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朝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维系自身教育正义、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与达成“立德树人”根本追求是当下高校思政课亟需破解的三重常见难题。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革新师生共同体建构原则分别予以应对。依循“承认”原则,师生通过在爱、权利与成就3个领域建立起承认关系,可防范思政教育场域中不义现象的萌生。依循“对话”原则,师生通过规范的主体间课堂语言互动共主课堂、共享视域、共筑信念,可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循“共鸣”原则,师生通过聆听与回应世界与彼此来祛除育人活动中的“全面掌控”思维,可有效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和实现路径,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旅游学概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切入口,以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马克思“科学人本观”为理论基础,构建“模块化”思想政治主题内容,创立“师生共同体”构建模式,有效发挥师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知识构建上的双主体作用,协同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共同实现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通过“五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创建“内容引领性、场域多维性、形式多种性、平台多样性、考核全程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场域,此外还包括网络场域、实践场域,只有"课堂-网络-实践"场域实现有效合作,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打造贯通课堂、网络、实践的立体育人模式.本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课程为例,以习近平"十大网络观"为课程思政结合点,探索"课堂-网络-实践"场域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4.
精准思政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立体联动、融合协同,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和数字空间第三课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面临“主流场域”话语式微、“聚合场域”多元分散、“虚拟场域”主体弱势等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聚焦精准思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必须在紧跟精准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精准思维”“精准设置”“精准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守正创新和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一种崭新的思政课教学形态,善用“大思政课”要正确理解站位高远与视野宽广、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教材系统性与教学针对性、教学方法守正与创新等多重关系,真正把思政课的场域有效扩展至社会大舞台。这为思政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聚集育人合力,助力构建思政课立德树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正>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为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我国在思政课程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旨在通过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场域,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回答了“怎样培养人”之问,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刘莉莉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思政研究与改革实践》一书,  相似文献   

7.
知识社会学作为研究知识与社会之间关联的理论和方法,将知识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知识的价值负载性与社会建构性的命题,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课程知识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依据不同的建构规则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规定性和表达。知识的“生产场域”蕴涵课程思政的育人本源,“再脉络化”场域孕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生长点,“再生产”场域中教学实践的转化推动着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现,必须尊重课程知识的特性,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生路径;须关注不同形态的课程知识,探索课程思政与社会境域的双向互动;须增强不同类型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推进“大思政”格局;须转变教师课程角色,实现课程知识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从学科知识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而学科育人的实现亟须新的学习环境的支撑。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以“生活实践场域”的构建为突破口,探寻高中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有效路径。包括构建学科育人模型,系统设计高中学生生活实践场域;多维开发校园、区域、社会的实践资源,重视师生对课程资源的自主创生;挖掘提炼场域实施策略,实现场域与课堂的双向供给。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以高校已有的学科体系与学科资源为基础的。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这就要求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要从课程层次提升至学科层次。跨学科视域下,提取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交叉点和接驳处,以课堂为跨学科的实践场域,通过课程孵化、课程定制和课研嵌入等模式,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跨学科协同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追求“立德树人”。那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来说,更应该注重育人。因此,在协同育人视角下展开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顺应时代需求开展高校思政教学,而且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是,现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局限于课堂、思政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存在问题就要敢于挑战,敢于探索路径,如此,才能使思政教学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形成协同育人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1.
李子骐 《文教资料》2021,(2):116-117
从原有的思政课程转变成课程思政,创建全员育人的思政新格局,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协同共行,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关键方向。本文阐述课程思政观念具有的价值意蕴,分析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的育人模式改革路径,以期有效促进思政课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场域理论”观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发现高校“课程思政”改革除对传统教学理念有冲击外,对教师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习性”将起到一定的重塑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与实现师资力量的重新配置,激发思政教育活力,提升育人质量;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顸层设计的特点,其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思政”管理体系将逐渐改变教育管理体系的原有面貌,以更好地实现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与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也使“课程思政”建设自身得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为响应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要求,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汽车文化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更好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增加对学生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考核。通过多方面的课程思政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践文化育人、专业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各类型高校产生广泛影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合难问题成为改革痛点,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开展。基于课程场视角的研究发现,课程思政实践处于心理场和环境场两大场域之中,其动力是多元的。破解“课程”“思政”融合难,应从促进环境场和心理场的和谐互动着手,其有效途径就是以课程思政促进专业与课程规划,引导师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相吻合;遵循教研评价规律,创新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以课程思政反哺教师教学,推动教师形成专业自觉;深化对课程思政本质的认识,引领师生实现价值寻根与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15.
耿卫华  雷蕾 《成才之路》2024,(11):29-3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思政教学课程体系的起点课程,重视从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修养的角度来培养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十分有必要将红色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注重“课程讲授+实践探究”模式的构建,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注重“课堂教育+日常教育”全面渗透大学生活,注重“传统+新时代”红色精神素材的优化选择,注重“红色精神+思政法治”作业设计等措施,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明确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与作用,确保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修养。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而且能使思政育人从传统“实体领域”延伸至“虚拟领域”,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与育人形式。为了更好地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高校要突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协同性和开放性,不仅要重视网络思政平台搭建,推广探索网络思政精品项目建设,提高网络思政育人专业能力,而且要积极推动内容创新供给,推出精品化网络作品,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充实的内容,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由课内教学课堂、校内特色讲堂、校外拓展学堂和网络云课堂有机构成的“四个课堂”是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关键渠道和有效载体。以“四个课堂联动”塑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应做到提升“含金量”、站稳“大思政”主阵地,校内多方协同、共创“大思政”育人新平台,校内校外并进、创建“大思政”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在甄别教学对象需求、搭建智慧教学场域、破除数据信息壁垒、精准反馈课堂效果等方面能够有效助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但作为新生事物,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存在师生思辨能力弱化、娱乐泛化、信息泛滥、科技异化等潜在风险。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升教师驾驭智能教辅介质的能力,实现“人机协同”的教学效果;建立“人技”联防机制,清除娱乐主义对思政课的消极影响;加强思想引导和信息预警,有效防范化解信息风险;高度警惕人工智能的技术异化,避免陷入“技术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19.
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一线阵地,在党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工作不仅局限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也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课程思政形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分析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借助对新媒体和课程思政的了解和经验,找到新媒体场域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对策,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