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我们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研究和分析《红楼梦》的贾府中数百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其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论述其反映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称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家族网正是一个封建国家的缩影,整个封建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父权统治的“大观园”。封建社会创造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复杂、分化最琐碎的称谓,来规定和强化复杂的亲缘关系,正是为了维护建于其上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2.
李享银 《课外阅读》2010,(8):137-139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它们之间的称谓也异彩纷呈。其所描写的场面及人物故事情节大都在荣府这个大家庭当中展开,但每个人物之间都较少使用严格意义上的亲属称谓,而是以社会称谓取代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便是封建等级制度。在等级社会中,决定使用何种称谓的主要因素就是尊卑等级。由于中国是封建宗法社会和纲常礼教强大的社会,称谓更是具体地反映了这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红楼梦》中所使用的种种称谓正是这种等级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名词的同义选择艺术,主要体现在表事物名词的同义选择和表称谓名词的同义选择两个方面.<红楼梦>对表事物名词的同义选择,具有一定的原则,即充分考虑到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亦可见曹雪芹在词语锤炼方面之匠心独运与其良苦用心.<红楼梦>对表称谓名词的同义选择,不仅可以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体现出说话者对某个人物的认识的变化过程、评价、态度,也可以体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反映说话者自己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描写,在以男性为交际对象和以女性为交际对象的不同场合中,贾宝玉有两种不同的性格表现,这是作家极力推崇女子价值的思想反映,是为作家“使闺阁昭传”的创作目的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称谓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同一指称对象称谓的转换,可以调节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分析称谓转换所传递出的社会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寒 《现代语文》2010,(3):43-45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对北京城和北京人的描写可以说惟妙惟肖。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间正处于连接中古与现代的过渡时期。现代人研究《红楼梦》过多地关注它的人物性格,整体的语言风格,对词类、语法现象的研究甚少,其中对人称代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单数人称代词和复数人称代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考察了这些称谓代词所反映的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红楼梦》人称代词的探讨,不论是对横向的近代汉语词类的研究,还是对纵向的历代人称代词发展过程的考察都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红楼梦》(指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书)是我国思想和艺术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古典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没有一部古典小说能与它比拟。它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艺术典型。《红楼梦》的反封建倾向和艺术魅力是通过大量而优质的典型人物鲜明生动地显示出来,而主要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事件中表现众多人物各种各样的思想性格,反映人物与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林黛玉进贾府》集中体现了这一成就。贾府  相似文献   

8.
从礼貌原则看《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潜 《文教资料》2010,(10):19-20
语用学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以达到交际者的目的.言语交际双方必须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本文拟从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礼貌原则来分析《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语言特色,以期从语用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9.
称谓语选择不仅能体现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亲疏远近,交际场合的正式或随便,还能反映讲话者对听话者的情感和态度.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以其幽默夸张而著称,而称谓语的巧妙使用突出了这一特点.从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视角,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描述称谓选择,特指通称,形象指称和人物换称等特点来刻画阿Q这个具有巨大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10.
课间     
《红楼梦》中写了多少人物?贾宝玉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说自家上下"有几百女孩儿呢",王熙凤也说过,荣府中"上下几百男女"。那么,《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呢? 1982年《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登载的徐恭时先生的文章中说,据统计,《红楼梦》中共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包括宁荣两府本支和贾家本族119人,贾府姻娅95人,丫环73人,仆人266人,小厮27人,皇室人物15人,宫女太监55人,封爵人物51人,官吏67人,医生14人,门客12人,优伶30人,僧道17人,尼婆84人,外国人2人,其他48人。这一统计是否完整、准确,还有待于同学们在今后精读《红楼梦》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正>《红楼梦》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不仅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而且成功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王熙凤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活跃、个性特征最鲜明的艺术形象,王昆仑写的《王熙凤论》,也是《红楼梦人物论》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他这样写道:"王熙凤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作者往往只需三言两语,就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本文打算谈谈这部小说人物语言在语体方面的两个特点一一对照性与变换性.一、语体的对照性语体的对照性是《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一大特点.可以分为文白对照(书面语色彩跟口语色  相似文献   

13.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人们的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称谓词涵盖了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的前三回中,通过冷子兴、贾雨村之口从侧面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王熙凤等人物作了简要的介绍.如果说前面只是使人看见人物的影子,那么这一回就是人物正式走向前台作精彩的表演,把鲜明的个性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紧紧地吸引着读者.黛玉和宝玉是《红楼梦》整部作品的主人公,也是这一回作者所着意描写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出场,作者通过细微琐事的描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问题.下面就来谈一谈宝玉和黛玉的出场.  相似文献   

15.
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称谓词是人际关系中身份、地位、角色的称呼 ,受特定的交际语境制约。称谓词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的变化要受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称谓词运用得体与否 ,直接影响着言语交际的效果 ,强烈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观念。关注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不仅要分析称谓词变迁的原因 ,更要注意称谓词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语用问题。一、社会称谓词的文化流变社会称谓是社会成员职业、职务特点的文化符号 ,是反映非亲属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交际符号 ,社会称谓的变化直接受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的影响。(一 )职业称谓雅致化。职业称谓是根…  相似文献   

16.
脂砚斋针对《红楼梦》描写戏曲元素的点评屈指可数,却从侧面反映出《红楼梦》的史料价值以及一些真实社会风俗.通过对脂砚斋在《红楼梦》中有关戏曲方面的评语进行分析解读,了解曹雪芹所处时代的观戏风尚和弋阳腔在当时社会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而称谓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社会交际中必然频繁使用各种社交称谓词。关注语言中社交称谓语的分类和使用情况,有助于交际的参与者准确判定出彼此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特征,从而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里收有灯谜二十七则。《红楼梦》借助灯谜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增添悲剧气氛。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摈弃了文人对于民间谜语的偏见,创作了有“江湖意”的字谜、物谜,显现出曹雪芹向民间谜语学习的诚挚态度。而《红楼梦》里的“竹夫人”、“风筝”等谜语却在民间流传。《红楼梦》中灯谜的出现既是清朝岁时习俗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与清朝兴盛的谜语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梁洁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101-102
称谓语是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对对方使用的称谓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等.言语交际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往往不必通过交谈,而是直接通过称谓就可以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还是从语用的角度而言,语言称谓的研究都有...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作者描写的社会百态展示出了一幅生动的人情小说画卷,反映了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历史积淀。本文从《红楼梦》作品悲剧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作家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艺术悲剧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挖掘其悲剧发展的本质根源,从而深刻地把握《红楼梦》的悲剧命运和人物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