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对于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职教师范生素养要素包括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师范素养,其构建应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依据,进行凝练和升华.通过提升育德能力,调整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机制等策略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形成.  相似文献   

2.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人的转型,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构建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中小学生发展特征,构建包含“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计算思维”“数字化合作与交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6个一级指标与15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如下学生数字素养评价策略:素养导向,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关注过程,开展数据驱动的评价;技术赋能,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开展学生数字素养评价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育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我国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职业信息化时代,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连接着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系统性任务。文章立足于调查研究,将职教师范生教育置于整个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历程中进行考察,分析探究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发展现状,探析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课程设计、信息安全防护和融媒体传播平台打造等方式,多元化地培养职教师范生利用融媒体提升媒介素养,综合立体地提升职教师范生媒介素养养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4.
2022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教师作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力量,其数字素养的水平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从数字素养的提出及国内外发展布局出发,结合对2023年2月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的解读,从国家、学校、教师三个层面6个方面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发展进行了策略探究,以期对数字时代教师能力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数智时代,数字技术融入社会与经济领域,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全球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数字化战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数字素养,以适应当前背景下科技变革带来的生活和工作上的新挑战。从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缺乏政策引领、职教教师数字意识不强、职教教师数字技术技能薄弱、职业院校数字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出发,提出注重政策指引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职教教师数字化意识、增强职教教师的数字技能、促进数字资源建设与使用循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农村教师队伍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其数字素养是实现农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然而,农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工作跟进力度薄弱,主要表现为农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实效性不足、农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滞后性突出、农村教师对教育数字转型存在适应性冲突、农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存在供需性矛盾。鉴于上述现实,需要全方位创新教师数字素养服务业态,优化农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策为导向,提升农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实效性;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底座”,彰显农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前瞻性;以数字化能力提升为核心,主动应对教育数字化的挑战;以有效培训为驱动,健全数字素养培育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前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数字化意识不够强,需进一步强化;二是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较为薄弱,需进一步丰富;三是数字化应用能力稍显不足,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数字社会责任较强,但仍需进一步提高。为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文中从“夯实教学环境—建立监管制度—健全培训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等四方面提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1 039名师范生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其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预测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预测结果显示:师范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与其个人背景情况、网络自我效能感以及整合网络的技术性知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师范生所具有的网络自我效能水平以及整合网络的技术性知识水平是其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有效预测因子。预测结果为有效提升师范生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进一步加大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等优惠政策力度和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的情况下,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新的局面。本项目从职业定位、职业选择、职业认知、职业发展、职业能力、职业准备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出转型背景下高校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相似文献   

11.
师范生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健康的心理、善于协作等职业素养。现阶段,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
卢新华 《广西教育》2014,(35):97-98
师范生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健康的心理、善于协作等职业素养。现阶段,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素养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教学中的必备素养。但当前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数字化课程设计能力不足、数字化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数字素养意识不够等不足之处。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包括加强教师数字素养自觉意识、建立数字化教育教学培训体系、加强教师数字素养课程设置、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推广数字教育工具的应用,以及加强数字化教学研究实践。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育应用能力,推动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培育师范生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更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我校学情,本论文提出了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框架,以跨学科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基础,采用"一基两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试点班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实践发现,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有待加强和提高,在师范院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数字人文是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活动相遇而产生的新领域,作为一个新领域,数字人文的境遇是数字人文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大行其道,数字人文理论生产供给不足。数字人文在教育领域的推进过程即是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研究应深入探讨教育领域拥抱数字人文的必要性、教育实践拥抱数字人文的挑战性及教育研究拥抱数字人文的可行性,全面促进教育领域积极拥抱数字人文。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关注人文背景,认识到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维度,教育数据需要放在人文背景下理解,推进教育数字化应该规避教育异化风险。  相似文献   

16.
立足数字化时代,分析乡村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背景,明确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聚焦提升实践,梳理问题清单,找准乡村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方向;五措并举,推进智慧教学,实践乡村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对标对表,检验教学成效,夯实乡村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基石;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做法,推广数字素养提升经验。  相似文献   

17.
数字素养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要。教师数字素养主要涉及数字化观念、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专业发展、数字伦理与责任等五方面内容。基于中小学校实际提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校本路径:一是促进区校优质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建设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二是开发具身式教师数字化研修课程,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三是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模型和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数字化学习考核与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师是推动和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对我国Z省704名小学教师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水平一般,按照得分均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列,依次为数字社会责任、数字化意识、数字化应用、专业发展、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增强教师数字素养学习意识,创设完备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提供个性化培训体系能有效帮助中国小学教师完成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不足、培育师范生核心素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探讨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改善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和在培育师范生核心素养中的必要性,提出了面向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策略,给出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培育师范生核心素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了基于该实验平台的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认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提高师范生探究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健  原旭辉 《广西教育》2022,(15):127-130+134
本文对当前基础教育师资素养的突出短板进行分析,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实际,论述工作坊模式培育师范生创新素养的优势及策略,从目标、方法、过程、产出四个维度提出做法:以教育研究能力为指向,提高师范生创新设计意识;教师导师与学生导师相结合,构建师范生自组织创新模式;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帮助师范生形成创新实践能力;以创新敏感度和物化成果为重点,完善师范生创新素养测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