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产业技术路线图已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工具.在我国,目前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地区已率先付诸实践.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基本国情,提出在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动区域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构建包括企业、政府、研究型大学、技术中介机构在内的协同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后通过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的案例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协同创新中心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创新组织模式。针对国内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问题,以我国首批"2011计划"的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样本,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过程及特点、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层次与主体成员的显著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据此得出结论与建议,以期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聚创新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机制,本文试图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协同创新机制的功能与结构分析,解释创新网络的集体学习机制,以及协同创新机制如何提升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4.
依据平台经济理论,提出数字内容产业协同创新的基本分析框架;围绕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提供方、内容服务方、应用服务方、网络运营方、终端用户等平台创新主体,分析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受到的市场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压力、技术推动力、利益驱动力、战略引导力,构建基于平台经济的数字内容产业协同创新动力模型;借鉴博弈思想,分析平台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有效性;最终提出数字内容平台产业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群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能否协同使用集聚区内企业间的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功的关键。本文在综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并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对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体制机制改革的视角探讨华侨华人与中国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问题,认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现中心创新目标的基本保障和关键因素;并重点从领导体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方面探讨中心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希望有助于提升人文社科类协同中心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创新生态系统是节能环保产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创新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分析界定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创新生态的视角明晰系统的六大创新组织,三大创新种群和内外部创新环境,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了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包括监管机制、声誉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需求反馈机制、协同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为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三角地区316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协同网络在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协同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氛围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网络在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分别存在着完全的中介效应和不完全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启动的10个体系之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5年来,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实行“岗站对接,站间互助,分区协作,重点攻关,新老结合,站县辐射,资源整合,内外联动,中外交流,产学互惠”等十大举措,强化体系的联动性,保障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有效提升了大豆产业技术研发能力。文章介绍了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的主要措施及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0.
组建有效的合作网络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的重要前提,以教育部首批认定14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联合申请专利和合著论文为样本构建合作网络,对比分析组建前后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4家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后,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合作广度方面变化较小,成员单位合作也多为两两线性合作关系,且不少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并不是已有合作网络的中心节点。提高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参与度,鼓励高校参与已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的深度与广度,将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破除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而非将其视为获取资源的途径,应是今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需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一定的内、外因素作为其发展条件。从对创意产业内涵入手,在研究述评中提出我国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力协同综合策略机制模型,指出应该在城市更新、空间组织打造的背景下,从构筑人才培养及引入环境,建立经济促进机制,构建创意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打造产业价值创造机制,创新产业组织模式等入手,充分展现创意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实现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选择及其治理机制是产业集群协同式创新的关键问题。以广东省专业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专业镇创新网络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从内在驱动力的视角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的4种主要模式为公共创新平台驱动型、校(院)地合作驱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多要素综合驱动型,并深入剖析不同模式的主要特征、网络模型、协作模式、网络关系等,归纳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创新网络系列治理机制。最后提出加快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三角16个城市427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探讨了协同机制与协同环境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三个维度(战略联盟模式、研发外包模式、要素转移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协同机制的两个维度(成本利益分配机制、技术互补机制)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协同环境的两个维度(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力行  高伟凯 《中国软科学》2007,(6):131-134,140
本文首先将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推演到部门间产品嵌入式创新扩散模型中,并用该模型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内部创新扩散的通道及其特点。在基于创新的分类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对制造业进行了敏感影响产业协同的关键产业链接环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晓钟  王莹 《软科学》2015,(1):42-46,59
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根据复合系统的特点,剖析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机制,认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机制包括融合机制、创新机制、结构调整机制和组织机制;利用2008~2012年物联网概念版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评价我国物联网产业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和系统整体的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协调性不高,但不协调发展水平是呈逐渐缩小趋势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邹栋林 《科技风》2022,(24):160-162
协同创新中心是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和优势,以及由目标引领、资源整合共享、任务共担、利益共赢、一体推进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专业建设和外部评价反馈等组成的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长效运行机制,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产业共性技术的商品属性,利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和Nash均衡理论构建包含政府、企业、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的4种博弈模型,对不同模型下的价格、产品创新度和利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对多元主体的协调控制有利于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效率,在一定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协同模型可以使价格、产品创新度和利润等指标均达到最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以使各方所获收益都高于合作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