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关欣 《英语广场》2020,(11):19-21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形式上具有极大创新,在当时也颇具争议。《洛丽塔》首次出版就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学者从每一个角度分析这部作品都会受到不同的启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主观视角来分析《洛丽塔》。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是一部在艺术上有极大创新的小说,也是一部极富争议的风云之作。从不同的文学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这部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基于此,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并阐述洛丽塔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如何觉醒的,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3.
作为创伤亲历者的纳博科夫,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创造了两个同样遭遇创伤的人物——亨伯特与洛丽塔。创伤给三者的身心均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三者以不同的姿态面对创伤,最终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积极应对创伤,便可获得美好人生,反之,创伤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造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谢华  李靖 《海外英语》2013,(3X):209-210
《洛丽塔》长期以来被视为禁书,作者纳博科夫的创作动机被发掘后,人们才真正的开始品鉴此作。文中作者以细腻深入的笔触润析了纷繁复杂而又孤独疏离的20世纪西方社会,刻画出个体生命的复杂和丰富,揭示了在人们道貌岸然的社会角色表象之下,潜伏着的精神的罪与恶,主人公亨伯特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精神巨变,以快乐为标准的原则下不幸被欲望控制住自己,最后跌入无底深。  相似文献   

6.
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     
少女德洛丽斯(洛丽塔)·黑兹和勾引她的亨伯特·亨伯特的故事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精彩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这部小说是作者用他的第二语言写成的。由于小时候与青梅竹马的心上人恋爱失败,亨伯特对年龄9到14岁的小女孩感情热烈,非常痴迷,甚至为她们取名“小妖精”。经过早年一段失败的婚姻之后,他找到了故事中的洛丽塔,  相似文献   

8.
马莹 《文教资料》2008,(13):26-28
俄裔美国著名作家纳博科夫凭借其代表作<洛丽塔>在文坛享有盛誉.对于<洛丽塔>,各个文学批评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文中矛盾对立冲突人物的出现使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了不确定性,也使小说试图要表现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多元化.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要大大超出了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带领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洛丽塔>,从而显示纳博科夫在人物塑造上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9.
《洛丽塔》自面世以来一直是部争议之作,争议的核心就是道德问题.作为自由主义的反讽者,纳博科夫一直认为“残酷是人类最坏的行为”.《洛丽塔》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亨伯特的残酷.从回忆录作者亨伯特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和探讨亨伯特的“残酷”,并由此认为《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在《洛丽塔》中,虚构的作者亨伯特为自己臆想了白马王子、父亲和艺术家等身份,借以转移读者的视线,并证明自己与洛丽塔关系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也可以视为一个人通过多重身份的转换,并最终幻想破灭,落入现实的悲剧性的自我构建过程。而这正是亨伯特身上的人性所在,更是读者对他倍感同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亨伯特、奎尔蒂两个着了魔的猎人。洛丽塔,一个充满挑逗性、妩媚、早熟的女孩,猎人眼中的猎物。他们带着欲望与嫉妒的旅行,更像一场黑暗心灵的流亡。三个人,各有所取、各有所爱。最终,猎人的失败,彰显了无尽欲望的可怕。  相似文献   

12.
试图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从而揭示主人公亨伯特、洛丽塔和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借《洛丽塔》这面镜子反映生活在后现代时期的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了12岁女孩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少年时的女友安娜贝尔不幸夭折导致他成年后只迷恋9~14岁的性感少女。与洛丽塔的相遇,激活了男主人公内心封存已久的欲望和激情,为此他不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基于此,通过比较《洛丽塔》和艾伦·坡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语言技巧的使用,不难发现《洛丽塔》和坡的作品的联系,女主人公的美丽以及结局都类似,作者借鉴了坡作品中的隐喻和典故,证明坡对纳博科夫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位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作家,他最著名的小说《洛丽塔》由于描述了三十七岁的男子亨伯特与他十二岁的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而备受争议。这部小说完全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是非,虚构了一个远离现实的情爱世界,展现了一段似乎与道德无关的悲情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男女主人公生活际遇、心路历程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他们各自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尖锐形式的恶是文学的表现。《洛丽塔》与《黑暗之地》这两部小说都用第一人称诚实地交流表达出对恶的严格道德上的认识,其中的主人公都涉及父女乱伦与强奸,在怪癖、丑陋的变态与病态空间里讨论人们尚不熟悉的恶的美学,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题。纳博科夫通过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描写探索了伦理道德世界的复杂人性;格伦维尔创造阿尔比恩的恶的形象充分说明了男权话语霸权对男女双方造成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一度成为禁书,主人公亨伯特在自我迷失中探寻真正的自我,纳博科夫在复杂的现实身份中认可自己存在的最大乐趣。而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真正触及到了我们的内心,不禁让我们也陷入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我是谁?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别人会认可我吗?我到底想要怎样的我?如果我是亨伯特,我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解读,从亨伯特的少年经历、情感及健康状态等方面入手进行阐释和分析,通过对亨伯特一系列表现的研究,可以发现:亨伯特实则是一个饱受心魔摧残的男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关剧《性爱大师》中主要女性人物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分析,即剧中女性认为性与爱情相互独立,可以分开;在职场上,她们或对性骚扰给予直接的回击和反抗,或成为性勒索的主导者,操控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她们从依附男性的地位中逐渐觉醒,在性作为夫妻关系的润滑剂失效后,以出轨的形式反抗男性的性冷暴力.女性主义更为合理的理解应为摆脱性别角色的藩篱,将两性都作为有弱点的人看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与作品的主人公亨伯特 ,在人生经历上相似。尽管不能把作者等同于亨伯特 ,但透过作者精心设置的多变、模糊的叙述语调和视点 ,可以发现主人公在人生经历和文学观方面有相当的一致性。因而 ,可以认为《洛丽塔》是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表现作者对美国的失望之情。亨伯特痴爱洛丽塔 ,是堕落的欧洲人迫切希望焕发新生命的隐喻 ,他的失败则是梦想与现实碰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洛丽塔>作为20世纪各国争相出版的经典之作,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如内容的挑战性、颠覆性,叙述的模糊性,文本的多重悖谬性等.本文从<洛丽塔>对欧洲经典童话的戏仿这一角度,对比书中人物与童话中的对应人物,浅析本书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