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存在与虚无》中,“欠缺”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关键用语,集结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通过对“欠缺”的阐释,萨特对他的虚无观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萨特认为“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虚无”的同义语。他用“欲望”、“超越”、“否定”和“自由”等表现形式对“欠缺”的含义作进一步哲学概念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西方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萨特的美学思想作了综合评价.指出“存在”的概念是萨特美学思想的基础,“自由”的概念是萨特美学思想的核心,“介入”的思想,是萨特美学观的重要方面.他的美学和他的哲学一样,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也和他的哲学一样,良莠混杂,瑕瑜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交织.而那些不容忽视的积极因素最终窒息在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体思想框架中.  相似文献   

3.
萨特采用现象学的方法,以纯意识中现存的意象为出发点,运用意向性理论来分析意象。并且从观察方式与其他对象的关系和主体的参与方式等方面分析知觉和意象的区别,认为意象是一种非现实,是对现实的否定,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特征。意象不仅在心理学层面体现出自发和超越的性质,而且在艺术上更为重要,因为艺术的丰富内蕴包含在意象之中。意象功能具体体现在通过构筑理想的境界,超越现实,把握虚无,在自在与自为的统一中走向自由。萨特的美学体系正是建立在意象论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萨特的美学研究采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也具有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其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人皆要面对的自我,从反思前的意识出发,主要运用了想象理论的超越性,力图塑造一个意象的审美的世界。而文学介入理论则是他的美学方法在文学理论的运用,其小说、戏剧的创作体现了萨特美学对于现实的关注和改变世界的行动性。其美学方法论有着主观性、现实性、行动性的特点,也因其理想性而具有缺陷。  相似文献   

5.
《恶心》是萨特早期文学的代表作,也是他早期哲学思想的形象阐释。通过对其哲学体验“恶心”产生原因的分析,引入了他早期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并从中看出他对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哲理性理解。  相似文献   

6.
1.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萨特把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在存在,一种是自为存在。 自在存在有以下几个特点:“自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萨特“《存在与虚无》,27页,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这种存在处于绝对孤立的存在状态,与人的意识无关;它是充实的、不透明的,即不对我们的意识显现;“存在是它自身。”(同上书,25页)或者说是其所是,就是说它并不包含变化的原则,是僵死的、不变的;它既不是被动的,也不是主动的;它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是自身与自身的关系;它既不是自因,也不是被创造的,它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它不包含任何否定。它是完全的肯定性。”(同上书,27页)由于它没有变化性,所以它也不具有时间性;因而它不具有可能性,因为可能性就意味着变化。既然无可能性,也就同样无所谓不可能。  相似文献   

7.
萨特在自传《词语》中运用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对自我进行了解释。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但核心思想是存在主义。从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基本选择"等出发萨特解释了自己写作者身份的成因。萨特将人的选择和命运与更深层次的存在欲望相联系,认为存在的欲望才是个性与身份形成的原动力,为自我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词语》浓缩了萨特自我选择思想的萌芽和演变,是具有浓厚分析色彩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忏悔录。  相似文献   

8.
如果撩开萨特哲学体系的术语与概念所组成的厚厚帷幕,用简明、通俗的话来说,萨特存在主义哲理的核心不外是“存在决定本质”与“自我选择”两大要义,即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在现实中,人进行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英雄的存在决定英雄的本质,懦夫的存在决定懦夫的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也承当着自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在萨特看来,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是伴随着想象、意识把世界虚无化而出现的。萨特虽然否定了自然美和社会美,肯定美只能是适用于想象物的一种价值,但是在美的基本结构中包括把世界虚无化,即美的超越性。通过想象,美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萨特将个体的人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来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追求作为思考和表现的唯一对象,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力图摆脱自我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解构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萨特的异化概念,探寻了其异化概念的逻辑前提、理论指向及其在“历史人学”中的地位。文章认为,萨特的异化论是一种抽象的、先验的、含混的和悲观的异化论,是霍布斯的人——人关系观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现代翻版,它同马克思的历史观是正相冲突的。  相似文献   

