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佛教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作为宋代文化中心之一的洛阳,其佛教发展状况必然能够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佛教的态度。本文通过收集文献以及遗迹、遗物资料,试图对宋代西京佛教的概况进行了解,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三教合一基本完成,佛教世俗化、平民化特点显著,佛教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完全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受佛教福田思想的影响,宋代僧众和寺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佛教也扩展了生存空间,推动了自身发展,实现了佛教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朱琼玲 《考试周刊》2012,(13):28-29
洪迈的《夷坚志》广泛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了解宋代社会思想形态的有益资料。不孝、杀生、背信、弃义等行为均会遭受恶报,这是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与佛教报应思想的融合,反映了作者借佛教报应观劝诫人们改恶向善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宋代的士大夫.历史上,宋代士大夫们与佛教有深厚渊源,以致学术史将宋代士大夫们的佛教信仰和活动称为“居士佛教”.着重从宋代士大夫们的代表——宰相入手,分析他们与佛教的联系及相互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具有抚慰情感、平衡心态的功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魅力。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音乐的诞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孕育的结果,而五台山佛教音乐则代表了北派佛教音乐的最高水平。五台山佛教音乐起始于北魏,兴胜于隋唐,宋代走向民间,元、明、清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至民国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大都认为中国佛教发展到宋代就开始转向衰落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宋代佛教经过自我调适,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有其自身的标志和特点。“衰落”论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旅游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佛教更是推动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使古代旅游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到了宋代,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高峰期,佛教也进一步发展,给宋代旅游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兖州市兴隆寺塔地宫出土的宋嘉祐八年"安葬舍利"碑文中提及了龙兴寺、精妙寺和重光寺三个寺名以及三十余个院名。这些寺、院之间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这涉及到该寺塔的修建究竟是一种基本上局限于宋代龙兴寺一所寺院及其分院的单独行为,还是一种较为广泛地动员和求得了当时兖州佛教界支持的教界集体行为以及部分施主支持的社会行为。经辨析考证,除了少数"院"为宋代兖州龙兴寺的下属"分院"外,绝大部分"院"应该是独立的佛教寺院,它们与龙兴寺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规模宏大雄伟之宋代兖州龙兴寺塔,正是在宋代兖州各佛教寺院僧众以及诸多社会信众的助缘之下修建成功。  相似文献   

9.
宋代临终偈创作繁盛,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创作群体也从僧人扩展到文人及普通百姓,这种盛况与佛门临终示偈传统的形成、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倾向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的因缘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宋代临终偈创作繁盛,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创作群体也从僧人扩展到文人及普通百姓,这种盛况与佛门临终示偈传统的形成、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倾向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的因缘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1.
张栻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于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栻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于佛教而不自知,就在于没有培植起儒学本根,因而提出“反经”和“固本”作为消除佛教影响的策略。与宋代其他儒者一样,张栻亦存在对佛教误读之情形。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观念里,宋代理学家对佛教一直采取势不两立的反对态度。出于一种笼统的、通盘的考虑,这种论断完全正确。然而,观察宋代各个时期理学家对待佛教的态度,便可知事实上宋代理学家对佛教的态度有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而且,在两宋之交,理学家们对佛教的态度出现了与传统印象截然不同的趋向。理学家的这种态度转变是伴随着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考察这一转变过程亦可考量理学自身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旅游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印度传进来的佛教一开始就是通过僧人云游而传播的 ,道教的修炼场所后来也大多成为旅游胜地。宗教与旅游始终存在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宋代的旅游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宋代的旅游中 ,佛教和道教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它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在宋代由于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且随着佛、道教不断地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和 ,逐渐深入到下层平民生活中 ,越来越世俗化、平民化 ,宗教与旅游二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成为中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宗教成为宋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与佛教     
本文从分析禅宗在宋代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入手 ,阐述佛教对苏轼人生观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佛教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穷达如一、随缘自适和乐天知命等三个方面 ,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从思想主题、创作态度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宋代服装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宋代服装作为中国服装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有其自身的特征。笔者从宋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审美情趣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对当时服装的影响,挖掘宋代服装特点及形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7.
《袁氏世范》作为重要的训俗名著,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其主体是关于家庭方面的内容,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财产、家庭外部关系等,深刻反映了宋代基层社会的现实状况。宋代俗训的产生同宋代社会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宋代的家训著作相比,俗训在写作缘由、适用范围、社会影响等方面均有自己的明显特征,对官府强化基层统治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朝建立后停止了后周的废佛运动,佛教得以迅速发展。许多佛教著作在谈及宋代佛教政策时,一致认为宋政府对佛教采取的是支持态度、保护政策。这一判断是感性和武断的。事实上随佛教的迅速发展,自仁宗朝对佛教试经、剃度等政策又渐趋严。宋代在佛教政策上吸收前朝经验,更加趋向于理性:一方面要发挥佛教有益政治的功能,一方面又要严格限制僧尼人数过多等不利因素。对待佛教的政策也因时局而不断调整,即有支持,又有限制,总体表现为理性的良性政策。  相似文献   

19.
继隋唐之后,佛教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文人学佛参禅成普遍风气,并因此给宋代文学带来深刻影响,佛教在宋代各体文学中都有广泛深入的渗透。佛理在宋词中的渗透以不同层次的三种方式体现出来,给宋词带来新的艺术特质,尤其是赋予宋词一种特殊的理趣。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社会救助过程中,除政府作为主体救助力量外,民间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民间力量用于社会救助主要采用劝分、售卖度牒和创办义庄等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