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谟法则认为,善与恶既然是一个价值判断,它就不可能从事实判断中合乎逻辑地被推导出来。“是”与“应该”之间存在着的这个不可跨越的鸿沟,给传统的理性哲学以致命的打击。然而在理性哲学所不能企及的地方,也就是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领域,“人”的出现为两者架起了天然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德性就是一种品质,是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德性对于人而言视为品质,而对于物而言可视为性质。在休谟以前,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强调德性之"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意义,即德性的内在善。但是休谟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德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外在善,即品质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因而他不再把德性之善,仅仅看作"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而是更喜欢把德性之善看作"因其结果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休谟改变了西方伦理学的传统,把德性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应地分开,从而把讨论的重点引向了德性之"效用"或"有用"。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中,一些人在利用休谟哲学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相关,在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对休谟哲学性质的误解。因此,重读休谟的必要性一是在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二是在于休谟研究中的某些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重读休谟,不能忽略它和现实问题的联系,但也不能因此就将其简单地还原为一个"站队"问题,仍然应该吸收休谟作为哲学家的各种优长,全面清理他在唯物唯心之争、怀疑主义立场以及道德哲学上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哲学价值理论各学派关于价值与事实关系的观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张价值与事实各自独立,另一类则主张价值与事实相互联系。培里的价值理论属于自然主义价值论,主张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价值判断能够通过事实的方法或理性的方法来确证。其论证的基本策略是:借助于兴趣来定义价值,进而借助于主体的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来定义兴趣,通过一系列心理状态或心理事实说明什么是兴趣,并进而说明什么是价值,使事实判断过渡到了价值判断。培里主张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的立场是对的,他基于自然主义的基本立场解决价值与事实关系问题的方案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其最大的问题,是把价值还原为事实,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合理地解释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休谟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部分,它的提出依赖于休谟的知识二分法: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休谟问题可以表述为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的疑问,其实质在于否认经验推理作为因果关系之普遍必然性的依据。围绕休谟问题产生的误解,休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并进一步提出心理解释。这种解释对西方哲学认识论同时产生了建设性和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休谟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思想家。西方伦理学的有关"正义"问题的理论研究,到了休谟那里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休谟看来,正义是通过人为措施,即人类的"协议"而产生的。因此,"正义"不属于"自然之德",而属于"人为之德"。  相似文献   

7.
从17、18世纪休谟等经验主义哲学家发现情感在伦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开始.休谟伦理学是否为相对主义的争论就源源不断。相对主义伦理学最重要的特征是道德原则和道德判断的相对性,否定道德原则和道德判断的可通约性。从休谟对道德行为的发生、旁观者的同情机制、快乐原则、德性等问题的论述来看,休谟伦理学给予了情感伦理学以稳定的价值判断根基。实现了其伦理学非相对主义的本质。现实社会中许多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允地对待情感。  相似文献   

8.
知识伦理学的依据包括可能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休谟问题”所进行的批判性讨论表明,事实是普遍涉及价值的,因此知识伦理学是可能的;知识探究的基础、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充满着价值色彩、都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因此知识伦理学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因此,"应该如何"是通过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从"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的:"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不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这就是"应该如何"的产生和推导过程,这就是破解休谟难题之谜底.  相似文献   

10.
当代概率归纳逻辑的一个重要学派即主观主义或私人主义对待休谟问亦即归纳合理性问题的态度,密切地依赖于他们提出的大弃赌定理.大弃赌定理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本文着重讨论和分析动态大弃赌定理与休谟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基本接受克里斯坦森的看法即;动态大弃赌由于其历时性的特征而使动态大弃赌定理不能成为归纳合理性的依据,因此主观主义对休谟问题的解决是不成功的.本文最后简单提及另外一些有关解决休谟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休谟持主观主义道德论,这一惯识有误.休谟的真正意思是,德、恶不是一般的社会性事实,而是道德性事实;其某些话语认为某些德、恶有真实性或事实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创新性地探索动物伦理中的"是-应该"的休谟难题入手,通过元伦理学方法论证动物伦理的价值规范的形成过程,对道德判断和逻辑判断的形成机制进行心理学考察和现象学考察,从而提炼出动物伦理的总价值规范——禁止肆意伤害动物的绝对命令,再在此总价值规范下延展出实践上的禁止肆意杀害动物、禁止肆意虐待动物、禁止肆意侵害动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的三大实践规范。  相似文献   

