概述(对文革“样板戏”的研究将另文概述),以期对今后“红色经典”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5.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他这一学术思想,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六经皆史”说是否是章学诚首创及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历史作用的评价。我们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的首创,这个史学思想既包含有积极因素,又有弊端,必须辩证、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6.
陈衍在经学上重视求真、考证,质疑宋以后十三经"取舍颇未当",提议定为"十六经";注重考辨,持论有据;对儒家经典以及儒家伦理学进行介绍和考辨,并且力议各地保送精通儒学者上大学.  相似文献   

17.
阐释学翻译理论的研究在斯坦纳之后进展不大。然而,就儒家经典而言,阐释学理论具有可操作性。许多儒家经典英译中的问题,尤其是“意味翻译”的问题,可以采用阐释学的三层意义分析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经、经学与中国传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经学从其产生之时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经"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由"泛称"向"专称"转化的过程,"经"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多为"史"。就"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而言,是"载道之经";就其具体作用于社会的方式而言,则是"教科书"。经学是一套特殊的学术文化体系,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教育功能统一而不可分。两汉的儒者通过经学对六经加以适当地诠释,使六经的知识系统很好地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帝国的需要,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育模式的基本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盛行,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文化和观念上也是一次重大变革。网络使人们在对文本的阐释上形成群体的特点,以前,阐释经验属于个人范畴,网络时代的阐释经验则属于某个群落。阐释方式的变化,使“经典”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时代的“经典”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经典”的时空超越性,它只是群落的“经典”,时间上是快餐式的,网络“经典”以娱乐为目的,以游戏为手段,利用复制技术,解构传统的“经典”,而创造出属于群落的“经典”。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历史的绵延中,伟大的经典人物及其作品为精神文化确立了价值坐标。但每逢遭际精神无根的文化危机时代,总会出现“去经典化”与“伪经典化”共生的现象。不过,每个人实际上都生活于伟大的经典之中,他们(或它们)就如同人们所呼吸的空气,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理应本着对历史的敬畏,以一种“透视主义”的态度拥抱涵蕴历史公意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