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A读月,是我们不能忘怀的心灵之约。“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历来是文人学士们尊崇的人生乐趣。读诗中“月”,读月中“诗”,品评一下“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唐·张若虚)的怀想,或“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的景致。浮生若梦,忙忙碌碌“为稻梁谋”,能淡泊如是,夫复何求!不能想象,  相似文献   

2.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看不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  相似文献   

3.
北宋名相韩琦一生创作了二十首中秋咏月诗,这些诗作内涵丰富,其中有流露出的对农民生活疾苦的深层关怀,有的表达了胜景难继、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有的则充满了水满则溢、月圆必亏的忧患意识.这些中秋咏月诗丰富了中国咏月诗的内蕴,开拓了咏月诗的意境,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诗人似乎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众多,脍炙人口的月景诗。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例,据统计,他有诗一千多首,而涉及月亮的诗就有四百多首,几乎占声一半,这些诗人何以对月亮这一自然景物如此偏爱?月景诗有哪些宝贵的审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白与月     
李白是诗仙,更是伟大的月光诗仙.有学者根据<全唐诗>统计,李白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可见,李白对月的热爱.传说他的死也是因为满怀诗意地捉月而坠江.历代李白图画中,关于李白捉月、泛月、玩月、问月者,与关于李白醉饮、扶醉、醉归、醉卧者一样繁多,一样得诗仙之神采.……  相似文献   

6.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7.
正古往今来,产生过许多问月的诗词歌赋。屈原的《天问》大概首开问月的先河,唐宋时期的问月诗很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诗情哲理交融,问题提得饶有兴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相似文献   

8.
<正>《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  相似文献   

9.
自《诗经》以来到两汉魏晋南北朝, 咏月诗歌大多是游子怨妇主题, 李白的咏月诗扩展了传统咏月诗的表现主题, 把它引向了关注实现人生, 使托意怀人的思想主题成为咏月诗的主流。宋代苏轼继承发展了李白的这一特点。然而, 李白、苏轼在咏月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个性。本文试图在历史的坐标上对他们咏月诗歌的风格、主题以及透过咏月诗歌所折射的诗人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 并由此去窥见两位伟大诗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0.
哪管秋夜寒意侵怀,面对如此美丽的月色,谁又去拒绝连绵的遐思?从李白的床前明月之光,到苏轼共度婵娟之愿望,月被寄以种种象征,扮演种种角色。月夜是一幅图锦,任观者绘制片片心思,月又似仙女,由上至下,望见人们的重重心情,施以法力,使人在幻境中托以或喜或哀,或虚或实的期待,当然是满月之夜。阴历的八月,实在是十分幸运的一个月了。一  相似文献   

11.
<正>现行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选了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的主旨,一般认为核心是"忧",所忧为三事:第一人生短暂,第二人才难得,第三大业未成。这种基于全诗整体意蕴的归纳是正确的。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诗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月",大家的理解很是不同,进而导致对这四句诗有不同解读。"月"的确切含义、这四句诗的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咏月诗在李白的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咏月诗或深或浅地反映出李白的内心孤独,这种孤独恰恰是李白诗歌中重要的主题。咏月诗以诗人和月亮这种既对立又关联的关系浓缩了自然与生命个体的矛盾,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历史观念总会对比出生命个体的渺小和孤独,由此,李白的咏月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3.
诗、酒、月是李白的天地,月是李白诗歌中一个重要元素.在李白的<月下独酌>第一首中月有四个层次的意象,展示了李白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自《月出》始发至南朝,月景实可谓诗情之附庸。月亮在南朝文人的笔下独立出来,在谢灵运为首的山水诗人诗中,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山水之月。然而,此时月诗中月景诗情虽搭配合理,但并未圆融。直至初唐诗坛月诗中,月景诗情方才融为一体。中国的月亮文学在李白手中趋于成熟,他将内心情感融入月中,为我们捧出一轮至情之月。在此之后,月诗更是缤纷多彩、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月诗     
古往今来,咏月亮的诗词何止千万首,其中好诗好词也着实不少。以诗而言,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为此千百年来游子“举头望明月”,就会油然勾起故乡之思。李白在四川长大,热爱巴山蜀水,将出蜀时,写了一首七绝《峨眉山月歌》,通过咏月表达了对蜀地的依恋,诗也非常出色。以词而言,人们不会忘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千百年来每到中秋就会吟诵它,祝福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外国咏月好诗也数不胜数。歌德的《对月》,情景交融,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有歌曲之王  相似文献   

16.
A一天,小兔月贝问妈妈:“妈妈,森林是什么样的?”妈妈说:“森林很大很大,有很多碧绿的大树和小动物。”月贝说:“妈妈,你能带我到森林里去吗?”妈妈说:“不能去,那里有很多野兽,像老虎、狮子、狼,还有狡猾的狐狸,他们会把你吃掉的。”月贝想:“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才不怕呢。  相似文献   

17.
古来,写月的诗人不少,他们或赏月,或绘月,或玩月,或踏月,或梦月。明朝万历年间的翰林院编修黄志清的夫人邱应仪,在为丈夫代笔给朋友题画时,写了一首著名的《听月》诗:夜静楼高接太清,倚栏听得十  相似文献   

18.
在李白的诗歌中,对月亮寄予厚爱,如此地喜月、爱月、玩月、咏月,虽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确实是前无古人的。本文拟以李白咏月诗的思想根源,李诗之月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李白咏月诗类别及月意象对于诗歌审美意境的营构几方面进行审美分析,从而体现出李白咏月诗独特的诗艺美。  相似文献   

19.
月,阙也     
“月,阙也.”那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相似文献   

20.
归路月黄昏     
朱自清化用了李商隐的一句诗,他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同样的落日,同样的平原或山川却有不一样的情感。或“把酒临风”或“已是黄昏独自愁”,难道沉寂不动的环境真能左右我们的情感撼动我们的心灵?如果不是又是为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