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在80年代的诗作中,有一组非常重要的诗,名《结算》,由8首14行诗组成.这组系列诗是诗人在母亲玛格丽特·希尼1984年死后为纪念她而写作的.收入1987年出版的诗集《山楂灯》内.组诗《结算》有一首序曲.用意大利一种三行一节的诗体①写成,强调母亲作为导师、榜样和激发诗的灵感的女神的作用.是她教会他要视角正确.运用方法得当.可以把事情办好,是他生活中一股实实在在的鼓舞力量.希尼唱诵道:她教会我她叔叔教给她的一切:多么容易把最大的煤块分裂开只要你把煤的纹理和铁锤的角度对准.②希尼之所以有今天这么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得归功于他的母亲.这是无可争议的.希尼的外祖父是亚麻厂的锅炉工.执意要女儿学好语文.虽然玛格丽特没有成为文人学士,但她非常喜爱语言和词形变化.词作为历史和奥秘的载体之所以激发诗人孩提时期处在萌动中的兴趣,全靠母亲的教养.希尼在他的散文集《沉思》中回忆说:“或许很早就开始了,我母亲常常自己背诵——还要我背诵——一长串前缀、后缀和拉丁文  相似文献   

2.
《一个生物学家之死》是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在1966年春发表的第一本诗集,收入作者在此以前所写的大部分诗歌,共34首。其中,第一首《挖》、标题诗(第二首)《一个生物学家之死》以及最后一首《心中的赫利孔山》是了解和研究谢默斯·希尼非读不可的诗作。  相似文献   

3.
谢默斯·希尼不仅是当代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成就卓绝的翻译家,他自1970年代初以来着手翻译工作,作为典型的后殖民翻译家,其译本均呈现出对当代爱尔兰文化政治的关照,但我国对于希尼的翻译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总结国内希尼研究现状、国外希尼翻译研究成果和不足,提出希尼翻译研究的三个可行性方向:希尼译本的整体研究、希尼翻译与诗歌的互文性研究、希尼与爱尔兰翻译传统的关联性研究.本文认为,在后殖民翻译理论和文化诗学理论的发展态势下,希尼的翻译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步芬  陈勇 《文教资料》2007,(14):106-108
本文从希尼的早期诗歌出发,分析希尼诗歌里所表现出的文化冲突语境下的诗人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以及诗人最终的突破。以时间为序,本文以希尼不同时期的典型诗歌为例分析诗人从冲突到突破的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是执当代英国诗坛牛耳者。本文通过诗集的创作过程,诗人的身份问题等视角解读希尼20世纪70年代巅峰时期的发端之作《外出过冬》,旨在揭示其划时代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6.
谢默斯·希尼是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写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广受赞誉。《挖掘》探讨的不仅仅是诗人的童年生活,它挖掘的是曾一度被遗忘了的爱尔兰性,反映了深刻的民族身份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爱尔兰民族的爱以及追寻爱尔兰文化和历史的决心,是希尼早起创作思想的浓缩。  相似文献   

7.
“母亲”意象是谢默斯?希尼诗文中的重要元素和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学界却鲜有评述。事实上,希尼对“母亲”以及“母亲”这一原型意象所代表的女性因素怀有深厚的情感。有鉴于此,论文试图结合希尼的诗文,从母亲的“遗产”、“儿子与情人”式的母子情结以及“生母”与“养母”之间的张力三个角度切入,从中解读出希尼诗文中“母亲”意象的深层意蕴:“母亲”不仅是给予希尼丰厚教养遗产的启蒙之师,亦是他眷恋仰慕的心理依靠,更象征着维系家国情怀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8.
出生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家庭,一直耳濡目染盖尔文学传统,而同时在学校接受英国的语言文化,使希尼从小就受到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的熏陶。1969年末,北爱局势恶化,希尼对艺术的追求与政治的冲突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此时期希尼所创造的沼泽诗出发,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语境以及诗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9.
<托兰人>是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默斯·希尼的著名诗作之一.沼泽为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在沼泽地发现的"托兰人"尸体则寄托了诗人对北爱尔兰长期的宗教战争、民族冲突的关切与困惑.从民族、宗教文化面对<托兰人>进行深入解读,可深切领会到诗人悲悯、迷茫、焦灼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童年生活的题材在西默斯·希尼的诗作中可谓独领风骚.希尼把童年平凡的生活写成动人的诗篇,用诗篇挖掘与再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内蕴和永恒魅力.对于希尼来说,写诗便意味着回到童年,回到故乡.希尼的诗与他童年的关系是值得文艺学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韩东和西穆斯·希尼(seamus Heaney)都喜欢表现日常生活之美,对于诗歌语言,他们一致追求表达的精确性。本文将从诗人对日常题材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两方面对他们的诗作进行比较,以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他们的诗作。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北爱尔兰著名诗人西默斯.希尼在他个人的诗歌《挖掘》里描述了北爱尔兰人们传统的挖土豆、挖泥炭的生活方式,也阐明了自己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去“挖掘”北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很好地实现了自己“诗歌是自我对自我的回归,是文化的自我回归”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3.
Lily 《出国与就业》2011,(5):74-75
爱尔兰培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其中诗人叶芝、剧作家萧伯纳、贝克特和诗人希尼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曾骄傲地说,“爱尔兰人不幸被英国人统治了800年,但爱尔兰人有幸统治了英语世界800年。”  相似文献   

