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著名诗人金波为少年朋友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作。他的成功,与他小时候拥有的"一个小本本"关系非常大。我们何不学习他,也给自己准备"一个小本本"!上小学的时候,我刚刚认识了一些字,就开始翻看爸爸的书和他的一个绿色的硬皮笔记本。爸爸的那个笔记本里,有他上中学时写的诗歌和散文。它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觉得我应当像爸爸那样准备一本本子,写下自己的"作品"。我最初的小本本里,抄的都是作家的名句和我喜欢的形容词。后来听说,很多作  相似文献   

2.
不以为耻     
冯佐哲是中国社科院的一名退休学者,他1960年开始研究和珅,于1998年出版《和珅评传》一书。之后有关这位和大人的书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书市。冯先生发现,很多书都抄袭了他的作品或研究成果,他自此开始了与这些抄袭者的较量。一开始还有人买他的账,或者请他吃顿饭道个歉,或者赔偿他一两万元。随着时代的"前进",慢慢就没有人再理他了,他却落下了一身疾病,最后不得不在这种无耻面前认输。最让冯先生心寒的是,前些年,抄归抄,当事人还会感到害怕和羞耻,而如今,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读书人,包括我们的教师们,都不大注意一个“抄”书。其实,抄书是我国的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好东西,只要“抄”之得法,“抄”之得体,“抄”又何妨呢? 这里有一则古人的故事。张溥,是明清之际的一代名家。可有人问他那么多学问哪里来时,他直言不讳:抄来的。他读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抄”,他的书房名称也很别致,叫“七录斋”,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喜欢读闲书。不管什么书,拿到就读。书读得多,见识自然就广,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那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见我爱读书,便在班上表扬我。我至今还记得他的话:“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书。”在作文课上,老师常常将我的作文念出来。私下里,老师还对我提出一个要求,他要我准备几个小本子,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书中精彩的描写,不管是写景的,写物的,还是写人物神态和心理的,都要留意,见到好的词句或者段落,就把它们抄到小本子上。老师的话,我当然老老实实地照办。于是读书时,就把小本子放在旁边,经常往上面抄一些词句。很快,小本子上就抄得密密麻麻,而且抄满了好几本。  相似文献   

5.
李霞 《成才之路》2012,(7):99-I0016
正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  相似文献   

6.
你们都错了     
小林和小明是同班的好朋友。一个星期天,小明因踢足球忘记了写作业。星期一上学前,小明向小林借作业给他抄。小林听后,心想:哎!前几天,因为没借作业给他抄,他就几天没理我,如果这次我再不借给他抄,他一定会更生气的,也许以后他就再也不跟我玩了!可是,我借给他抄作业,如果  相似文献   

7.
一个小小的心里住着许多精灵,然而它们都在沉睡,需要有一种力量唤醒它们。一旦拥有了充满活力的它们,你会发现,你拥有自己的美。曹文轩,一个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拥有纯美的文字、童真的心灵,这都得益于他生活的环境。一柜子的儿童读物唤醒了他内心的纯真。曹文轩经常说:"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我父亲柜子里的那些儿童读物。"在贫困的农村,书是奢侈品,但他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能看到作为校长的父亲柜子里的书。那书都是儿童读物,纯洁的书从小就唤醒了他内心的纯真,并且永不消退。  相似文献   

8.
停电之后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妈妈正在书房里津(jin)津有味地看着书,忽然一下灯灭了,把我和妈妈吓了一跳。妈妈说:"可能是我们家跳闸(zha)了吧。"可是我们往窗外一看,小区里到处都是一片漆(qi)黑,妈妈说:"原来是全小区都停电了。"  相似文献   

9.
笨功夫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  相似文献   

10.
我的《荷塘月色》那篇文章里提到蝉声。抗战前几年有一位陈少白先生———陈先生的名字 ,我记忆的也许不准确———写信给我 ,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那时我问了好几个人 ,都说陈先生的话不错。我于是写信请教同事的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过了些天 ,他抄了一段书交给我 ,只说了一句话 ,“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 !”这一段儿出于什么书 ,作者是谁 ,我都忘了。但是文中记录的 ,确是月夜的蝉声 ;作者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 ,那一个月夜 ,他却听见它们在叫。当时我总觉得刘先生既然“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 ,而一般人在常识上又都觉得蝉子夜晚不叫 ,那…  相似文献   

