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原型理论对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埃斯、朱艾尔和艾迪进行解析,揭示出其人格特征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原型:阴影和人格面具。这两种原型在分别诠释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狭隘、自抑、扭曲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为本德仑一家在艰难的送葬历程中表现出的种种荒诞行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小强:有时我玩得很开心,会忍不住在家又跑又跳,可是妈妈非常不喜欢我这样,给我下了禁令。唉,我现在在家除了看电视和书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9,(1):62-68
《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以创新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将原著故事置于当代背景中,探讨了"宽恕"与"爱"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剖析《时间之间》的人物设置以及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主义意识,探讨该书与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的相似之处以及通过对剖析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对比其中的不同之处。其出版的现实价值与精神价值,即对人的个性与社会伦理的关怀,以及对原著改编的时代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红字》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以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为理论框架,运用荣格心理原型理论的四种基本原型对宗教观念与自然人性冲突的悲剧人物丁梅斯代尔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折射出当时政教合一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人民内心的激烈斗争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批判了清教思想对人们心灵的禁锢与折磨。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首次以男性为主角写作了《陆犯焉识》,描写了民国直到解放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兴起落寞的历史。笔者主要以荣格的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玛斯(animus)、阴影(the shadow)以及自性(the shelf)原型理论对《陆犯焉识》进行解读,分析其动人爱情的伟大缘由,洞悉人性的矛盾、复杂,探索了"自性化"回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托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始意象和人物原型这两个方面对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帕其尼的女儿》中的"花园"意象以及四个主要人物进行解读,以此来探讨霍桑的人性观及其复杂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7.
《文山学院学报》2016,(4):62-66
《梅葛》《查姆》与《圣经·创世纪》虽是隶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史诗,但都反映了远古人类在同恶劣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社会早期生活的遗迹再现,也被称为"原始意象"或"原型"。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对比研究《圣经·创世纪》与彝族史诗《梅葛》《查姆》创世的异同,解读希伯来先民和彝族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阐释二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作品《廊桥遗梦》讲述了农民之妻弗朗西斯卡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婚外恋之后回归家庭的爱情悲剧故事。从原始自我到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再到在寻求爱情中勇敢承认自己的阴影人格,弗朗西斯卡最后在动态过程中整合了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因素,达到心灵的整体化,实现了自性化。  相似文献   

9.
盖斯凯尔夫人以《玛丽·巴顿》一书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和喜爱,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典型女性,她积极观察社会世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英国社会在工业化大环境下的阶级矛盾与人情世故。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批评的理论视角来看,空间不仅是再现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场所。蒂莉·奥尔森的短篇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中,女主人公(母亲)和她女儿艾米莉所属的社会空间为其建构了身份,但她们在其被设定的规训空间里并没有成为被动的牺牲品,相反,她们以沉默为武器,对赋予她们身份属性的规训空间进行反抗,充分体现了美国中下阶层女性勇于追求生命主体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小说<荆棘鸟>讲述克里利一家三代人的传奇故事,浓缩了女性追求爱情,抗争命运的艰辛过程,塑造了让人回味无穷的聪明、勇敢、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本文利用荣格原型理论中的"原型"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探讨,阐述"阿尼姆斯"原型在玛丽·卡森身上的显现.  相似文献   

12.
谢晓芳 《海外英语》2015,(3):198-199,205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的代表作,也是她的惊世之作,在英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这部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该文拟以"梦"为切入点,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为指导,从叙述者洛克伍德的梦、人物凯瑟琳的梦及作者艾米丽的宗教观这三个方面研究《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我要回家"的深刻涵义。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的代表作,也是她的惊世之作,在英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这部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该文拟以“梦”为切入点,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为指导,从叙述者洛克伍德的梦、人物凯瑟琳的梦及作者艾米丽的宗教观这三个方面研究《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我要回家”的深刻涵义。  相似文献   

14.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她的作品题材大多与环境息息相关,反映了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管家》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国内学界对它的介绍和研究还比较匮乏。文章运用劳伦斯·布伊尔的地方理论来探讨《管家》中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地方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互为对立的部分:人类与自然;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内部,男性与女性处于对立状态,两性不平等现象特别严重。有鉴于此,罗宾逊希冀改变这种现状,呼吁人类突破地方局限,实现地方的统一,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Rosch、Labov、Lakeoff 和Geeraerts等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原型理论讨论在翻译中对意象的翻译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要在原型理论的视角下对《儒林外史》中明喻的意象进行分析,尝试探讨翻译中的意义建构,尤其是意象的分析与转换。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15,(6):92-96
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外国童话之一。这篇作品的翻译贯穿了从晚清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100年时间,正值儿童文学翻译从边缘化向非边缘化过渡的探索时期,本文选取贯穿这一时期的三个译本,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三个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该小说改写的变化过程和论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告诉我要杀谁》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杰作之一。作品中人物的流亡以对第一世界大都市的幻灭而告终,流亡者从中认识到自身的真实处境。通过呈现流亡者的困境——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作品揭示了前殖民地人民对原宗主国的模仿心态,反映了前殖民地国家独立后本土的文化和精神贫瘠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对原宗主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语: 学生:我讨厌作文。写作文就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相似文献   

19.
初看印象尚可,但反复地看,便觉得问题越采越多。——以前评改学生习作,也有这种感觉,而此次为甚。  相似文献   

20.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非裔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一部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拉尔夫·埃里森也因该小说而名声大噪。《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已经出版之后,当即被誉为经典之作,文学评论界还将其视为二战以来美国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1]。该小说的大获成功为拉尔夫·埃里森本人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学荣誉——美国国家图书奖,从此也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学史上大家的地位。埃里森在该部作品中运用了广泛而丰富的文学、民俗及神话故事,这就使得原型批评理论已经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一个方面。论文从原型的角度出发,解读作品中多重原型,引导读者透视现象中的本质,进而表现人物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