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内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存量丰富,能够支撑和促进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开展,研究其开放共享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调查、现场调研、归纳总结和关联分析等方法,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内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现状、机制现状,进一步归纳总结湾区内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  相似文献   

2.
3.
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科研生产力是促进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研合作是推进科研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形式。文章使用SciVal科研管理分析平台2009-2018年的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教育科研机构集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科研产出数量、影响力、科研合作形式等多维度评价指标,比较分析教育领域的科研生产力与合作发展状况,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的潜在提升空间,分析科研合作形式对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科研产出数量方面,香港一直遥遥领先,而广东和澳门处于胶着的竞争状态;在科研产出影响力方面,香港和广东的归一化影响因子均呈现波动中平稳发展的态势,波动区间较为稳定,而澳门奋起直追,在近两年都保持了领先地位;在科研合作方式方面,广东、香港和澳门最主要的科研合作形式是国际合作,其次为独著和机构内合作,国内合作比例最低。目前,广东和澳门的教育科研合作发表数量不多,但其合作最有助于提高科研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纽约新泽西港务局是美国历史上较早创立的跨州联合管理机构,它对于改善纽约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纽约新泽西港务局成立的历史诱因、近百年的制度建构过程以及运作现况的分析,发现其在四个方面对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制度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即:塑造功能性导向府际关系理念;透过区际联合立法创设跨境治理的第三种制度;组建地位对等、权责一致的跨境事务协作治理机构;实行公共实体企业化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6.
董蕊 《学周刊C版》2024,(13):62-65
粤港澳大湾区自建设以来,为各行各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也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样的要求。职业教育近些年来一直被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教育类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也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构建共同体的模式,引导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等多个领域和部门相互合作,共同提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构建模型,通过量化分析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通过共同体建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一国两制”下跨境治理的新实践,具有“两制”的刚性约束,决定了国外理论和经验难以拿来就用,但上莱茵、奥瑞桑德、柏林—勃兰登堡三个典型跨境合作区在跨区域协同治理制度建构方面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三个国际典型跨境合作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跨境治理的共性,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差异。三个国际典型跨境合作区在组织协同、制度协同、利益协同等方面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具有借鉴价值,即:建立健全法律协调机制;明确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资源整合,促进社会民生共融衔接;以产业合作为导向,构建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快落实合作区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政策,推进合作区决策程序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体系,有助于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与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流动,也可为构建国家资历框架进行先行试点。港澳资历框架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借鉴欧盟资历框架与德国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经验,还可以沿用香港资历框架的建设方法。基于此,特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推动理念先行与立法保证;确立“港澳学分银行”制度;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意义重大,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文章探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明晰依循法律法规、允许先行先试、制度包容支持、文化互适交融、分类错位发展、双向变迁结合的理论要义。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重点,分析大湾区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现状与问题,建议构建湾区专属规制机构,推动高校多层面、全过程、立体化合作以及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以湾区经济、科技、文化、法制发展为契机,为高等教育提升提供助力;加速高校跨境合作办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大装置科学研究,打造环高校教育生态圈与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0.
区域整合是高等教育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高等教育整合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其在经历了内部整合向外部整合延伸的过程后,最终形成"协同合作、共谋发展"的理念。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不仅取决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也是教育自身逻辑的使然。筹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作委员会、实施阶段性的合作计划以及建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盟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的进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应紧跟区域社会发展,主动作为.文章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提出要明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点领域,构建体现高校自身优势的符合大湾区发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组建依靠自身专业学院、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名师的师资队伍,打造紧贴湾区市场、产教融合、注重品牌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粤港澳大湾区客观存在社会制度异质性、教育生态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多元主体合作深陷体制机制障碍,难以巩固合作成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业学院“1+N”联动办学机制,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办学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机制创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设计。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蕴意,但应引起重视的是增强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三地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提升大湾区核心竞争力和为中国教育领域改革探索经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应在坚持“一国两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克服“两种倾向”、做好“三个加强”和重视“四条路径”。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积极意义。高校统一战线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能为湾区建设提供高端人才服务,增强党外高知群体凝聚力。通过明晰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内在联系、地位及作用,挖掘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大批具备跨境电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文章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对广州跨境电商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互联网人才中介公司等进行了调查。针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校实际情况提出了要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开发利用网上课程资源、开拓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立足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需求,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系统理应精准内嵌三重理论逻辑:输入系统引入自组织逻辑,可激发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成员的内在动力;过程系统融入共生逻辑,可生成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体的集合智能;输出系统彰显协同利益逻辑,可创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行动的共赢局面。只有实现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才能驱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精准合作发展进而精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国际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将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科技创新的驱动,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梳理了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指出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需推动粤港澳联合办学,谋划和推进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设;健全相关制度,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广东省珠三角核心区九市职业教育、香港地区职业教育、澳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比较三地职业教育内部发展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动力机制、国际化发展四个方面内容,得出粤港澳三地职业教育需要在政府层面、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交流与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把特色优质课程资源、技术与服务标准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实现粤港澳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小燕 《大学教育》2023,(10):99-103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当地的高校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产教融合途径愈来愈备受关注。文章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特点的基础上,挖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高校人才素养培养体制存在缺陷,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驱动力。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产教融合的途径,即确立“五位一体”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建立健全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凸显产教融合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