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某一年开始,中国报界就曾经有过一次鼓吹“短新闻”的高潮,主张报纸日常新闻越短越好,至多一般不应超过千字。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中国报纸伴随着近十五年来的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已经与那“火红的年代”大不相同了。不过对于报纸上的日常新闻必须要短,我们却还执着地继承着过去。不仅每年  相似文献   

2.
曾来海 《编辑之友》2015,(5):104-108
“报纸下乡”的经营思想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经历了抗战时期“报纸下乡”动员抗战、抗战后“报纸下乡”推进“农村复兴”计划两次论证与实践,使得新闻界对“报纸下乡”的困难、实施、效果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裴鑫 《青年记者》2005,(7):14-16
新闻统制和新闻检查制度,是“四一二”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极端表现形态。其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自身的“新闻最高领导权”,要求一切思想、言论都必须服从国民党一党的意志。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战时状态为由实行以原稿审查为标志的新闻管制政策,钳制进步言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闻事业进行限制和封锁。国统区和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在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与国民党当局和新闻审查机关在新闻战线上展开了斗争。这场抗战时期新闻化领域“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波澜壮阔的。  相似文献   

4.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已被绝大多数报纸的编采人员所接受,但要将这一理急转化为新闻生产力,在版面上体现出来,还需要报纸运作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华商报总编辑的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深化改革、构建报纸图片新闻运作体系的思路和做法,值得报界的老总们一读。  相似文献   

5.
陈雷  陈闪 《历史档案》2005,(4):78-85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设立的特殊政治机构,其成员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是战时中国的最高“民意机构”。它自1938年7月6日成立,至1948年3月28日正式宣布结束,存在将近10年时间,共召开四届13次会议,其中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就达11次之多,对战时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报界有“新闻漫画疲软”的说法,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可细一回想近几年新闻漫画在报纸上日渐稀少的发表情况,的确令人堪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十年动乱后改革开放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报纸上的漫画专版、专栏多而活跃,为弘扬不畏艰难勇于改革的正气,批评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各大、小报纸竞相辟出“讽刺与幽默”、“酸枣刺”、“刺儿梅”、“刺玫瑰”、“五味子”、“多棱镜”等漫画专版和栏目。为了把这些专版、栏目办好,不少报纸还开展各种名目的新闻漫画大奖赛,吸引了很多漫画老前辈和漫画新秀们踊跃投稿。一时间,全国报纸上的新…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抗战时期重庆出版机构的状况,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出版情况,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出版业的特点:政治性读物多、学术性读物多、文艺性读物多和“丛书热”;突出“时代主题”与“爱国己任”;寻求“夹缝生存”与“民众需要”的契合等。可以说,重庆战时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在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揭示抗战时期创刊于浙江金华的新闻专业刊物《战时记者》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动因,介绍刊物出版的概况,分析该刊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浙江新闻史与抗战史、战时新闻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什么东西是颜色加白颜色而且快要完蛋了呢?”美国电视主持人约翰·斯图尔特在脱口秀节目中调侃道:“报纸”。报业衰退在美闰已经不是新闻,而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美国报界第一次喊出了“报业危机”。  相似文献   

10.
从“访员”说起说起“访员”这个词,现代传媒人员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它确是我国近代报界对从事新闻采访人员的一个常用称呼。直到上个世纪初我国报界才把外国报纸的“记者”称号,用到本国的报纸上。  相似文献   

11.
包丹虹 《新闻战线》2015,(7):101-102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新媒体时代,地方报纸副刊具有“异质”竞争与价值引领的优势,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区别报纸同质化最鲜明的旗帜;而它高雅的文化品位又是读者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精神家园。报界有名言曰:“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在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新闻的同质化已成为各级报纸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而副刊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内涵,却呈现出“异质”的竞争优势。所以,办好富有个性的副刊,也就成了地方报纸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陈锐  高卫红 《青年记者》2022,(4):122-124
《采访与写作》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战时新闻教育急需,由国际新闻社编辑出版的一份新闻业务刊物.该刊自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是战时极具针对性、操作性的一部"新闻采写教程",在中国共产党战时新闻人才培养上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战时新闻学、抗战时期"媒介生态"、国际新闻社社史的宝贵文献.其间蕴含的历史智慧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战时记者》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由浙江战时新闻学会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刊物。《战时记者》的出现为当时抗战报刊的制作,为战时报人、战时记者的素养提升提供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文以《战时记者》现存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战时报人在刊物上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对战时新闻实务研究的史料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1935年10月,复旦大学新闻系举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报纸展览会”。舒宗侨同志曾撰文介绍这次展览会并谓:“这是我国新闻史上仅有的一次世界报纸展览,也是继1928年德国科隆、万国新闻博览会后唯一的世界性报展”。(见《世界新闻事业》1980年第2期第14页)其实我国还有过一次世界报展。那是四年以后,1939年10月9、10两天,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举办了“世界报纸杂志展览会”。展出了来自30个国家的报纸500多种,杂志400多种。其  相似文献   

15.
尤琪 《新闻实践》2004,(6):60-61
走过百年的中国报纸副刊,已摆脱了其最初阶段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版面,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 报界有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一个好的副刊版面必然能够吸引读者。“晚霞”是浙江老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菲利普·迈耶教授在其著作《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此言一出,“报纸消亡论”的观点一直在国内外报界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7.
报界有一句老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说明评论在报纸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好的新闻评论就是为重要的新闻“点睛”,让新闻更加富有力度、深度乃至感染力,以此让整个新闻版而活起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新闻的力量和社会意义。近几年来,伊犁日报社住强化新闻评论、提高新闻评论质量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评论宣传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中国报界骤起的增刊扩版热在1993年继续高涨。不断添刊加页的报纸紧锣密鼓,调查读者,集思广益,或锦上添花,或改弦更张;新创办的报纸马不停蹄走访同行,取经问道,更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鸣惊人.不论新闻圈内人是否已有明确的认识,这一系列行动、思索与规划,正在悄悄构筑一块当代新闻学研究应当关注的新领域——报纸策划。“策划”一词,人们已不陌生。影视上,它通常列于编、导、摄之前,港、台的不少书报刊上也赫然有之。大陆报界近几年偶有“引进”,只是声势不大,其意义也尚不为人们明瞭。无可否认的是,策划在现代办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故作此文试为之立“说”.  相似文献   

19.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自1990年8月银川会议确立以来,经历了14个年头;邵华泽同志为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而提出的“两个提高、一个关键”理念,也整整14个年头了。14年来,中国报纸版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片新闻无论从量和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办好报纸,使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还需加强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和“两个提高、一个关键”的再认识,深化报社体制改革,构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图片新闻运作体系。这篇文章明确提出“强化两个‘八字’要求,构建图片新闻运作体系”的问题,并具体阐述了对这个体系的设想,值得报界同仁一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报界,中经报团办的两张报纸《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报纸办公的地点有点偏,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办公的楼也不高,四五层的模样,记者去的时候正在装修门庭。执行总编“女掌门”李佩钰在记者对面坐下来,面对由机关报为龙头组建的报业集团人士来访时,口口声声“我们与你们不一样,我们不懂报纸”,好像报界的“华山派”与“神教”,而解读中国经营报会发现该报确实有许多体制内报人想不到的办报招数和市场斩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