11.
<正>上高一了,宏的数学才考十几分。他讨厌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应付,不是随便找同学的作业抄,就是对着参考答案抄。家长试图跟他交流,每次他的反应都是冷淡甚至冷漠……他不好好学习,这可怎么办啊?这就是我刚刚接触宏时,家长的"哭诉"。我们正说着,宏过来了,我简单跟他聊了几句,感觉他很乖,除了成绩有些差,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正>《麦田里的老师》,使我想起了另一本书名类似的书——《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对他唯一最爱的妹妹说出了他的一个愿望:"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  相似文献   

13.
一个教师在边远的大山里教一两年书也许不难难的是几十年都坚守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里。然而。在湘南的大山深处,却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以其爱生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赢得学生及家长的爱戴和尊敬。他,就是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乡南水界小学的杨日昌——一个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大山里孩子们的模范教师。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06,(11)
一个"跳槽冠军"我和杨光第一次见面,是在我在供职的孝感市图书馆。他比我小七八岁,个子不高,但长得很结实。"我每天都在练长跑呢。"他说他高考落榜那年,几乎只有图书馆的柜台高。"那天我在家里看到我爸的借书证,灵机一动,就把他的相片撕下来,把我的相片贴上去,呵,就这样,我就成了你们馆的读者了。"他一方面猛啃图书馆的书,一方面猛买书店的书。他居然通过自学,取得了自学考试外语专科的毕业文凭。他后来把他当初攒的那些书全部捐给图书馆了,足有几麻袋。一连好多年,他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他与我们馆的每个人都混得很熟。"这个小青年真是不错,他居然想通过查找资料,编一本英语方面的辞典呢。"资料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跟我说。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读书,我奉行"开卷有益"的原则。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和老公都比较爱书,每次出行,书店是必到之处。为此,家中装备最多的就是书。现在儿子已经七岁多,他的知识面较广,天文、地理、科技、军事等无所不好,而且都了解不少。应该说这些大多得益于书籍。在我们的影响下,他俨然成了一个典型的"小书虫"了,一有时间就扎到书里去。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年前,初次得到"江户川乱步奖"之后,东野圭吾举办了他人生里的第一次签售。当时还是有人排队的,因为他费力拉来亲朋好友和同事捧场,也算圆满结束。于是他在书店老板的怂恿下,同意办第二场,结果第二场签售几乎没一个人来。最后只有一个小学生摸出了小广告找他签了名。就这样,如今红遍亚洲和世界的推理小说天王东野圭吾,再也不办签售会了。不管出的书多么畅销,都不办。并且,他把这段悲惨往事写在了自传里。  相似文献   

17.
感谢那些书     
得感谢那些书,是它们使我知道了雨果、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曹雪芹、郭沫若这些文学大师的名字。那些书,是“文革”时被红卫兵抄出来的,书的主人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被打成右派的李老师。他长相斯文,目光忧郁深沉,除了上课,很少说话,只要见上一面,那气质就让你难以忘记。季老师当时已三十好几,却没有对象,没有朋友。宿舍里除了一桌一椅,一张小床,其余都是书。“文革”开始时,工作组发动红卫兵造反的第一战役就是没收他的书,全堆在学生宿舍的走廊里,准备第二天在批判会上付之一炬。那是秋后第一个寒潮袭来的夜晚,我铺上只有一张…  相似文献   

18.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它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没有经过写作训练的同学,很容易把读后感写成"读后抄"——所有文字都在讲述原文的内容。其实,顾名思义,"读后感"是因"读"而"感",写作时应重在读文后"感受"的表达上。  相似文献   

19.
猜谜游戏     
本期话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找一些谜语,今天我们进行一个猜谜游戏,请把你准备的谜语说一说,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出来。直播时间王老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谜语了吗?谁能和大家说一说自己找谜语的过程。周蒙:我的家里有一本谜语书,我从书里挑选了3条有趣的抄了下来。王老师:你知道谜底吗?周蒙:当然知道。王老师:自己可要知道谜底,要不别人猜得对不对你就不知道了。李敏:我请妈妈从网上下载(zǎi)了很多条谜语,我把它们都带来了,一会儿请同学们来猜。周林: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我让爷爷给我出谜语,我来猜,猜不出来的请他告诉我,这样,我就…  相似文献   

20.
诗的补课     
正我这里说的诗,指的是古典旧体诗。想想,除小学在语文课本里学过"床前明月光"和"锄禾日当午"几首有限的古诗之外,第一次读旧体诗的诗集,是读初一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千家诗》,是那种清末民初的旧版书,发黄的薄薄马莲纸,竖行排印,每一页的上端,都有一幅木刻古画,它让我对旧体诗着迷。我用一个写作业的田格本,把这本《千家诗》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到现在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