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倾听自我》是克冰先生关于美的艺术的文章结集。置于中外古今美的艺术的讨论比照的背景下,在与自然、日常生活等关系的梳理中,通过对歌词、音乐、小说、绘画、舞蹈、电影等具体文本的赏析,表述了对于艺术、创作、艺术家等内容的独到理解:美的艺术,是表现的艺术;美的艺术世界,是人类创造的理想世界;在美的艺术世界里,人类倾听自我。同时,篇幅短小,道理深刻,质疑批判但富有建设性,行文简明平易,也是文集别具一格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要理解佐藤学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虽然在他的著作《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里,案例叙述总是远远多于理论阐述的。套用他书中"倾听、串联、反刍"的操作要义,那就是: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环境里"倾听"佐藤学的理论与主张是有隔膜的,将其观点与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教训"串联"是有障碍的,做自我革命式的"反刍"是断难实行的。事实上,我读佐藤学是有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痛苦",因为佐藤先生反对的,正是我自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韩军在《四十回首》中说:“《诗经》是美的,《楚辞》是美的,唐诗、宋词、元曲也是美的;文言是美的,白话也是美的;汉语叙事文是美的,汉语议论文、抒情文都是美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不能是美的?汉语构筑了汉语的文学艺术,我们为什么不能构筑汉语课堂的艺术?”作为在教坛上探索了多年已取得很大成功的语文教师,他的反问体现的是一种自信,但这反问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灵魂拷问和精神激励。要把语文课堂变成美的课堂,要把语文教育变成艺术,就不能忽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倾听艺术。  相似文献   

4.
游婷 《海外英语》2015,(4):51-52,61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当代翻译大家之一,为中国经典古籍外译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许渊冲先生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三化"等翻译主张。在许先生的众多译著中,《西厢记》英译本秉承了他一贯的翻译风格,将"三美三化"等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在海外广受好评,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许先生是如何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践行自己的"三美"理论,让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正>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先生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即"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儿价值也没有"。这是我们进行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克乃夫·贝尔先生针对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即"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  相似文献   

6.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倪峥 《中小学德育》2012,(11):19-21
李如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曾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1]不久前,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哲学课——《与"自由"的对话》,从而产生了对课堂教学美的一些感性认识和思考。整堂课上,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行为践行新教育理念,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  相似文献   

8.
许贤飞 《家教世界》2014,(20):38-39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就提到"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这说明倾听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倾听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幼教工作者,可能更多的是在语言活动中注重倾听教育,其实在音乐活动中倾听教育也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司马迁,以一篇《报任安书》喊出了他内心的苦闷,这是一个伟大灵魂向世人发出的自白。文中他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肯定了自我,以发愤著书的方式进行着美的抗衡,为此他不但超越了死亡,而且终于超越了自我。这是司马迁为自己抒写的传记,其中包含的人生意蕴是极为深广的。《报任安书》的思想内蕴必将“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相似文献   

10.
拉康的"他者"理论对自我有独到看法。在此理论视野之下,他认为所谓的自我并非生来就有,而是被社会文化规范所构建。这一规范极其强大,生存于世就必须遵循,按它的法则行事。拉康将此称为大写"他者"。用此观点来分析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便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其一,文本通过变换叙述者的艺术手法质疑真实观念,彰显大写"他者"的存在。其二,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揭示了在现实世界大写"他者"难以挑战,只有在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真实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用巴特勒关于性别规范的理论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的一些"身份"思想对主体建构的理论来分析安吉拉卡特《新夏娃受难记》一书中主人公艾弗林(夏娃)不断被边缘化而逃离城市的原因。巴特勒认为虽然人生来就有性别的生理基础,然而这生理基础并不是白板,并不是所谓的"自然",这"自然"也是社会规范所塑造的"社会性别"的体现,而主人公艾弗林(夏娃)正是一个无法被"自然化"的存在,他的生理基础被改变,他所在社会的主导权利也改变多次,因而导致他的"社会性别"与"身份"不得不多次建立,以及他内心关于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甚至对于性的概念被完全揉碎泯灭而重新建立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2.
正喜欢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是啊,先生把自己刚刚从清水之中采摘出来的那朵荷花,献给你这清高的湘水之神;就让那一片无数兰花的芳香,安慰自己这颗孤独的心灵。其实,先生在他早期诗作《莲蓬人》中的两句诗"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也喜欢。喜欢先生那颗高贵的灵魂,也喜欢他美的世界。先生的笔名鲁迅,是亲切的,也是平凡美丽的。后来,有很多人说到先生笔名的由来和含义,很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急剧变革,美学对艺术与美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艺术不等于美"的主张动摇了"艺术即美"的美学观念。艺术之所以不等于美的原因在于:艺术家自我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不是创造美的活动;艺术与美两个范畴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和美不能相混淆;艺术史上有许多作品是丑的决定了艺术不是美的等价物。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和里德《艺术的真谛》明确提出"艺术不等于美"的命题,是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理论阐释的浅泛性、思想认识的简单性、价值观念的模糊性等不足。  相似文献   

14.
优秀作品往往是穷愁困厄的产儿,明确全面阐述这一理论的是钱钟书。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正是他"人"——"生"困厄的产物,是钱先生"在内心里意识到了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心中有什么在活动,有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借助"言古"而"节今"(钱先生评钱谦益语),用《管锥编》"刻下"钱先生"内心生活的烙印"。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管锥编》之评论《史记》中。  相似文献   

15.
重读《论“文学是人学”》依然使我震撼、令我感动,这除了理论本身的深刻魅力,重要的还有文字间流淌出来的作者的精神气质的魅力。也许对钱先生而言,提出“文学是人学”这一理论,与其说是思辨的结果,还不如说是他的自我生命感悟的自然流露。不论是在《论“文学是人学”》中,还是在钱先生别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他生命流程中的血液。人道主义的核心,用钱先生的话说,也许就是“把人当做人”。这一方面是指尊重自己,另一方面是指尊重他人。在钱先生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一贯的对自我内心的真诚尊重,对他人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坚定热忱的信心。 尊重自我,尊重的是自我心灵世界的真实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海日寒先生《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一文中关于蒙古族电影发展与现状的不同见解,重在表现笔者对蒙古族电影的基本概念进行的思考,并通过《天上草原》、《嘎达梅林》、《黑骏马》等经典电影对此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同时针对蒙古族文化中作者和作品的"民族身份"进行重新阐释,意在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理论界闪闪发光,影响深远.<美的历程>通过对中国历代文艺的梳理展示,向我们理清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艺术美所形成的根基和特点,形成了"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美学概念,但它对艺术历史现象的分析止于清代文艺,而对近现代艺术没有做系统内的梳理和阐释.在<美的历程>的理论框架内,以李泽厚的美学理论现对中国近代油画做出理论上的解读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恩的《自我论》是一部系统论述自我的心理学著作,他在对"自我"之谜作出解答的同时,深刻阐述了"自我"的恒定性与可变性,形成"可变的同一性"理论。通过对这一理论概要式的解读,深入把握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照,在借鉴的基础上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现状,以期这一学科在实现"成人之学"的复位中促进和谐"自我"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正>音乐,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对幼儿园艺术教育提出这样的培养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更详尽的提出教育建议:"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