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德育人际环境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人际环境既是德育所要依凭的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是德育所必须正视并要加以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人际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德育环境理论,主要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环境创造人和人改造环境且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的基本思想,同时指出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既靠教育,也靠环境,还靠自身努力.当前高校德育中人际关系环境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一是更加重视隐性教育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影响,德育环境研究中人际环境与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步处于中心地位,在德育实践中受人重视.由于社会资本理论也逐步渗透到教育研究领域,教育研究者也意识到人际环境与人际环境在学校德育中的主要作用,因此更加注重德育人际环境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强 《中国德育》2007,2(11):52-55
建构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就是要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优化师生关系;贯彻宽容平等原则,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利用外部人际环境的影响,建构与大学德育目标指向一致的外部人际环境。构建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需要遵循生活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交互主体性原则、拓展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指的是环绕在大学生周围能正面影响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它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高校德育人文环境.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的构建就是要突出对“人“的教育,纳知性德育于生活德育之中;就是要重视校园无形环境的建设,实现外在德育与内在德育的转换;同时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身和谐.  相似文献   

5.
从孔子“里仁为美”到苟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从“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古人向来非常重视人际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卢梭、杜威,西方的哲人渐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德育人际环境的系统理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总是处在一种特定的人际环境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高等学校,从来就不是世外桃源。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各种思潮蜂拥而人,  相似文献   

6.
隐性德育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通过潜移默化逐步产生的累积效应来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与其他德育环境相比,高校的隐性德育环境更具有可控性。  相似文献   

7.
8.
丘逢甲的德育思想实践有4个特点,并与蔡元培、康有为的德育观同中有异。其德育内容的先进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德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表明,要使品德培养切合实际确实有效,就应该教给幼儿一些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会性行为,也就是人闪常说的“亲社会行为”,它是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行为,它包括了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心、援助、捐献、抚慰等等。心理学研究又告诉我们,社会性情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我认为与幼儿园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园人际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关系,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本文就这三种人际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场域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学德育工作的场域分析,指出知性德育模式与主体性德育模式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指出现有德育模式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德育模式途径。大学德育场域应扩展至整个人际关系网络中,只有在人际关系场域中,德育才能更为有效而持久。因此,将德育嵌入人际关系环境中是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必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社会安全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较多地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福利保障思想和治国安邦实践中。储粮备荒、积谷防饥,尊老、敬老、养老,爱幼善疾,关怀劳动者休息,重视劳动者健康,文武官吏的"致仕"制度,民间自愿组织的群众互助性救济思想以及居封建社会思想正统的孔孟社会安全思想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安全思想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自《古诗十九首》被编人《选》.后人对它的创作年代的考证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最初对此议论的是徐陵.他认为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以下八首为枚乘所作;第二个是刘勰.他在《心雕龙》中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后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变量思想,包括坐标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极限思想与微积分思想,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考试规范的现实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条规和监督措施以及对舞弊的惩治非常严格。批判继承古代考试的监督、防范和惩治措施,建立《考试法》,追究舞弊的行政、民事乃至刑事责任,树立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新考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独立的,而又没有完全封闭对外交流,对外交流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只能使中国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是主要的,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在不断吸收新的成分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水旱灾害的频繁使封建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从而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总是打上本民族价值观念的深深烙痕,与作为文学第一要素的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特性也有密切联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过程中,从西方借取了文学理论的术语和观念,建立起文学理论的体系,推进了学术的进展,但同时却在古代和现代文论间造成断裂。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竞争中,回顾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促进今天文学理论的民族化,是不应被忽视的课题。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尝试提出三点,借以引发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地主阶层的形成过程与“抑商”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的发展会破坏地主阶层的利益基础——小农自然经济,在以通过租佃土地收取地租的方式获取本集团利益的方式下,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利益集团—地主阶层—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必然会采取抑商思想和政策,抑制商业的发展,进而抑制商人阶层的壮大。  相似文献   

19.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色彩的较为激进的社会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它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并就如何评价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典型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尚典型”与“称典型”从两方面构建了“典型”人物与传统历史及现实未来的关系。唐以后人物品评中典型批评的盛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遵礼守法及道德规范的高度重视,“典型”人物身上往往呈现出古风古韵。“典型”人物亦颇具老成之品性,以中正、七十“不逾矩”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物典型批评还往往与“清风”连用,“典型”人物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骨髓里都透出清明的风貌,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传统诗文中还有不少将饮酒与“典型”联系起来的语句,形成了一个脱俗率性的“饮者典型”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