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林森的比较教育思想继承了历史-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国民性”是理解其比较教育思想的关键。本文以马林森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研究导论》为基础,透过三个方面对其比较教育中“国民性”思想进行了解构,国民性思想提出的背景、国民性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霞 《外国教育研究》2000,27(4):6-9,64
本文对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弗农.马林森国民性思想的产生背景、国民性的含义、形成、功能以及其思想的质疑、国民性思想的意义作了系统地介绍和评析,以期推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民性”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内涵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马林森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以“情感”为内核的“国民性”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比较教育的发展,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今天开展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外国教育研究》2007,34(12):77-80
国际与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从“两种文化”到“历史体系”——谈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杨素萍3.1也谈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一种教材比较的视角!!!黎进萍,姜峰3.5马林森的“国民性”思想及其论争!!何晓芳,张贵新3.10试论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法!!  相似文献   

5.
马林森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继承了历史人文主义的研究传统。他运用因素分析、历史研究等比较教育方法建构了其独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民族性分析框架,为认识和理解一国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分析和解释工具。他强调文化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文学研究的方法。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比较教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民性"被纳入教育学的话语体系,既是教育学学者对相关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自觉回应,也是对其学术使命的积极担当。教育虽为国民性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条件,但也不应被赋予各种无力承担的"厚望"与"误望"使其沦为"众矢之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本身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国民性之养成的本质乃是主体"文化化"的过程,国民性之改造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自觉"。教育改造或养成国民性虽责无旁贷,亦顺理成章,但教育之于国民性养成的限度也不应忽视。确证教育之于国民性养成的限度,对审思教育学的学术边界亦具有启示意义,是教育研究、教育学走向成熟的方法论自觉。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国民性改造问题已成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涉及人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教育与国民性的问题也早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论辩焦点,其意义的丰富性和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国民性的基本概念国民性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民性概念的界定大体从4个角度进行概括。(1)从民族学的角度: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所普遍具有的、比较稳固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精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陈寅恪从文化学视角探讨国民性问题,对这一问题有着精深独到的见解.王国维从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现世乐天的人生态度、经验直觉的思维方式以及重行轻知的知识论等方面探讨中国国民性,并且提出了通过美学与宗教来改造国民性的独特见解.陈寅恪主要关注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并从学术、教育、社会等层面分析其影响,同时对中西方国民性作了简单比较.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从文化学视角而非社会学视角探讨国民性,二是深刻把握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习和借鉴其国民性思想,有助于增进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和陈寅恪都对国民性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在技术层面,他们对国民性内涵的把握不尽相同,对中西国民性比较的层次不同,对人事之学的具体评价也不同.但是在研究视角和关于国民性的基本结论方面,他们的思想却惊人的一致:都是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国民性问题,并且抓住了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这一国民性问题的根本.这既是他们国民性思想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们思想最有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早期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民性与民族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混用,而与社会性、人性相区分。近代教育与国民性研究的缘起主要受到教育与国民性的传统联系、内忧外患的夹击以及他国的影响等因素的推动。早期文献主要是从本国单一比较、多国比较以及他者立场三种角度对中国国民性特征展开讨论,并提出用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具体措施。主要启示有:国民性是事实也是臆想;改造国民性不等于改造人性;教育对国民性改造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1.
青年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自己从事社会政治改造的经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思想。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培养国民基本品性,唤起国民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等方面。其特征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的内涵层次、文化比较中的现代理念和道德现代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国民性的关系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的研究形成了教育养成国民性论、教育改造国民性论、国民性影响教育论和相互作用论等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有的研究程度。目前对教育与国民性关系研究尚存在国民性概念众说纷纭、研究表层化、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拓宽研究视角,加强实证研究,运用教育学视角解读教育与国民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马君武先生早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以科学民主、公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性塑造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德育价值。其思想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今日之教育应从马君武先生的思想中得到启示,尤其是在德育过程中,要以科学民主、爱国主义、健全人格塑造学生,以学生来改变社会。  相似文献   

17.
教育培养国民性活动的前提是基于文化、教育和国民性之间两两的双向互动关系。教育的导向性功能、文化的激励性作用和人性的可塑性为教育培养国民性提供了可能。教育培养国民性应以"国"为重,并正视文化的时空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对国民性培养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杨晓 《高校教育管理》2007,1(3):36-39,43
在流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梁启超的国民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将国家主义作为第一义,却又正面切入了个人的问题;其次,针对中国国情强调"以新守旧","以内化外","导奴隶就国民";再次,以改革教育来改造国民性,以改造国民性来改造国家,具有文化启蒙的浓厚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