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实践的需要程度。“纪实不是真实”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构成对真实是纪录片本质属性的挑战。纪录片不同于新闻,后者强调真实的基础是一个大众共享的价值标准,而纪录片的真实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镜头对生活的介入所造成的“破坏”这双重改变;并且它关心的并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中人和人性的展开。它又不同于虚构的文学,后者提供一种自居和肾冷的白日梦;而纪录片的真人真事则破坏了这种幻觉,它要求理性的参与,实际上它提供的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镜子,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富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文体形式。对纪录片的研究,应该从客观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这几个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方面进行立体的建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上打破传统的惯性,都会带来美学观念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之上,纪录片将实现“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真实与纪录     
纪实与表现,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纪录片工作者们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探索不止、争议不休的论题,其焦点在于:作为纪实艺术的纪录片,究竟应该是纪实的,还应该是表现的?纪实与表现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正是基于这种不同理解,才催生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导演,衍生出不同流派的纪录片,而这一切本质上又都源自于人们对于“真实”的不同认识。 事实上,人们对于“真实”的认识的探索和实践,自1895年电影发明之时就开始了,这一年路易·卢米埃尔执导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纪实”观念的引入,将中国纪录片从主观宣导的说教模式,历史性地转向了追求客观与真实。以纪实手段关注生命本体的轨道,掀起了中国纪录片的纪实主义潮流,并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不介入”、“原生态”的跟拍即是“真实”,而任何主观的东西都是对“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破坏,所以片面强调纯粹的。  相似文献   

4.
从观纪实手法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纪录片创作手法,它从出现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来的纪录片主观性太强。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另一部分则大力支持,认为这种手法不仅记录了真实而且把真实更加艺术化、深层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推陈出新.是新型纪录片的革命.代表着现代纪录片发展的世界性潮流。研究纪录片的主观纪实手法.  相似文献   

5.
蔡晓艺 《青年记者》2016,(33):68-69
“真实再现”手法又被称为“情景再现”手法,是一种纪录片创作者借鉴故事风格,采取相应影像处理的风格和技巧,来记录曾经存在和发生、但未及时记录的情景的手法,是一种将编构的手法用于非编构类影视作品的做法。但纪录片,顾名思义,即单纯地记录真人、真事、真情景,是一种以纪实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影片,其最主要特征就在于“真实”。  相似文献   

6.
随着纪实热的兴起,一些纪录片作者盲目追求纪实风格,忽视结构形式,不加选择地纪录生活的自然流程,造成大量主题肤浅.结构混乱的纪录片充斥荧屏。一些纪录片作者在纪实手法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纪录片应该强调客观再现,创作者的本体意识纯属主观,无需考虑;认为重视结构营建.张扬主体意识就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再现原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人注重以现场纪实的电视手段拍电视,让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有动态画面、有同期声音、有当事人情感、有现场气氛……立体式地显现在荧屏之中.这是对以往解说加画面的节目样式的一种突破.纪实,已在电视新闻界形成一股潮流。有流必有礁.潮流之下往往掩盖着隐患,这就是认识上的暗礁──误区,它是电视纪录片正面!临着的一道质量上的关隘。只有从理论认识上冲过这道质量关,有关纪实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新的超越.一、两派──风格的现实走向多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着纪实派与表现派之别.纪实派,是国际上早…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观众而言,电视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真实性:不仅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必须都是真实的。但是,一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认为,真人真事再现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因此他们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经常不加选择地罗列于作品之中,而又有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容不得半点的人为“虚假”的,因而认为摆拍是电视纪录片的大忌,反对摆拍,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拍摄。这些都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过于追求毫无修饰的“真实”,与电视纪录片的“真实”的本意是相违背的。本文以经典的电视纪录片为蓝本,从三个方面对电…  相似文献   

9.
于倩  洪宏 《传媒观察》2006,(9):47-48
“纪录片是非故事构造而又戏剧性言说的”,这种纪实性与艺术性同生共体的特质,使之有别于电视新闻片、电视剧等影视门类。有人认为,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意义的新的体形式。  相似文献   