11.
12.
欲望是后现代哲学与文学中的重要命题,是格非小说<欲望的旗帜>中的主题和核心,也是小说中人物自我发展和故事推进转变的原始动力.从现实层面、个体无意识层面和文化无意识层面解读<欲望的旗帜>中的欲望,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欲望对现实的腐蚀、对超我的解构以及对"父法"的消解,构成了当代文明在现实、人性和文化中的困境,充分体现了"废墟的溃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解读《环境戏剧人》展现了在沉潜世俗,解构崇高的年代里,现代化进程在都市人心灵上的投影。以“寻找”为主题的精神的迷惘与内心的困厄,展现了人在欲海中的跋涉。同时,在自由,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冷漠,严酷的生存规则下,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阐释,也表达了当代人失去自我的无奈与绝望。  相似文献   

14.
Death and Desire     
《海外英语》2012,(13):189+198
Tennessee Williams’ successful drama,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is a world-classic.Its unique plot,well-established structure,and carefully arranged symbols and hints are so attracting that the drama and the characters has been studied and admired by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To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this essay will discuss about and compare various aspect of the main character Blanche DuBois.  相似文献   

15.
私欲与腐败     
“欲不能无 ,纵欲成灾”。腐败现象的产生 ,正是由于私欲膨胀的结果。要彻底根治腐败 ,也应德法兼行 ,不断加强干部自身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6.
17.
欲望中的精神悲剧——试论《欲望号街车》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欲望号街车》反映了深厚的生活本质,展示了人们精神上种种悲剧性存在,这包括女性在特定时代中的地位、命运、精神束缚;暗昧的理性所造成的精神悲剧;高雅、文明的精神与粗俗、蒙昧的精神的对立;丰富文雅的精神在现实中的异化;伦理道德下理性与欲望的冲突。该剧警示我们精神荒芜所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张爱芝 《海外英语》2012,(10):209-210
田纳西·威廉姆是美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欲望号街车》是他的一个典型的戏剧,它折射出了南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女主角布兰琪为反对父权制进行了艰辛挣扎。在一个男人占主导的社会中,她的人生之旅就是欲望和死亡。国内外学者对《欲望号街车》有过很多的研究,但是南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这一点涉及的不多,并且不是很深入。该文主要针对这点对女性的自由做出研究,尽管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是美国最杰出的现代剧作家,他率先开创了美国现代戏剧,从此,美国戏剧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文学中与小说和诗歌鼎立的文学形式。榆树下的欲望(1924),是奥尼尔早期的杰作他以19世纪新英格兰的农村为肯景,讲述了一个乱伦的故事,表现出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被扭曲了的人性和变态心理。在剧本中,老农伊弗雷姆·卡伯特是个深受清教主义影响而视自己的田地高于人类情感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土地有继承人,他娶了城市女人阿比·普特南,但阿比爱上了老卡伯特的儿子伊本,于是在这个繁荣的农场上,象征大自然的富饶和神秘的榆树,对这一对情人发展中的命运沉思着,他们开始时有利害冲突,但又不可抗拒地互相吸引着,爱情终于在这场冲突中占了上风,年纪轻轻的阿比嫁给老农,原本是为了贪图他的农场,可后来她那受压抑的情欲,变成了不顾后果的热情,在继母的频频挑逗和恋母情结的影响下,出于对父亲的报复,伊本接受了继母的爱并与她生了孩子,但伊本又怀疑阿比勾引他是为了继承遗产,便与她反目成仇,阿比为了表示爱,杀死了婴儿,她和伊本也重归于好但他们的爱情却通向了自我毁灭在剧的结尾,阿比和伊本双双被警察带走,只剩下老卡伯特厮守他那被整治好了的农场以下节选自戏剧的第3 幕第3场,阿比为了表示自己对伊本全心的爱,也为了留住伊本对自己的爱,残忍而疯狂地杀死了自己的婴儿。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70年代新生代较为特殊的一员,毕飞宇表现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悲剧女性描摹上的擅长,令人不禁想起同样以此见长的张爱玲。通过比较他们在心理描写手法上的异同,表现了蕴涵在看似相同人物下的不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