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杂糅者的悲剧——《北迁季节》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迁季节》叙述了男主人公穆的悲剧命运。穆掌握了英国的先进文明,却不能在英国生存下去。回到家乡又不能适应那种落后的现状。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他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文化定位理论与穆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不谋而合。这种杂糅的文化身份,使他永远难以将自己整合为单纯统一的个体,而时时处于自我身份的怀疑之中。  相似文献   

2.
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小说对阿拉伯及非洲民众寻求自我认知的艰辛历程多有描述,其代表作《北迁季节》被誉为“阿拉伯文坛当代的奇葩”、一部非常重要的处理复杂跨文化身份问题的作品。书中叙述者和穆斯塔法的东西两种文化碰撞下的心理矛盾非常震撼人心。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身份归属问题的框架下,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危机、归属感的缺失和流放的状态醒目而富于启迪性,揭示了人类面临失根时放逐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3.
塔伊布·萨利赫被认为是一位探寻中西方矛盾及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政治"性作家,他的《北迁季节》是对他"政治"性作家的头衔精确详尽的阐释。尝试对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进行解构,对文化殖民的强有力反击,并对西方殖民话语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4.
《北迁的季节》反映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的深刻影响乃至西化,导致被殖民者一直生活在纠结中,他们既无法摆脱西方对其的殖民化,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土,从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内心的矛盾使得他们像被抛弃的婴儿。因此,只有死亡才是他们唯一能够解脱自己的方式。穆斯塔法.萨义德和叙述者就是两个典型的殖民化的牺牲者。他们到死都没能摆脱殖民化,也没有准确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5.
二元对立的拆解:读《北迁的季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迁的季节》描述的是被殖民国家苏丹民族独立后,所面临的民族内部的矛盾和困惑。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小说中体现的二元对立的民族主义思想受到批判,说明被殖民国家不能在民族主义的煽动下,为自己复制一个颠倒的"东方主义",只有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先进的思想文化,批判地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抛弃二元对立的民族主义思想,后殖民国家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苏丹著名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北迁季节》描述了独立后的新兴国家苏丹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分析小说中男女主角和叙述者对东西方固有模式的颠覆,旨在进一步解读该小说的深层蕴意,并阐释独立后新兴国家有识之士们的颠覆精神。  相似文献   

7.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一部典型的"逆写帝国"作品。小说再现了以苏丹为代表的被殖民国家独立后的现实和精神困境。旨在分析作品体现的多种殖民后遗症:苏丹内部的新殖民主义、东方对西方的报复、西方的变相殖民维持、未被解放的女性地位等,统一于作者对被殖民国家独立后何去何从的探索:本土化前提下"西学为用"的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8.
《北迁季节》具有深层的文学底蕴。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的菲勒斯的"在场"和欲望表征的缺失,融汇成作者塔耶布复杂的人生观,其菲勒斯的表征就是《北迁季节》的底蕴。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塔耶布漂浮的能指,这对《北迁季节》传统纯粹的后殖民视觉的解读是一颠覆。  相似文献   

9.
《北迁季节》被视为当代阿拉伯文学作品的"一朵奇葩",萨利赫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充满时空变幻的迁徙之图,文中的人物身份也呈现了有"破"有"立"的动态特点。该篇试图分析小说中人物所体现的三种类型的身份寻求:抵制性的"立",模仿性的由"破"到"立",以及策略性的由"立"到"破"。文化身份不是固定封闭的,而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正是"破"和"立"之间的互动式协商才为夹缝中的人物创造了"间质空间"的身份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迁季节》曾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出版,是阿拉伯最重要的当代小说。拟从福柯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以及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说,解读以穆斯塔法为代表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和以叙述者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危机,以及为了家国出路所做出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11.
运用列斐伏尔以及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北迁的季节》的空间叙事艺术。萨利赫采用地质空间的对比手法来体现苏丹北方农村和大都市伦敦的差距和象征意义,叙述者和穆斯塔法所在的社会空间则注定了二者无法真正融入苏丹乡村的生活。萨利赫使用的"并置的情节线索""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以及"反复出现的空间意象"等叙事结构空间性的手段在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迁的季节》是苏丹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萨利赫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从"南"到"北"的迁徙和自"北"向"南"的回归。驶入的航程是对宗主国殖民的一种反抗和报复,但也有可能掉进自己所设的陷阱。任何二元对立的思想都是致命的,无论是报复性的"驶入的航程"还是固守的民族主义都不可取。萨利赫强调的还是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既不赞成完全推崇西方文化,也不赞成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而是立足于本民族前提下的"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13.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的代表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中主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及其追随者古稀老头瓦德.瑞斯的父权制殖民话语的表征和以让.莫里斯和哈丝娜.宾特.马哈茂德为代表的东西方女性对殖民话语特别是对父权制殖民话语的颠覆存在的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权帝国和殖民帝国的双重"逆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种族文化形象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人物黑人亨利、白人医生特里斯格特,以及维纶威尔小镇上的白人社群分别代表的黑人种族他者形象,白人社群中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形象,以及白人社群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困惑的自我集体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白人社群面临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克莱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路易丝·厄德里克在小说《圆屋》中,赋予女主人公、一位美国印第安女性的遭遇以文化意义,从而书了写印第安人的文化创伤。作者质疑以暴力处理创伤的做法,认为暴力复仇只会把印第安文化推到更加封闭、狭小的生存空间,这不仅无助于疗伤,反而极有可能扼杀印第安文化的生命力。恰当的创伤处理方式必须从印第安人的文化生态出发,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开放的生存伦理和民族文化身份过程中振兴印第安文化。  相似文献   

17.
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南方文学的代表者及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支柱,他独具匠心地勾勒出一个由创伤编织的世界,再现了社会变革的种种阵痛,揭开了人们难以痊愈的创伤。通过突显主人公的性属创伤和种族创伤,揭露内伤与外伤双重煎熬下创伤的升华,不仅更好地刻画了人物,而且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深深地触及时代的脉搏,在丰富作品文化内涵的同时,亦拓展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少年电脑世界》2003,(1):48-48
也许所有的精灵玩家都知道,精灵的下一个种族将会是魔法师种族,而这一种族将会居住在一块崭新的大陆上。在所有的5块大陆中,也许魔法师大陆是最为迷人的土地!魔灵族居住在精灵大陆的北部,信仰Pritos神,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以及诚实的性格顽强地生活在精灵大陆上。魔灵族是精灵大陆中最为温顺的种族,但是他们发达的精神文明改造了他们的战斗力,虽然魔灵族的战士在肉搏战斗中略显柔弱,却具有比其他种族更为敏捷的体型与强大的精神能力。也正因为精神力比较强大,所以魔灵族总是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对《简·爱》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和作为“殖民话语”的文本。简·爱作为父权制下的女性和作为英国殖民者的双重身份使其能与梅森和罗切斯特分别进行性别层面和种族层面的共谋。简·爱与梅森之间的种族差异削弱了性别层面的共谋,而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则象征着意识形态的结合,同时暗示了种族共谋的胜利,《简·爱》的结局也是帝国主义时期种族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不-不仔》是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中主人公的母亲固执尖刻,狂热忠诚,又愚昧脆弱,与家人交流障碍,与她周围的世界疏离隔膜。这样鲜明的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与她早年生活过的日本的文化背景不可分割。追本溯源,正是种族中心主义在日本本土文化中的变体——军国主义塑造了她,也毁灭了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