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认知识解机制的辖域、详略度、视角和突显四个要素分析了许渊冲唐诗英译文本。研究发现,许渊冲通过补充缺省辖域、互换语言表达的层级范畴、转换人称视角和改变分句主位与述位或在述位中增加新信息的策略,向目的语读者展现出一幅幅清晰可见的场景,从而关照其阅读期望,重构了唐诗的意美,同时也说明认知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揭示译者重构译文过程中复杂的心智路径。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唐诗英译也有百年历史。本文比较研究了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的翻译,表明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表现出唐诗的意美是译诗三美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如何才能达到意美作了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3.
英汉两种语言都追求音美、意美与形美,都是注重体现美感的语言。汉语在这三方面则体现得更为突出些。英汉互译时,在适当的条件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语优势,体现其特色,增强其美感。  相似文献   

4.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就是要力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而实现"意"的审美效应对等乃译诗之关键。由此,本文试将许先生的"重意美"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意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并以许先生对经典唐诗《春夜喜雨》的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磊  胡燕娜 《海外英语》2022,(19):194-195+204
《英文诗两首》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创作并献给贝阿特丽斯的爱情诗。原诗语言平实优美,情感热烈真挚,国内已有多位译者将其翻译,每个译本各有特色。文章选取《英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将王永年和林之木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从许渊冲先生三美论的意美角度赏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英诗特点的比较,试图回答诗可译不可译,译成散体诗还是韵体诗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重点讨论许渊冲先生倡导的译诗"三美"论。  相似文献   

7.
龚培芳 《成才之路》2011,(28):77-77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便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初中学校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就不可忽视,针对我国初中学校美术教育现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愉悦。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学生可能觉得作文并不难写,但是要写出好作文,尤其是写出具有新意的好作文,可就不容易了。同样,教师要辅导学生写出好作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浅显做法,与同仁共享,同时,也希望同仁批评斧正,以取得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朱圆远 《海外英语》2014,(7):152-153
民歌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方言却使中国民歌的英译成为难题。许渊冲的"三美论"在翻译界享誉盛名,不仅适用于诗歌的翻译,也适用于民歌的翻译。文章以"三美论"为指导,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探讨中国民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新诗的流变轨迹和诗学价值的探讨和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已经形成规范的标准的“文学史意义”上,激情的赞美和无端的批评都无助于真正认识诞生在二十世纪初叶的这一生命诗潮的“文学价值”。论文以冷静的梳理方式,客观地评价了为新诗摇旗呐喊的一批先驱者,同时也对新诗诗美感觉的演变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诗的流变轨迹和诗学价值的探讨和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已经形成规范的标准的“文学史意义”上,激情的赞美和无端的批评都无助于真正认识诞生在二十世纪初叶的这一生命诗潮的“文学价值”。论文以冷静的梳理方式,客观地评价了为新诗摇旗呐喊的一批先驱者,同时也对新诗诗美感觉的演变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蕴藏着无限的美,本阐述了在完整的体育教学中,美感对学生的五大功能。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选择加工过程就是审美过程,文学编辑的审美意思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加工。文学编辑的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审美意识和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三美论”是中国古诗词英译大家许渊冲先生总结出来的古诗英译美学追求。三美之中,作为内容的“意美”本应是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作为形式的“音美”和“形美”次之。但是,在许先生的翻译实践中却表现出一种对形式的极端追求,以“音美”和“形美”作为翻译时先入为主的前提条件,从而导致了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人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因自由劳动与异化劳动的不同所引起的心理状态的不同,分析了由“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即“欢乐”与“乐趣”,“幸福”与“舒畅”的快乐感受,和与之相反的属于痛苦感觉的“不幸”、“不自在”、“不舒畅”的感受,这是在人的广泛的实践行为关系领域提出的美感与反美感,其意义大大突破了建立在艺术范畴上的狭义美感论,为美感理论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并为美感范畴的释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玫君 《铜仁学院学报》2007,1(6):125-126,128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本文以语文课堂为平台,引领学生走近传统美德、大家风范和先哲思想,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素材印证了诸如喜欢就美、距离产生美、想象美胜于现实美等美感经验,为探索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的“优化论”,这是许氏译论第一次以理论的形式主张“优化”和“美化”,是对“忠实”标准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继而发掘“优化论”对英诗汉译的启示,可以发挥汉语意合美的优势,运用四字格对译文进行优化,以寻求更佳的表达方式。笔者还提出了该理论可能对译者造成的负面启示即“优化的误区”———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19.
本对歌曲表达的具体物象感即人物形象感、音响形象感、景物形象感及其特征与规律进行了揭示与描述。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诗歌是高雅的语言艺术之一,大多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礼赞,是光华灿烂的明珠、美妙绝伦的乐曲;是形美、声美、意美的和谐统一:形美以悦目,声美以悦耳,意美以悦心。它可使其习得者心灵深处受到感化,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