14.
《天堂所有的威士忌》是查尔斯·伯恩斯坦于2010年出版的诗集,收录了诗人不同时期创作的76首代表作品。本文通过对诗集中个别作品的深入解读,结合诗人的诗学观点,认为该诗集呈现了一个集"实用的诗学"和"多样的形式"为一体的诗学语境,而读者的积极建构使之成为诗学的天堂。  相似文献   

15.
这本诗集的集名:《不穿奶罩的诗人》。这本诗集的作者是斯铁西·格雷克。这是一个年轻的女诗人。二十几岁。当然,她不是什么名诗人。坐在火车上翻开第一页,第一行诗是:我从来没说过结婚是孩子们的玩意儿。  相似文献   

16.
台湾诗人郑愁予,本名郑文韬.这位被诗人杨牧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1933年出生于中国的北方.他自幼喜诗,1949年随父亲到台湾后,出版三本诗集,特别是在1954年,他曾以“美丽的错误”(即《错误》一诗)名扬台岛.1968年赴美入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1973年转赴耶鲁大学东亚系任教,在美其间又在台湾出版了三部诗集.但他并不因此而随波逐流,1977年他坦然拒绝参加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台湾版《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使人刮目相看.而在五年以后,《阳光诗集》杂志秋季号以读者投票形式重新评出台湾十大诗人,结果十人中有八人与《选集》  相似文献   

17.
《七里香》是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第一部诗集的题名。文章主要论述了诗人在诗集中所展示的爱情与生命的空灵、真挚与柔美。让读者感受着爱的温馨,生命的柔和,体会着诗人的真情与真意。  相似文献   

18.
傅琳 《现代语文》2009,(12):126-127
本文通过对希尼诗歌《挖掘》的解析,阐释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揭示出诗人力图通过这些诗歌融合历史与现实,探索爱尔兰民族性和重建爱尔兰民族意识的努力。书写日常生活的奇迹与超拔深思的高度融合,诗人凭优异而准确的把握傲立于当代英语诗坛。  相似文献   

19.
<正>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画都不复杂,他留下的作品也不多,据说在今天得到确认的也不过三十五幅。尽管爱尔兰诗人希尼说过“少即是多”,这句话当然也有道理,但放在17世纪的维米尔身上,还是不免令人觉得,他画得太少了。懒惰的人会在希尼的话中找到借口,勤奋的人却在希尼的话中感觉到惊心动魄。因为写得多和画得多的人难免生产次品。将“少”作为追求,也就是将每件作品的质量作为追求。  相似文献   

20.
2014年8月,深职院人文学院赵目珍博士的诗集《外物》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诗集是赵目珍博士所著的第一部诗集,为“星星诗文库”丛书之一,由著名诗评家、诗人赵思运作序,著名批评家谢有顺、霍俊明、张德明、吴投文、格式、卢辉,著名诗人安琪、樊子、阿翔、于贵锋、庞清明、温经天等撰写评荐语,诗人、诗评家宫白云以及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陈进武撰写长篇评论。诗集根据内容分为“大音希”“外物”“小人物”“故乡在北”四辑,主要收录了诗人2006-2013年间创作的140余首诗作。赵目珍的诗歌沉稳、深潜,无躁气,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感和历史性的有效对接,展示了诗人在新诗创作上的主要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