13.
休谟所提出的"是"与"应当"(ought to)问题其实是"是"与"应当是"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两个问题:事实判断如何与价值判断相推,实然判断如何与应然判断相推。如果认为应当即必然有价值,允许即可能有价值,这样虽然"是"与"应当是"不能直接相推,但"A是应当的"可以推出"A是有价值的"可以推出"A是允许的"。  相似文献   

14.
张载试图借助"太虚"、"气"、"神"、"化"等宇宙论论述,完成对儒家人性论的证明,最终重建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秩序。通过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心能尽性"的论述,张载完成了从宇宙论到人性论的飞跃。但这一飞跃留下了两个难以解决的伦理困境:"心"的主体性与"气"的决定性之间的对立问题和"恶"的来源问题。而如果以休谟法则来评判,张载所采用的论证方式本身就走上了歧途:他试图用作为事实判断集合的宇宙论图式去解决作为价值判断集合的伦理学问题,这一过程中存在"事实—价值分歧"。  相似文献   

15.
文章概述了休谟伦理难题的主要内涵及理论意义,认为休谟伦理难题是关系到伦理学是否可能的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不仅在理论层面造成了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也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道德实践处于深刻危机的一个反映.通过对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倡导者——麦金泰尔思想的文本分析与梳理,认为麦氏之所以能超越他之前的西方思想家并消解了休谟伦理难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法理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地位,虽然自近代以来就不断遭受实证法学者的责难,但要完全排除自然法的影响也在实践中证明了他的不可能性,实证法名家凯尔森、哈特在其著作中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比如哈特在他的《法律的概念》中公开的宣称要保留“最小限度的自然法”。具有认识论意义的“休谟问题”的提出使我们更深入地接触到自然法的核心,通过“休谟问题”这一线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然法的历史变迁,因此,“休谟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自然法理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7.
人们提出了众多的反例以表明休谟所认为的不能完全从“是”语句推出“应该”语句的看法不成立,但这些反例其实都存在问题,它们并不能真正构成对休谟看法的反对。“应该”语句与“是”语句不同,它并不断定世界,却承诺了一个自由行为者。如果“应该”语句有真假,那么判定它是否为真的标准与判定“是”语句是否为真的标准有根本的不同,因而断言“应该”语句与“是”语句存在逻辑分界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休谟提出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分法,在20世纪初的德国,引起了以马克斯·韦伯和古斯塔夫·施穆勒为双方代表人物的"价值判断之争"。上世纪末,中国学界对经济学与道德问题的热烈讨论,可以视作这一争论的世纪回响。抛开对事实、价值二分法的争论,不对经济学是纯粹的事实判断或是价值判断下结论,而是来具体分析隐含在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可以发现,看似实证、客观的经济学有其隐性的价值判断:首先,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秉持阶级立场;其次,西方经济学的伦理基础是功利主义价值观;最后,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下,当经济理论应用为经济政策时,国家成为经济政策的终极价值。对影响经济学的价值判断的事实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保持"价值中立"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晓阳 《教育科学》2003,19(4):16-20
教育研究是一种人文研究,而人文研究的最高目的就是显现存在的真理和人的意义,人文研究的这种目的性和价值性正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得到表现。任何教育研究都不能借故价值中立以躲避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判断。教育事实可以作为表达意义的手段,但事实本身不能自然地、直接地给出包含在事实中的意义和真理,而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和学术立场得到呈现。所谓价值中立实际绝不是不要价值,而是不要有偏见、带主观臆断性的价值。价值中立原则不是要削弱价值性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反它是要提高人们对价值判断和学术立场的关注。从价值中立原则中不仅不能推导出对价值的否定,相反却只能更加表现出价值问题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0.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在构建其情感主义伦理体系时,首次将"同情"概念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研究,使他成为同情伦理学的先驱。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禀赋与生存需求,是道德的基础与判断的标准。但由于休谟的同情原则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因此,他想调和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是很难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