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听过“谈虎色变”这句话吧,为什么呢?谁都知道,因为老虎凶猛,会吃人。其实,老虎真的如此可怕吗?你们都读过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故事吧,论气力,武松敌不过吊睛白额虎,而他却凭自己的胆识、智慧,并借助景阳冈的一石一木,最终把老虎打死。所以,我们做一件事,有时不能光凭气力,还要讲方法,讲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效果。今天我们要学习《说虎》这篇课文,看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2.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开的《问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第281页,1991年4月版。引文中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其中,“况流俗乎”一语,向我们表明了前文的“朋友”一词,并不包括“世俗之人”。(“流俗”这里指“世俗之人”,见课本注释)然而,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世俗之人”也是有朋友的,只要是“交谊深厚”,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称作“朋友”。可见课文中“朋友”这一概念的外…  相似文献   

3.
[文题和要求]周国平认为:如果把人生比做漂流,那么家就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家就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的确如此,每个人都深深地恋着自己的家,默默地爱着自己的家。请以"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4.
【编辑提示】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板块组成的。所谓的“模块式备课”就是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把教学活动分解为几个主要的板块,对每个板块设计多个实施方案,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补充、完善。这样,模块式备课既为教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又为灵活调用各种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了良好的空间。集体备课时,只要把握好关键的板块以及板块间的联系,就能达成智共享。 下面所要展示的是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模块式备课。该课小组在个人事先独立钻研文本、熟悉教材、设计预案的基础上,大家按照课堂教学程和环节分别进行交流、碰撞和争鸣,每一环节可设计哪些模块,每一模块该怎么进,不同的模块适合哪种教情和学情……正是建立在充分交流、激烈碰撞的基础上,主人对集体交流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了授课的方案库,并把这个集体备课的成果发在校园网上。在这个方案库里,不同的重要教学流程、环节都以模块的形式呈现,便备课组的老师们快捷、高速地下载集体的智慧,并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及教学风格择适合自己的模块,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形成自己的授课方案。总之,要备课组各成员把握住关键的板块以及板块间的联系,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就能够充发挥出来,进而达成整合知识、共享智慧、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能力,并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悟读文本,有个性,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能对文本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能力,并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悟读文本,有个性,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能对文本提出质疑。在学习中,学生也能够发扬相互合作的精神。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精心备课。  相似文献   

7.
初看这本书的目录,就给人一种很清澈透明的感觉。这本书分成许多小的篇幅,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清雅、简洁的名字,让人忍不住就要去翻阅。朱自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像《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我们学过的文章。其中《荷塘月色》朱自清就是用了抒  相似文献   

8.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9.
从“讲读”、“问读”到“自读”湖北宜昌市教科所刘光胜湖北宜昌市教育科研所开展的“构建学生课堂自读、会读新模式”专题实验,就是为了克服“讲读”、“问读”的弊端,真正让学生自能读书,迅速提高学生的自读、会读的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自问世以来,经过人们反复品析,似无新意可言.在此,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抓住数字“四”来解读《背影》,或可事半功倍.四绘“背影”巧构思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父亲的“背影”进行反复描写,并以此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背影”一共出现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开篇点题.  相似文献   

12.
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桐城派颇多贬词,因而桐城派古文常被冷落。现在的中学生也许只知道有个姚鼎,因为语文课本中选了他的《登泰山记》。至于姚莹称道的“姚门四杰”中的、刘开,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很少了。刘开,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朝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卒于道光四年(1824年)。少贫,喜读书,十四岁后从乡先生姚鼎学古文。当时甚有文名,与管同、方东树、梅曾亮齐名。他“负大志,区画世务,体用明达”(姚莹《中复堂全集·东溟文集》卷六)。但多次应南北乡试,都未考中,“踬于诸生,身屯而  相似文献   

13.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要有学问,就应勤学善问。一位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就可以看出他的素质和水平;一位主持人的随机提问,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有学问;而科学家的提问,则往往是发明创新的前导。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如果一个人用光速向前飞行,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问题正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之滥觞。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一次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正如陶行知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孩子进幼儿园阶段,他…  相似文献   

14.
不少教师把讲读教学变成“教师讲、学生听、很少读”的讲解教学.课堂中,教师滔滔讲说,学生主要坐听教师灌注有关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都落了空,使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后来,许多老师对“满堂讲、满堂灌”的讲读教学的弊端有了认识,在教法上作了一些改革探索,力图变“满堂讲”为“启发式”.可是,有的老师又步入误区,把“启发式”误作“问答式”.一堂课问上三四十个问题甚至五六十个问题是司空见惯,“讲读”变成了“问读”,阅读教学变成了问答式教学.这种情况,在近几年一些全国性语文阅读教学竞赛课活动中也屡见不鲜.如最近一次全国性竞赛活动而且获一等奖的《海滨小城》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说“理”     
好多中学生叫苦不迭地说“议论文难写”,问其原因,则说“论点好立,理由难寻”。这说明他们已认识到了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旋律的文体;至于感到“理由  相似文献   

16.
“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已为广大教师实践了许多年。但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仍是令广大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也是倍感困惑者之一。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逐渐有所领悟,探索出了语文课“四读四问四练”导读教学模式,使这一问题得以较好的解决。这一模式“以阅读为形式,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训练为落脚点,让学生从多读、多问、多思、多练、多悟中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三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可用下图表示:  相似文献   

17.
“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思维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已为广大教师实践了许多年 ,但是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仍是令广大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也是倍感困惑者之一 ,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逐渐有所领悟 ,探索出了语文课“四读四问四练”导读教学模式 ,使这一问题得以较好的解决。这一模式“以阅读为形式 ,以问题为载体 ,以思维训练为落脚点 ,让学生从多读、多问、多思、多练、多悟中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三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可用下图表示 :教学过程 :通读课文→研读课文→回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教师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手中掌握着民族、国家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新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非常喜欢阅读《教育研究》杂志。每期《教育研究》到手,我总是习惯地通览一下目录,从中挑出三五篇认真读下去,不是有这样那样的启迪,就是有这样那样的质疑,获益匪浅。在阅读了1993年第4期《教育研究》上的访谈录《教学论漫谈》后,就很受启发,促使我对大学教学过程作了深入的思考。 《漫谈》中,青年学者们既对教学论原理有所遵循,又不受其约束,谈了不少新鲜见解。我  相似文献   

20.
<正> 明朝嘉靖进士、刑部尚书王世贞,在他写的《人才策》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选用人才的策略:“论思赞辅之职,而必遴夫作行之贤者,而不必尽两制之人”,“州郡冗散之吏,有异才者,时召入以补其缺”。意思是说:在选用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去任职时,要选取述而有作,行必有果的贤者,不应该只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