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鹏 《今传媒》2023,(11):104-109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合拍片数量逐步提升,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景象,但是,合拍片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尚不显著。对此,笔者基于中国优秀文化构建的中外合拍片跨文化传播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对跨越种族、文化和地缘等传统边界展开的中外合拍的主体定位、合拍内容、合拍方式、跨文化传播受众、规避文化折扣以及探寻文化间性等问题展开探讨,旨在助力合拍实践,推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罗永忠  曹海霞 《传媒》2022,(17):59-60+62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加速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往来,也为我国党史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重点分析中共党史文化海外传播的当代价值和三种有效路径: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党史文化海外交流机制;加速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海外传播的信息质量;加速新媒体资源创新,提升海外传播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工程传播因其技术性、创新性、国际性和文化兼容性等特点,具备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隔阂的传播潜能,因而具有特殊的国际传播效能,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工程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践解析,并提出工程传播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媒体的快速发展带动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多,但是办学的专业化程度和业界需要却不相协调,提升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迫在眉睫.探索"大课小上"、参与媒介实践、科研带动教学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林橙  郭浪栈 《新闻世界》2013,(4):206-207
本文提出从调动个体“组织情结”,构建社团内部成员民族多样化;重视培养学生骨干,建立完善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打造精品栏目,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加强交流与沟通,拓展社团发展的空间维度等角度,将学生社团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样本的随机抽样调查,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传播素质概念的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得到一个对数据拟合较好的模型:传播素质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和媒介传播能力两个维度.人际沟通能力维度包括“尊重”、“双向沟通”、“言语表达”、“同理心”、“沟通风格”、“非言语表达”和“亲和力”七个因子。媒介传播能力维度包括“媒介接近”和“媒介内容制作”两个因子。  相似文献   

7.
“文化+”战略赋予新闻传播新的内涵。随着媒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微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探索“文化+微媒体传播”的转型之路已迫在眉睫。基于“文化+”背景,通过详细分析提升微媒体传播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归纳总结微媒体传播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化战略,针对提升微媒体传播力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李锐 《中国出版》2023,(11):13-17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走向深入,党的理论传播面对的整体环境、平台媒介、传播方式、话语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理论传播面临更激烈的注意力争夺和圈层受众突破,传统媒介时代“橱窗式”的信息展示和“严肃说教”的基调日渐式微,急需一种沟通叙事来占领认知高地。另一方面,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为提升理论传播速度、广度和热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使得理论传播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具想象空间。因此,本研究融合建设性理论与政治沟通理论,从3个方面阐释媒体建设性沟通策略如何赋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以“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议程设置迎合主体的多元协同,以“解释性”叙事与“解决性”叙事建构信息框架,以“非理性”因素实现情绪动员。  相似文献   

9.
姚静 《今传媒》2016,(7):132-134
本研究通过对地方高校的《深度报道》课程教学现状尤其是问题进行梳理,结合《深度报道》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课程改革实践中依托“案例工作坊”开展情境实训、给学生提供“够得着”的目标、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倡导“小组协作”式探究学习方式、突破学时限制强化课外实践训练、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开展课程评价等教学手段上的新探索,以提升学生深度内容生产能力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曲伸 《今传媒》2022,(8):42-45
随着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建设的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建设文化自信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在文化本土性的视阈下,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法对电视节目传播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扎根于文化本土性,用“互文性”营造新时代民族记忆转身,通过符合时代特质的媒介运营制造易于传播的独特文化标签,并在矩阵化传播的过程中与全球文化“他者化”做有效“对抗”。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传播对乡村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场景+”,认为“场景+”模式的应用对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笃信“场景+”模式可以广泛应用到乡村文化传播的具体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2.
政治传播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在政治信息需求改变以及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政治传播深层逻辑正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新华网策划的“乡村振兴在行动”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从“实践主体”“实践场地”“实践议程”三个维度出发,尝试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新逻辑。研究分析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实现路径包括:一是制定政治议程与媒体议程相统一的“政治认知图谱”;二是建构具有稳定性的关系网络实践主体;三是进入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场地进行政治传播。本研究认为,“基于实践”是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新逻辑,强调了媒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沟通政府与多社会治理主体的新价值,拓展了公众政治参与机会,有助于强化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社会公众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3.
宋文珍  卢迪  刘湘渼 《传媒》2024,(7):27-30
当前,我国地市级媒体融合进入加速发展期。5G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技术与重要基础,地市级媒体开展的5G技术应用实践,探索了“5G+新装备”“5G+云直播”“5G+新业务”“5G+多技术”数字化赋能媒体融合的四种模式,实现了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提升和改善。5G时代,处于全媒体传播体系“第三级”的地市媒体面临机遇与挑战。依托5G技术优势,进一步将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内向嵌入媒体生产链条,外向连接平台与用户,纵向贯通四级融媒体,横向联系各行各业是地市级媒体加快推进深度融合的立体化发展维度。  相似文献   

14.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最具话题性的运动员之一,谷爱凌在中外社交平台上同时收获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成为当下国际传播和数字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本研究基于跨文化传播的个体视角审视“谷爱凌现象”及其背后的国际传播理念转型和实践创新。基于“第三文化人”身份,谷爱凌借助社交媒体建立了一种具有“平台世界主义”色彩的身份认同,并且充分发挥“微名人”和“自品牌”的优势,为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张丽青 《新闻传播》2024,(5):109-111
“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目前已经成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全新发展转型思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传播以及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深入开展政务服务商务的新闻传播实践举措,实现了在源头上拓宽融媒体传播新闻领域的目标,促使县级融媒体中心形成更加良好的新闻服务能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当前时期的发展环境下,主要依靠于新闻传播的网络信息化平台来扩展现有的新闻宣传领域,提升融媒体中心现有的服务企业与基层民众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实践工作中的具体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李淼 《图书馆》2023,(9):99-105
随着当前大众泛阅读文化消费需求提升与文旅融合业态发展,将城市书馆转型实践融入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能拓展书馆经营思路,还能“以旅彰文”促进城市书馆公共文化价值传播。文章从“文旅+阅读”视角探索城市书馆的融合发展思路,认为城市书馆应立足“城市+阅读+场馆”价值核心积极融合文旅业态,以阅读“馆”塑造城市人文景观、以阅读场景深化城市文化体验、以书馆IP重塑城市文旅品牌,致力于发展为城市文创空间、社区阅读生活场及城市文化超级“打卡地”。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要顺应传播新趋势,创新传播形式,更好地提升内在价值。新型主流媒体要依托平台的权威性、专业性,创造性地将红色文化以数字化、互动性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增强受众对红色文化场景的融入感、认同感,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播者。山东广播电视台以庆祝建党百年、五四青年节等重要历史节点为契机,利用旗下的闪电新闻客户端、齐鲁网等平台做好“红色+”文章,深入汲取红色文化基因,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红色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调适文化身份以促进其他文化群体成员适应、理解中国文化有何困境,又何以可能?研究通过引入身份传播理论创新文化身份研究的路径,对全球14所孔子学院的中方人员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接触者”进行访谈和实践考察。研究发现,以“节日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居间”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亟需关注的界域,文化接触者在接触中国节日文化后的身份安全性感知受到身份差距、对话有效性、双文化身份背景等因素影响。进一步看,文化身份理解的困境主要归因于观念边界造就的身份差距,节日文化则通过形构意义共同体和开放对话的方式将身份传播理论框架中的四重身份联结起来,以设置微观叙事、制造文化体验、推动双向融合的方式实现赋魅,推动文化接触者个体文化身份的“唤醒-整合-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