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略)上诉人的上诉状中,多处采用偷换论题,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的诡辩手法,企图改变其构成侵害原告民誉权的客观事实,这是枉费心机的。一、《邻》文作者的要害是用虚构原告的行为事实,通过报刊的传播贬损原告人格,丑化原告的形象。 (1)《邻》文的论题是“邻居失火、他却关门不让取水灭火,一个政法委副书记的行为令人气愤”。全篇的核心论据是“当人们发现灾情而大声呼救时,韦甫规同志却装聋作哑,更令人气愤的是当火灾发生后,用一张椅子将厨房门紧紧顶住,不让人家进他厨房取水灭火”。 (2)被告人杨朝君于1988年8月8日自己写的关于采写《邻》文经过说明书中,坦白承认《邻》文有两处失误:一是韦甫规同志当天在伙房做木工,是否听到外面的声音,外人也无法肯定,而我认为他装聋作哑,这是失误的;二是韦甫规阳一张椅子顶门是  相似文献   

2.
一踏进褚钰泉的办公室,首先直扑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书。说“铺天盖地”毫不夸张,地板上堆满了书,只留下仅容插足的一条“羊肠小径”;除了门之外,书墙环筑高垒,就连那可以凭眺外滩风景的窗也整个儿让垒起的“书墙”封住了;至于他的办公桌就更不用说了,——有时我进屋去,先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看到:他从书山后探出大脑袋,笑吟吟的。记得有一天,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他答记者问,地点大概是在他的办公室;我  相似文献   

3.
我刚一打开办公室的门,就听到话音从门外传来: “啊!又是一个报社的!嘿!多谢了,亏得你们帮忙,这下子我们的全部经营业务快要完蛋了!”国营农场场长尼古拉·谢尔盖也维奇的话里充满着嘲讽和沮丧。怎么回事?他过去总是亲切地对待我们这些“区里”的工作人员,而现在,这副样子!  相似文献   

4.
哭穆青     
10月11日中午骤闻穆青逝世的噩耗,惊呆的我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就在9月16日,我还与穆老通了电话。他说已从北戴河回到北京,身体恢复平稳。并说已为我们正在撰写的红旗渠史稿口述了序言,就是长了些。他想把记录稿再精练精练。就在10月8日上午9时30分,我又与穆老的秘书通了电话。我问穆老身体咋样?秘书说没事,很平稳。还说“老头”给你们写的序言已修改整理好。我说这几天一直阴雨低温,等十天半月树叶红了,请穆老再来红旗渠畔拍摄太行红叶。秘书说,好。好。红旗渠畔拍红叶,是“老头”多年的心愿。隐隐约约,我还听到那边电话机旁穆老爽朗…  相似文献   

5.
“他现在可能进入‘状态’了。”1992年10月9日,离14大召开还有两天多。听说我想采访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台长,新闻系一位老师提醒我。第五次电话终于“逮”着他。听到年轻的校友要采访他,杨伟光欣然答应,“明天上午10点你准时到电视台东门传达室,登记一下就可上来了。”一个很深厚的男低音。10月11号上午,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15层杨伟光办公室,他用平和的语调向我讲述了他在中央两台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一条极容易被忽视的线索 我的办公桌正对着办公室的门,有人进来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 1999年 11月 15日晚 8时 40分左右,我正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写稿。副刊部同事邹晖走进办公室,她看到我后说:“热线占线,有个反映情况的读者把电话打到她的桌子上。”她要我去接电话。 我接到一个王姓读者打来的电话。他说:他刚才与几个朋友在武昌新宜大酒店吃饭时,看到几个日本人可能因为对菜的质量不满意,其中一个日本人要强迫中餐厅女经理下跪。在场用餐的中国人都被激怒了。还有人向日本人扔菜了。 这是一条极容易被忽视的线…  相似文献   

7.
“孙干事,旅长找你。”听到有人叫,我匆匆跑到办公室,只见旅长手里拿着一个件袋,显然是刚从基层检查工作回来。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了一个会。会上宣布,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标准,把哲学社会科学分为15个学科。其中一个是新闻学。 刚开完会,有同志告诉我,社会上和学术界至今还有人认为“新闻无学”,不承认新闻学是一门学科。这使我想起十二年前的一场争论。 十二年前,讨论“专业技术职务”(当时叫“职称”)时,有一些同志认为新闻不是一门学科,新闻记者和编辑不应算“专业技术人员”,不必评“职称”。于是发生激烈争论。 我问那些同志:历史学算不算一门科学?他说:  相似文献   

9.
瑞丽 《新闻世界》2007,(6):31-32
“乱伦广告”儿子“求婚”有啥奇怪蒋雯丽说,听到有人质疑广告有悖伦理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奇怪”:“我自己就很有体会的,小  相似文献   

