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与互联网同步成长的“Z世代”(Generation Z)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力军。“Z世代”大学生有其独特的观念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本研究聚焦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及价值追求,剖析了“Z世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思想误区,通过深挖高校育人“文化力”,打造育人“文化圈”和“文化场”,积极构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以正本清源,清除“Z世代”大学生群体文化乱象,为“Z世代”大学生打造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Z世代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政治信仰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选择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Z世代高职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在他们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模糊、情感不足等问题。在新时代,在给予高职院校Z世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应该彰显时代性,强调情感性,重视实践性,以此坚定Z世代高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Z世代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政治信仰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选择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Z世代高职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在他们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模糊、情感不足等问题。在新时代,在给予高职院校Z世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应该彰显时代性,强调情感性,重视实践性,以此坚定Z世代高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元化就业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市场供需之间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激烈竞争环境之间存在错位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就业优先导向出发,高校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坚实就业制度保障;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实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家校协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Z世代大学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事业方兴未艾,而人才作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一环,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导向,结合“Z世代”的专属特性,从思想道德素质、学科建设、交流合作、科研实践等方面着手,探讨高校在“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方向和举措。高校应多措并举提升“Z世代”的国际传播综合素养,助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6.
“Z世代”青年群体多元就业观为就业工作带来挑战,新高考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使高校就业宣讲招聘工作开展受限。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强化学校主体责任,激发学生就业主动性,构建“全员”参与格局;要突出生涯教育前置,加强学生就业认知,将就业工作贯穿大学“全过程”;要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深化校企协同合作,“全方位”开展就业工作,从而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育人效果,帮助学生更好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7.
传统思政教学远不能适应Z世代大学生喜好短平快、重视个性的心理需求。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教学心理共振效应、推动“三进”有效落实,就要挖掘积极因素,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以“新、实、精、简”理念推动思政教学改革,打造“四大课堂体系”,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知识生产合作者”角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在线课程的学习成效。文章基于该角色所需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在线课程学习特点,提出“一主讲+多助教”的在线课程教学团队服务大学生开展知识合作生产、组织大学生开展在线学习资源整合以参与跨学科课程内容建设、知识合作生产模式下的在线课程设计与组织等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学习评价是指根据教育目标,系统收集、分析和利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来判断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评价.对现行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学习评价工具进行研究,有如下启示: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中,由于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关注,做为消费者或者受教育者的学生和做为投资者的国家或者社会,越来越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活动中;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大学生学习评价原则;关注大学生发展,追求大学生学习的“价值增值”;评价结果的积极反馈,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2021年,一年两征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通过对在温高校“Z世代”入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及对参与国庆70周年阅兵的典型个体的深度访谈与信息挖掘,影响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因素包括自我实现与发展、“红色基因”的代际引领、浓厚的家国情怀、参军政策的利好吸引、朋辈的榜样带动、红色作品的教化影响等。通过厚植动机、激发动机、保障动机、征召宣传多样化、能力提升套餐化、成长路径通达化等建议,全力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输送更多温州学子。  相似文献   

11.
作为集“网生一代”、“独生一代”、“丰裕一代”等标签于一身的世代,“Z世代”在消费行为上有着显著的代际特征,随之也衍生出了独特的消费新景观。具体而言,“Z世代”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寻求悦己体验、关注社交属性、蕴含价值表达的整体趋向。而在“Z世代”消费观念愈显理性的同时,其消费行为也存在着反消费主义与“为爱买单”理念相冲突、悦己性消费与放纵性消费相模糊、多维度焦虑驱动与自我消费克制相矛盾的内在抵牾。应当聚焦于消费环境优化、消费文化重塑与消费品升级等维度,形成引导“Z世代”消费新风尚的协同合力。  相似文献   

12.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Z世代”群体,热衷于以颜文字、表情包、缩写词、网络流行语等为代表的网络语言和虚拟社交表达方式。“Z世代”将自己的情绪、态度通过符号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网络语言成为“Z世代”身份标识的文化映射,具有群体适用圈层化的特点。理性看待网络语言的流行,应尊重语言市场的规律性,倡导语言体系的包容性,重视语言表达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约为1.8小时,聊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是其上网的主旋律。娱乐游戏、资源繁杂、自我控制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要帮助大学生制定网络学习目标,提高抗拒网络信息干扰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的适应性,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潘道广 《江苏高教》2020,(4):30-34,40
大学生深度学习是指在大学教师引领下,大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它具有重视高阶思维的发展、关注学习的批判理解、强调学习的整体联通、注重学习的迁移运用等特征。大学生学习内禀复杂性的客观需要、“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吁求是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出场语境。可以通过确立“成事成人”的学习目标、选择“任务驱动”的学习内容、创设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采用“具身协同”的学习方式、施行“以生为本”的学习评价等路径来推进大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5.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发展性评价,现已逐渐被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评价中。研究将形成性评价的先进理念引入大学生英语写作课堂,具化学习者三重身份,即“写者”“读者”和“评价者”,对其身份及内涵进行界定,并开发出可行性的实施程序和模式,有助于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对建立颇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学习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F0004-F0004
“中国大学生在线”,是由教育部主导并推动,全国大学生参与,全国高校依照“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则,以“栏目共建、信息交互、活动联办、服务共享”的方式合作共建的公益性、综合性中国大学生门户网站;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以服务全国大学生为宗旨,通过推进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将大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和生活融入网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暴增,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感到“求贤若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地其培养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不符,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力构成体系,面向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设计出调查问卷,研究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工作态度与合作能力”、“生涯规划管理与学习进取能力”、“专业技能运用能力”的认可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综合评价了构成大学就业力的各因素的重要性.通过象限图分析法,对比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重要性的认知差异,为大学生和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是其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对于全面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同时,也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真正发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管理、“诊断”和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建构混合学习行为分析的框架,以参与“数据结构”翻转课堂实践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大学生混合学习行为机制,包括学习行为表现、高低阶目标对应的学习行为差异、不同阶段学习行为与学习绩效的相关性以及预测低高阶目标达成的显著学习行为等。结果表明:(1)混合式教学的内在刚性决定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表现良好;(2)混合式教学往往强化了课前,课后复习巩固和应用迁移有些薄弱,有必要重视并重新定位课后环节;(3)面向低阶目标达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共同发挥作用,课前自主学习的相关性更高,三阶段的知识内化逐步推进;(4)高阶目标的达成更依赖于合作学习行为与课后复习整理、应用迁移等自主学习行为,而课前自主学习中围绕问题和理解进行的信息加工行为也不可忽视;(5)“学习中的困惑”是低高阶目标达成的重要预测变量;(6)合作中的表达与分享有助于高阶目标达成,也是制约合作学习效能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学生合作学习行为比自主学习行为更值得关注,要持续思考面向高阶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要关注课前“学习中的困惑”这一反映深度学习的重要行为表征。  相似文献   

20.
北京高校众多、学科专业齐全,在校大学生规模为全国之最,从在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管窥全国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能够清晰地观察和从总体上把握扩招后在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入探讨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规律,以使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更有针对性,由来自北京地区15所高校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岗位的20余位教师组成的“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课题组,就学情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正是在调查所获大量统计数据基础上完成的。本刊现予发表,期望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和一切关心高等教育的人们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