10.
话语、面孔与记忆——论口述纪录片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华 《新闻界》2007,(1):85-86
在纪录片制作中,我们可以从题材方面将纪录片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现实事件和题材的纪录片。一种是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重视事件的现场.它是摄影机在“现场”见证,亲历的结果,它的叙事语言是展示性质的,遵循纪录片“三一律”(时间和空间的真实、表现对象的真实、叙述结构和过程的真实);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它所表述和纪录的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它的叙事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现场”,探索/发现是它的表现特点,它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口述历史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刘艳 《传媒》2015,(2):79-80
动画纪录片是动画片与纪录片相融合的产物.判定纪录片真实性的标准是事物的存在性;纪实是影视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与真实无必然关系;纪录片属性的保证在于求真精神,动画纪录片创作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的求真精神.动画纪录片创作具有非影像化的真实题材, “虚影像、实声音”的创作特点.文章认为动画纪录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空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编导的职责在于布局谋篇,那么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作用则在于运用手中那支包含激情的“笔”——摄像机来书写成篇。“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和再现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摘自《“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基于这样一种纪实属性与艺术特征,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应属于“采访摄影”的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视艺术的创作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纪实风格;二是纪录片向故事片借鉴,青睐于故事性。现在的受众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原生态的记录或者虚构的故事,他们强烈呼唤“真实”与“故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以其清新、真实、自然的纪实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在纪实与真实、纪实性与艺术性以及纪实手法等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实践。尤其可贵的是,它在挖掘电子技术手段的表现力以及用原生状态的素材供人们哲理性的思考这两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给纪录片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现代纪录片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纪录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纪录片的创作之本是纪录意识,它的核心就是真实,但真实并不等于照搬生活,它只是摒弃虚假而不排斥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杨蕾 《新闻前哨》2001,(8):13-15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始,以《望长城》为转折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形成“纪实”创作风格,随着《东方时空》栏目以及《舟舟的世界》、《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作品的出现,纪录美学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纪录片创作中尚存在若干“误区”,比如,从理论上承认纪录片,应该是纪实与艺术并重,但实践上对究竟什么是纪录片所应追求的真实,纪录片能够到达怎样的真实,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要不要以及如何使用更加丰富的媒介和语言手段等,认识却比较模糊。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纪录片自身作一番考察,从源头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们对于纪录片林林总总的定义纷争与对其本质“真实性”的一致认同中得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其“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由此提出其纪实与“真实再现”的两种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是既具生活真实性又有一定深度的报道。电视纪录片应再现生活之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追求生活真实美的典范代表。“生活空间”的成功,在全国电视界引起了纪实热。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描述人们的生存状态,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是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纪实主义绝非自然主义,原汁原味也不等同于原生态。在许多自诩为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中,选材平淡、无聊。也许有人这样说,这些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甚至鲜活的。但是,真的并不一定是美的、有意义的。鲁迅先…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济南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移植纪录片“真实再现”这一概念,创办了新的栏目《真实再现》。它既有纪录片的影子又有电视纪实剧的元素,再加上每期25分钟,一周三次播出的频率,让《真实再现》成为一个边缘化的社教类栏目。“真实再现”的概念来自纪录片。在目前的中国纪录片界对“真实再现”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违背真实的原则,真实怎么可能被再现呢?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9.
魏珑 《现代传播》2005,(4):120-122
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非虚构的“底线”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①“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  相似文献   

20.
当人们谈论纪实时,总愿意把它与真实联系在一起,似乎纪实就是真实。纪实是真实吗?本文作者认为,纪实不是真实,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纪实风格强调纪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强调纪录形声一体化的行为活动;纪实的审美不是在冷眼旁观中进行,而是在创作者投入了情感与评价的“参与的观察”中完成的;纪实又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建立在表达层与内容层相一致的基础上;纪实的真正目的,是创作者通过对客体的观照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因而纪实的品格必须上升为思维的品格,并把握好实与虚的关系,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层次,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