10.
笔者年近八十,欲书以幼时记事起至今的北京关于住、行等事.所记之事,来源于生活,都是没掺假、没兑水的老北京人史话,其实就是一个字:真!一、说住先说住.北京解放前,最穷的穷人在哪儿居住?我亲眼考察,是在南城的“伙房子”里住.“伙房子”即小店,我节节、奶奶就是开小店的,我十一二岁时,给“伙房子”写过“旅客登记簿”.  相似文献   

11.
1990年冬天,我采写的《嵩县树仁村有60%以上的农户用上节柴灶》一稿,先后被县广播站、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电台采用。不少人夸我有出息,并说:“咱村上电台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但也有人说:“他一定认识编辑,不然那小子连初中……”遇到有人询问,我总是郑重其事地说:“真的,我不认识编辑!”前几年由于家里穷,我初中未毕业就被迫离校务农。后来经人介绍到外地一家煤矿干活。去年8月,我在矿上听到了一则家乡新闻,广播的那个村和俺村同属一乡。千里之外听到乡音,使我激动得久久难以平静,别人能写出家乡的新鲜事在电台广  相似文献   

12.
“学好用好军报,当个将军没问题;会给军报投稿写稿,当个记没问题。”这句话是我1984年秋当新兵时听一位干部说的。从听到这句话起,《解放军报》就成了我的梦想12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边防战士成长为一名军报记、编辑,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报的养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自信和强壮。因此,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哪个大学毕业时,我总会自豪地说:“解放军报大学!”  相似文献   

13.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了一个会,会上宣布,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标准,把哲学社会科学分为15个学科,其中一个是“新闻学”。 刚开完会,有同志告诉我,社会上和学术界至今还有人认为“新闻无学”,不承认新闻学是一门学科。这使我想起十二年前的一场争论。 十二年前,讨论“专业技术职务”(当时叫“职称”)时,主管单位有一些同志认为新闻不是一门学科,新闻记者和编辑不应算“专业技术人员”,不必评“职称”。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有事业心的新闻记者,最高兴的莫过于在采访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莫过于亲手写出满意的稿件见诸报端,莫过于听到读者对他写的报道的赞扬…… 我刚去吕梁记者站工作,接受当时的省委副书记王茂林布置的采写孝义县土焦改造任务。到楼东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郭华在村委办公室简要地介绍他们办起两个焦化厂的事。我打量着挂满锦旗的办公室四壁,发现一个村委组织机构图表中,列有“科技人员”和“律师”两项。我好奇地问:“怎么,你们村还聘请了科技人员?”郭华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三年三月一天上午,早上九点来钟,我到开罗《消息报》一位副主编的办公室去,想同他谈谈有关《消息报》接收新华社新闻稿的问题。敲门进去,见他正忙着伏在桌上写东西。寒喧几句以后,我问道,“你正忙着哪?”他微笑着回答说:“是的,我在写一篇刚在新德里结束的不结盟首脑会议的稿子。两个小时以前我才从新德里飞回开罗。”原来他出差采访去了,连家也没回,顾不上休息,就忙着写稿。我当然不便打扰,只好约时间另  相似文献   

17.
美不美是另外回事。有人认为,新闻报道只能讲简、明、快、准,也有人认为新闻是“事学”,不能用“美学”观点去研究。上述看法,我不敢苟同。新闻美学与新闻事学并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可以并驾齐驱或合二为一。例如:1981年孙中山先生演讲唱片在沪发现。这个消息若纯按“事学”报道,也不是不可以。但后来的见报稿又从审美角度入手,就显得生动多了。见报稿是这样写的: 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大厅,人们从扩音器中可以听到孙中山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讲演  相似文献   

18.
自从我当上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就觉得这将是我一生最喜爱的职业: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都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甚至采访了一个骗子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感悟。 我是在第二次采访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时,听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他,28岁,出生于南京一个干部之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母亲和他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他刻苦读书,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又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深造。在法国,他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加油站为人擦过汽  相似文献   

19.
他拥有一千多万字、130余部巨著。他的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揭示了“文革”中的许多秘史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书写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壬申年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应叶永烈之邀,来到他下榻的西安大厦,商定好在他西安采访的人物后,我随意问他,是否用电脑写作,不料,叶永烈诚恳地回答:“用圆珠笔写”。看到我愣怔的样子,他微微一笑,伸出右手大拇指,只见第一关节处被圆珠笔磨得皮开肉绽,形成几公分厚的老茧。他就是这样写下上千万的文  相似文献   

20.
胡健 《传媒观察》2007,(2):25-26
他同一位记者约定,当天下午2时一起去采访一位画家。结果,在约定好的地点,他从下午1时50分一直等到2时40分,始终不见记者的踪影,多次打记者的手机联系,回答均是“对方已关机”。由于同这位记者素未谋面,担心在路上擦肩而过,错过见面机会,他立即赶往这家新闻单位,一直找到记者的办公室。谁料,办公室同志告诉他,这位记者家在外地,已经回家去过年了。约好了去采访,怎么能这样不守信?办公室有人劝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物采访新闻性不强,过了年去也不迟。一直对记者、对新闻十分敬重的他,根本没想到有的记者会这么不讲信用,简直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