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军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以抗争精神为主线。围绕这种抗争精神,萧军描写城市底层人的苦中奋起、铺展民族革命斗争画卷、透视"胡子"硬朗人生,表现出对生命强力的高度崇尚,文风也因此显得粗犷、雄浑、强健、刚猛。在粗粝浑莽之间,精细之笔也偶露峥嵘,对人性沦落"层层剥离"式的描绘、对情理"两难"境地的细致透析,都体现出萧军洞烛幽微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十四年"抗战时期的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由于作家地域环境、生命体验、情感诉求的差异而出现了启蒙、审美、革命等不同的主题。乡土启蒙以西方现代文明为圭臬审视乡民思想的顽劣及落后的乡风民俗,是五四时期"立人"主题的延续;乡土审美崇尚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淳朴的诗意,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人生与自由的生命形态,彰显着文学本体的魅力;乡土革命关注的是战争状态下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处境,以及乡土社会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具有发人深思的时代性、社会性、现实性意义。不同叙事视角各有其价值,而怎样把握政治与文艺,文学"表现"与"使用"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我们客观理性地考察该时期乡土小说文学价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骆宾基是抗战时期流亡桂林文化城的东北作家之一。在桂林的三年,骆宾基在小说创作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先后写下了长篇小说《幼年》,中篇小说《胶东的暴民》、短篇小说《北望园的春天》等。文章对其抗战时期在桂林的小说创作作了一番总体评述。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艾芜在桂林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小说,既有短篇,也有中篇,还尝试了长篇的创作。在内容上更关注当前的社会矛盾,在艺术风格上更注重现实主义.这在艾芜的文学创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乡土”是作家的精神寄托,也是不断被描写的对象。抗战时期作家的精神图像围绕个体、政治、民族等话语形成了乡土叙事的多元路径,从整合“乡土”与“启蒙”的个体化立场,到彰显集体意识的“政治化”写作,再到土地情结与民族意识相交融的叙事模式,共同记录着社会转型中的乡土变迁,以及作家主体精神从个体主义到集体与国家主义的偏移,也表明了乡土书写与历史发展的相互生成性。  相似文献   

6.
菲华作家柯清淡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层的化底蕴,生动表现了海外游子从漂泊、彷徨到怀乡、寻根的情感历程。在艺术上也有着娴熟的技巧,且思想性和艺术性水乳交融,我们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我国新时期的微型小说他获得巨大发展,它逐渐从一种弱小的文学样式,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小说“四大家族”中颇具活力的一员。同时,微型小说作家,也从一种散兵游勇式的业余创作发展成为一支朝气蓬勃、令人刮相看的专业队伍。一名真正的微型小说作家,不驻在生活积累方面,而且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才能完成自己的艺术使命。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岸的乡土小说创作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异轨同驰的文学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两岸乡土小说的同构性和异质性.这种因特殊语境而形成的同构性,体现为两岸相似的文学理论资源和风云激荡的社会语境;而两岸乡土小说的异质性,可归纳为作品主题的不同和相异的地方色彩及风俗画的描绘,台湾的乡土小说提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作家真实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家会根据创作意图和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变形。其中,人物的变形包括自我的变形和他人的变形,情节的变形包括传奇化变形和理想化变形,环境的变形包括环境的拼接和环境的再造。  相似文献   

10.
把握作品的相应背景,便意味着进入了开放的审美体系,许地山的受佛家思想影响,以及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的个人背景,构成了他“问题小说”的特殊品格。  相似文献   

11.
黄钲的小说主要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特征颇为鲜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巨大变革,坚持文学写人性,表现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位壮族作家,他善于描写少数民族风情,并将其融合于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之中。另外,由于急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加入文学主潮,也导致在小说的主题与故事之间出现裂痕。八十年代末,黄钲的小说转向追求通俗性。  相似文献   

12.
金巍 《考试周刊》2011,(30):26-27
本文以萧红和端木蕻良为重点进行对比分析,对上世纪四十年代东北作家的回忆性小说的创作进行比较解读,来回顾东北作家乃至东北人民在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之后对童年的记忆,来探讨东北作家创作上的特点,并且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关于东北作家在文学史地位及影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抗战伊始,重庆小说就能够以比较开阔的眼光,来关注战争风云,尤其是着眼于整个战时生活进行小说叙事之中的史诗建构,展开更为广泛而又更为深入的小说纪实,呈现为心灵史诗的小说现实。这样,抗战时期重庆小说通过小说叙事的史诗建构,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代表着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叙事对日常生活的不同表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抗战时期,延安政治力量对新型文化的构想促进了新启蒙观念、新政治理念与根据地现实的交融。根据地小说以日常生活书写表现生活启蒙、政治话语、审美超越,具有值得肯定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末女性作家之小说生成,一是源于性别冲突,二是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三是基于对女性自身经验的扩写。本对女性作家小说生成理念的大致归纳,对把握世纪末女性作家之创作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 ,解放区小说创作以其新的题材、主题和艺术形象为中国新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对这一时段文学史进行深刻反思 ,无论是得是失 ,都将十分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喦:在网上和国内的一些报纸上转载了你和一位记者的对话,你说,你的作品离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越来越远,而离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近。这是一句幽默还是一句严肃的话题? 白天光:这些话是我和某报社的一位记者在无意中说出来的。他是想针对辽西地域文化让我谈谈感受。这个话题很大,我不是一位文化学者,也从来没有写过文化大散文,这样的话题很难驾驭。但是,我跟他提到了喜欢写什么。  相似文献   

18.
在哈萨克族的小说创作队伍中,伊犁籍作家是重要的一翼,其中有全国知名的哈萨克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也有一批成果丰硕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也敏锐地反映了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事物、新思想,同时深刻地批判了困扰本民族与时俱进的消极因素。他们的作品语言生动、风趣,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侦探小说始于晚清,水平幼稚,类型意识却很浓,加上中国现实社会科学与法制不够昌明,缺乏侦探活动的“公共空间”,侦探故事多来自外国作品的启发,这种借鉴又有“启智”大于“移情”及忽视人物塑造的偏误,故始终处于低潮阶段。抗战时期的侦探小说开始展现新的面貌。社会视野有了较大拓展,社会内容的充实使侦探小说重新赢得读者;与拓展社会视野互为表里,战前逻辑实证的封闭式格局被打破,推理模式和情节设计都获得解放,重视心理分析,情节不守成法,人生重要内容之一的爱情也开始进入侦探小说;武侠因素被引入侦探小说,侦探侠义化,硬汉派侦探小说等新模式相继涌现。抗战时期的滑稽小说也自成类型,与早期滑稽小说相比,社会意义有所深化,滑稽趣味有所提高,并与其它类型互相综合。抗战时期的历史小说表现出明显的要求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图,新的历史观决定历史小说创作新面貌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对于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学院派色彩的京派作家群体的探讨,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京派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本文意在探讨京派作家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外国诗意抒情小说)的关系,并探寻京派小说在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汇中形成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